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口碑片《起跑線》:又一個為「起跑線」焦灼的家庭

2021-01-16 騰訊網

近年來,歐美國家都注意到了亞洲地區的「虎媽」現象,而身處本地區的人們也都注意到自己可能中了「起跑線焦慮症」的毒。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著」,歡迎繼續閱讀。

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恐怖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著,還是嚇得更睡不著。

今晚聊聊讓許多父母睡不著覺的問題。

許多影視工作者也都關注了這一問題,創作了一系列影視劇探討各自地區的教育問題,比如新加坡系列電影《小孩不笨》,中國香港TVB的電視劇《親親我好媽》,中國內地的熱播電視劇《虎媽貓爸》等。它們都聚焦到了「擇校熱」「學區房」「教育公平」「應試教育」「課外輔導」等問題,但無一例外的,這些影視劇最終給出的解決方案都有種回歸山林、「桃花源」式的理想主義色彩,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今年在印度上映的高口碑片《起跑線》(Hindi Medium)。

《起跑線》海報。

《起跑線》中有一些只存在於印度的情節,比如「受教育權」(Right To Education,簡稱RTE),即為了保護低種姓、貧困民眾的受教育權,私立學校必須將每屆招生名額的25%留給低收入階層民眾。這項出發點良好的條款,被許多人鑽了空子,後文還有詳述。

《起跑線》中還有一些存在於亞洲各國及地區的共性問題,比如英語教育。在《小孩不笨》裡,華人家長們堅持用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教育子女,原因無他,作為該國唯一的工作語言,只有熟練掌握英語才能找到工作。

《小孩不笨》分別在2002年和2006年上映了兩部。是21世紀初新加坡最具國際知名度的電影。

同樣的,在《起跑線》中,母親米塔直言不諱地道出「真相」:「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一種『階級』,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也就是在公立學校裡接受印地語為主的教育),拉吉和米塔根本都沒法拼出英文「遊泳池」(swimming pool),只知道開頭字母是「s」,所以下定決定要讓女兒接受英語教育,因為非如此,他們的孩子便無法進行階層提升。

米塔用極其功利性的話,說明了英語在印度社會中的作用。

《起跑線》裡還有許多能讓中國觀眾會心一笑,感受到世間同此冷暖的地方:

1、學區房

片中,皮雅父母削尖腦袋想要讓她進入的名校「德裡文法學院」並不存在,但瓦桑特豪爾(Vasant Vihar)地區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在德裡西南部,臨近使館區,是印度有名的豪宅區域,根據《印度福布斯》雜誌的報導,該區域一棟公寓樓的售價在5000萬盧比至2億盧比之間(相當於500萬至2000萬元人民幣)。

瓦桑特豪爾地區教育資源豐富,知名學校如謝裡南學校(The Shri Ram School)、哈克麗珊大師學校(Guru Harkrishan Public School)等。這些真實存在的學校都有各自獨特的入學標準,其中之一便是生源地範圍。片中「德裡文法學院」無疑是參考了各校典章,規定生源範圍在學校3公裡內的住戶。因此米塔逼著丈夫拉吉必須把家從「月光市場」搬到所謂的高尚社區瓦桑特豪爾。

2、補習班

搬到了瓦桑特豪爾,米塔才發現,住在名校邊上並不代表自己的女兒就鐵定能入學。這些學校每年都有許多名額留給了各式各樣的關係戶。而她與丈夫雖然也屬於富有的商人階層,可他們顯然無權無勢。

於是他們決定給女兒充電,類似於中國家長們熱衷的各種考級。補習班老師給了他倆好幾次當頭棒喝,「你們現在才開始補習已經晚了(皮雅才5歲),應該從胎教就開始」「皮雅的問題不大,關鍵問題在你倆身上」。

這樣的臺詞像不像某地幼升小中的各種怪現象,比如要填寫孩子的三代家長學歷,再比如家長的身高體重等。

影片中,RTE不僅推動了情節發展,也指代印度教育公平問題。

回到前文提到的RTE,《起跑線》在後半段開始著力探討印度國內的教育公平問題。為了應付學校家訪,皮雅父母故意裝窮,搬進了貧民窟。實際上,電影裡的貧民窟顯得太不貧民了,參考一下《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便可知道,《起跑線》某種程度上還美化了印度的貧民窟,雖然也象徵性地拍了蚊子和老鼠,但只要在印度生活過的人,都會覺得不真實。

為了應付家訪,一家人裝起了窮人。

這種不真實也存在於電影後半段的處理上,就像是揮出了一把屠龍刀,卻最後落在了殺雞上。相比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等,直指印度社會中存在的弊端,伊凡爾·汗飾演的拉吉卻無心也無力在電影中吶喊什麼,呼籲什麼,改變什麼,他的落點不在於體制的弊端,而是輕飄飄地落在人性的弱點上。

