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在熱映。影片首周票房斬獲1.34億。影片聚焦當下熱門的教育話題,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闔家觀看,並發出「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的感慨。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句再熟悉不過的口號,道出了幾乎所有家長內心的焦慮。在國人的眼中,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幼兒時期就能讀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這些無不印證了一個觀念,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
無獨有偶,印度雖與中國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對待孩子教育問題這件事上家長的態度卻出奇一致。《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夫婦費盡心思為女兒「擇校」,反映印度家長為子女學業「痛下血本」的社會現實。這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自己的女兒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絞盡腦汁——換豪華高級學區房、一大早排隊領入學申請表、與孩子一起參加入學面試培訓等方法。
這部電影之所以在國內廣受關注,也是因為它同樣映射出國內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焦慮」。都為自己孩子們的教育操碎了心——為了孩子能夠受到良好教育不計其數的投入,多少「虎媽貓爸」,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爭奪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擠破了頭,買昂貴的學區房、交贊助費,家長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也讓孩子疲於奔命。

整部影片《起跑線》不止有笑點和感動,更重要的是在諷刺喜劇的包裝下提出對教育的反思,讓人把電影裡的思考帶到電影外,產生與現實的呼應。如何選擇下一代的教育及未來、如何找到自我、選擇人生,電影中拉吉夫婦面臨的抉擇,其實每個人都會面對。
不管在哪個國家,優質的教育資源始終是稀缺的,想要讓孩子接受到好的教育,進而改變人生的想法無可厚非,但過度的教育焦慮會給孩子帶來壓力,甚至可能產生厭學心理。想要讓孩子愛上學習,首先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人際交往、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孩子的綜合能力,不一定要在名校才能培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們人格的影響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的人格對孩子們的人格形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們的一言一行,孩子們都耳濡目染,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靈種下了一顆種子,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地生根發芽。一味強調學校教育,而忽視了自身對於孩子人格建立的示範作用。
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人生並不只需要名校,更需要優秀的學習習慣和綜合能力以及對人格真善美的建立。人生的起跑線並不存在,生而為人最重要的,它們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高冠教育作為華南地區頗具影響力的教輔機構,在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後,已經建立起自己獨特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其培訓課程以構建學生知識體系,不但可以讓孩子隨時隨地學到知識,還能夠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高冠教育希望能給予孩子多元化的生長環境,拓展他們的視野,讓他們能時刻保持競爭力而更好地適應未來不斷快速變化的環境。
高冠教育專注於中小學一對一個性化課外輔導,用心做教育,專注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