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複雜的情緒,小孩子也不例外。
在許多大人眼中,對孩子的情感豐富程度並沒有完整的意識,孩子要麼安靜,要麼就是吵鬧,但其實,或許你完全想像不到,在一些活躍或者哭鬧狀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孩子的「好情緒」和「壞情緒」。
父母在和孩子進行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情感的交流也是無法忽視的,因此在有壞情緒存在的情況下,教會孩子進行情緒管理,幫助孩子認識、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感情,也是尤為重要的一環。
如果孩子的壞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或者總是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這些負面因素就會逐漸和孩子的性格相融合,久而久之,孩子的脾氣秉性也會朝著易怒敏感的方向發展。
尤其是在6歲以前的「性格成長關鍵期」,俗話說的「三歲看到老」,其實也是在向我們說明一個人的性格、想法,生活方式,都在被兒時的塑造所用影響著。
從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開始,整個人就像是一塊潮溼的水泥,被外力不斷地塑性,並且因為其不定型的特點,很容易被改變形狀,而這時候的家庭就是外界影響的主要因素。
家長父母的一次次刺激,或許是不經意的,但有時對孩子的壞情緒的強化卻是實打實的,因此我們總是能看到有時候孩子莫名其妙地就開始哭鬧,提前教會孩子處理壞情緒,其實也是為了幫助我們能夠更清楚孩子的成長曆程。
第一步,就是教孩子分辨好壞。
壞情緒來臨,通常不可自控的原因,是孩子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情緒有多壞,那種憤怒甚至失去理智的狀態會造成多麼大的傷害。因此,教會孩子識別情緒的好壞,也是阻礙壞情緒發酵的做法。
作為家長,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提前交流,用更為具體的描述,提醒孩子正在處在壞情緒當中。比如稱呼發脾氣的孩子是一些兇猛的小動物,或者孩子本身就有一些牴觸的東西。
這樣既能引起孩子的重視,也不至於把爭執和惱怒的過程變得太過緊張,當孩子逐漸長大,自己的分辨能力也在成長,家長也就可以更直白。但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用自己的壞情緒來提醒,否則只會引起孩子的效仿,同時情緒是好是壞的標準也要客觀,不要用孩子在大人眼中「聽不聽話」來做標準。
第二步,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將壞情緒釋放出來。
壞情緒的來源有很多,可能是孩子被曲解,自尊心受挫,被他人欺負,心願得不到滿足等等。但不管是哪種,作為家長,想要幫助孩子都要先弄懂孩子情緒低落、暴躁易怒的源頭,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選擇正確的釋放渠道。
家長需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同時避免將自己的情緒帶入,安靜認真地做一個聆聽者。孩子對家長的信任不一定是你做了多麼了不起的事。做個好的聽眾也能夠讓孩子放下壞情緒,向外排解。在了解了孩子真正的訴求之後,家長引導孩子情緒的方式也能夠更加的有的放矢。
另外,壞情緒的釋放,和孩子的抗擊逆境的能力也是緊密相連的,大多數壞情緒都是從孩子經歷的疑難狀況下產生的。逆境給人帶來壓力,這些壓力不斷地打壓人們的心性,有抗擊能力的孩子才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堅韌。
向孩子傳達逆境求存的意識,並積極讓孩子面對一些壓力,在孩子遭受到打擊的時候給予足夠的鼓勵,不斷地錘鍊鑄就了對抗逆境的自信。
壞情緒,也就成了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