片中最大的反派無疑是德裡文法學院的女校長,她在片中很長一段時間保持某種一本正經的樣子,一副道貌岸然的表情,拒收賄賂,號稱嚴查腐敗和鑽RTE空子的現象。結果片尾時才露出狐狸尾巴,原來,當年這個靠著RTE進入名校讀書的窮人家的孩子,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她說當年在學校裡飽嘗冷眼,如今終於熬出頭,以前欺負過她的同學們,為了能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學校,都有求於她。而她也根本不害怕拉吉把真相抖出來,因為那些記者、官員也都要指望著靠她把各自的孩子們送進學校。

影片結尾從教育問題的大口子收縮到了人性問題。

所以電影一路開著「過山車」,從一開始探討教育問題,最終集中到了「鳳凰女」個案?片尾米塔決定讓女兒去公立學校讀書了,因為她認為孩子長大了會像爸爸一樣「自信,公正,為別人的權利奮鬥」。簡言之,電影一開頭拋出那麼多印度教育存在的問題,最後卻在自我安慰地總結,孩子讀什麼樣的學校都無所謂,家長的言傳身教更重要。

這顯然不能讓人解渴。亞洲各地出現的教育亂象,說到底是一種社會焦慮症,是普通民眾對於階層固化的焦慮,為此才會有擇校熱、學區房等情況的出現,這不單是涉及教育資源分配公平的問題,印度的RTE與美國為保障少數族裔推進的教育平權法案一樣,都試圖保障弱勢群體的受教育權,以此構建所謂的起點公平,換言之是保留某種社會階層上升通道。

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制度,雖然殘酷卻相對公平,擇校、學區房都是依附於上的問題,而如果打破了考試取才的方式,替代方案又能否做到全國統考那樣的相對公平呢?這樣的悖論不解決,那麼家長們的起跑線焦慮症就沒有痊癒之日。因此,只要孩子開心,到哪裡讀書都行,或許只存在於影視劇的結尾。

