人類的交流方式分為三種: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肢體交流。
非語言交流主要包括語音、語調、沉默、停頓等。
肢體交流包括眼神、體態、手勢等。
有專家研究認為,其中60%的交流依靠的是非語言交流及肢體交流。
美國非語言交流專家艾瑞克·甘迺迪,把非語言的交流稱為「與狗說話」,並給出庭的法律職業人忠告:法庭上如果不會與狗說話,你就喪失了二分之一的語言衝擊力。
當我們與狗說話時,究竟有哪些特點?
一是,要語調鮮明。
狗根本聽不懂人話,除了一些能夠產生條件反射的簡單命令,但是,狗能理解你的語調。
二是,要表情多樣。
人們能夠意識到,當對象理解能力有限時,表情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意圖,話劇舞臺上的演員就是這樣做的。很多人在對狗說話時,面部表情是非常豐富的,就像是對孩子說話一樣。
三是,要會用眼神交流。
幾乎所有的人在和狗說話時,都會看著對方的眼睛,好像眼神之間能交流出很多東西。
四是,要會用體態配合。
和狗說話時,我們會充分利用肢體,手勢,甚至是很誇張的手舞足蹈。
五是,要控制要語速。
用讓人舒服的語速,儘可能地將信息有效的提供給對方,學會停頓,不能讓聽眾處於信息飽和狀態。
六是,多用簡單句。
簡單的句子,更容易讓人們接受和記住,更容易讓人理解,為了有利於信息的簡潔表達,試著用一些設問句,能吸引和引起聽眾的興趣。
七是,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
通過多媒體、大屏幕、音響和錄音設備等現代設備,把觀點形象的展現出來,才能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主要觀點來源於:《法顯術見 檢察官趙鵬的無乾貨日誌》趙鵬著/中國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