相關焦點

  • 印度電影《起跑線2》上映,依舊關注孩子教育,但狗尾續貂了
    文/馬慶雲印度電影《起跑線》第二部,已經可以看到漢語字幕版本了。這部電影印度本土上映於2020年3月13日。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其本土口碑反饋情況亦不如前作。三年前其本土上映的電影《起跑線》,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後,也引發了影迷巨大的討論興趣,並且獲得非常不錯的口碑。《起跑線》第一部之所以在中國內地也廣受認同,實在是因為我們的也苦於孩子上學會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所以,電影當中,這對兒夫妻為了給孩子找到一個更為優秀的學校而「不擇手段」的故事,真的也是中國內地影迷們的「心聲」。因此,《起跑線》國內上映的時候,備受關注。
  • 《起跑線》曝遊泳池片段 印度貓爸尬過英語關
    拉吉夫婦參觀擇校指導中心 網易娛樂3月18日報導 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將於4月4日全國上映。影片講述一對印度父母為讓孩子就讀好學校而費盡周折的故事。日前片方曝光「遊泳池」片段,揭曉的正是這對印度虎媽貓爸參觀挑選私立名校的小插曲。暖男「貓爸」遇上強勢「虎媽」,被逼問到啞口無言,夫妻倆的日常小互動還真是有點甜。視頻中,米塔(薩巴·卡瑪爾 飾)手握擇校指南雜誌《ONLOOK》,跟老公拉吉(伊爾凡·可汗 飾)實地參觀私立名校。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在培養孩子時候都會暗暗較勁,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起跑線」觸動著每一個家長最脆弱的神經,已經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
  • 高冠解讀《起跑線》:一部引發家長共鳴的電影
    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在熱映。影片首周票房斬獲1.34億。影片聚焦當下熱門的教育話題,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闔家觀看,並發出「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的感慨。
  • 以《起跑線》為例,解讀印度教育類題材電影的美學特點和社會意義
    《起跑線》於2017年在印度上映,講述的是印度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進入私立名校上學而進行的各種努力。他們買學區房、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然後又想託關係走後門,甚至寄希望於神明,但是這一切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採取了非常手段,搬去貧民窟假裝窮人,竊取政府給窮孩子的上學名額。但是最後,他們還是放棄了私立名校。
  • 兩個好爸爸和兩個壞爸爸,組成了這部印度神劇《起跑線》
    每次看到印度電影要上映的時候,我都會去電影院貢獻自己的票房,不為別的,就為印度導演們的用心買單。閒話不多說,來聊一聊我對這部電影的小小看法。電影發生在印度,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為了給女兒找到一個很好的學校,絞盡腦汁要去大城市的私立學校讀書的故事。
  • 早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有必要嗎?
    相信大家對於「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句話非常的熟悉,在以前,很多人非常地推崇這句話,認為有道理,現在已經不是70後、80後「天生天養」的時代。有能力、有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創造最優越的學習環境,為孩子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別再被起跑線「騙」了,撒貝寧:我們的人生是場馬拉松
    早教是每天遊樂場裡玩,幼教是只要不出事就行,小學一個班只有兩個老師,中學一個學校可能只有六七個班,一個班只有二十多名學生。十年、二十年過去,農村孩子大多從事那些大眾化的工作,技術類的如修車、修機器,繁重類的如工地的工人,重複類的如進廠。城裡孩子的選擇則會多一些,更多的會從事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職業,當然工資也會高很多,前景也是如此。
  • 印度「貓爸」遭遇「虎媽」 不一樣的印度爸爸
    《起跑線》預告 印度「貓爸」遭遇「虎媽」 時長:00:00 來源:電影網 《起跑線》劇照1905電影網訊 近年上映的印度電影,父親多以嚴厲、充滿力量感的形象呈現。
  • 江西南昌三所小學,辦學水平高,幫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南昌是我國江西省的重要城市和省會,該地方因為臨近長江三角洲和海峽兩岸經濟區所以這裡交通發達,經濟發展也是相當的不錯,此外該城市生活節奏緩慢,綠化率很高特別適合人居住,所以南昌也有著「國際花園城市」的美譽,那麼今天我就帶打擊去這個美麗的城市去看一看這三所學校小學,這三所學校的辦學水平都很高,有著獨特的辦學特色,很受當地家長信賴,能幫助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杜甫爺爺的一首高水平詩,文化傳承、原生家庭和起跑線很重要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為「詩聖」、「史詩」,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都不如人意,晚年因安史之亂,為生計所迫,逃難到了四川成都,後希望回到故鄉,於是從成都出發,經奉節,算是順著長江東歸,可惜流落洞庭湖一帶,終老沒能回到家鄉。
  • 想要幫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我做了一個決定
    (原標題:想要幫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我做了一個決定)"女人的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直到她的孩子開始上課外班。"這是李女士最近常感慨的一句話。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誇張嗎?一點都不。
  • 育兒教育目的,讓世界因你而美麗,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
    導語:人生不是競賽,「讓孩子羸在起跑線上」這句頗具蠱惑性的話,受到不少有識媽媽的懷疑,起跑線上的輸贏只在短跑比賽中意義重大,對馬拉松式的長跑比賽就無所謂了。人生,顯然不是一場百米短跑。不過,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麼?在人生的終點上,會有領獎臺、裁判和觀眾嗎?
  • 播音主持考級 孩子人生起跑線上的助推器
    它不光是讓孩子有一個優雅的談吐,還能改善孩子的氣質,讓孩子充滿自信。可見播音主持不光需要語言練習,也需要內在的修養,每個學習播音主持、有天賦的孩子都是充滿自信的,他們言談自如,無時不刻都在綻放著主持人的獨特氣質。孩了學習播音主持,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言談舉止都有好處。 通過訓練,可以讓孩子由內而外改善氣質,增強自信,贏在起跑線上。
  • 壹粉:家長是孩子的起跑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互動編輯 高冉現如今生娃不易,養娃不易想要把孩子培養好更是尤為不易!一方面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另一方面又期盼孩子未來能出人頭地圖片來源於網絡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關於孩子的教育是應該從小嚴格要求?還是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釋放天性快樂成長?
  • 4歲孩子英語詞彙量1500,是否算「贏在起跑線」?家長要反思一下
    無疑這句話聽起來像一個反諷笑話:美國需要用英語對話交流的國家,四歲孩子有1500的英語詞彙量就夠了;而國內交流對話用的是漢語,1500的英語詞彙缺失不夠的。說句玩笑話,難道「物以稀為貴,平時用的少,顯得比較珍貴,所以就讓孩子多學嗎?」
  • 2種血型媽媽很特殊,一個讓娃贏在起跑線,一個或讓二胎有危險
    一個讓娃可以贏在起跑線,天生自帶優勢,但另一種卻讓二胎或有危險,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是哪兩種血型吧。 O型血孕媽讓胎兒贏在起跑線上 通常人們都用「萬能血型」來形容O型血,因為O型血可以給大部分需要血的人輸血,但除了這些,O型血的孕媽還會讓胎兒自帶優勢。
  •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掌中寶,孩子聰不聰明,也是每一個家長很關心的一個事情。很多人都清楚,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孕育出來,會遺傳到媽媽的基因。而相關科學研究表明, o型血媽媽的孩子會更加聰明。
  • 從《虎媽貓爸》看「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日前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有這樣一個情節:由趙薇飾演的虎媽,在看到與女兒同齡的孩子竟然識字量上千,能解答不少彎彎繞的數學題,還手握各種考級證書,而自己的女兒啥也不會時,心理失衡,焦慮不安,開始為女兒瘋狂補習。  這樣的焦灼狀態並不罕見,出現在相當多的家長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