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爺爺的一首高水平詩,文化傳承、原生家庭和起跑線很重要

2021-01-08 彥曰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為「詩聖」、「史詩」,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都不如人意,晚年因安史之亂,為生計所迫,逃難到了四川成都,後希望回到故鄉,於是從成都出發,經奉節,算是順著長江東歸,可惜流落洞庭湖一帶,終老沒能回到家鄉。

不過,別看杜甫老年不順不爽,早年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曾和李白高適一起雲遊四方,他爺爺杜審言是進士,不亞於當今的省狀元,因和張易之兄弟(武則天男寵)交往,而被流放到了峰州,後官修文館直學士,生活很富足。年輕的時候與李嶠、崔融、蘇味道(曾任宰相)齊名,號稱「文章四友」,是律詩的奠基者。杜審言有很光鮮的履歷,文化水平不用說,家底也很豐厚,杜甫出生這樣的家庭,自然得到很好的教育,可惜命運不濟,愣是沒博得進士,從此大唐少了一個官僚,多了一個名垂青史的偉大詩人。

杜甫爺爺杜審言作為律師的奠基者,留世詩詞不多,其中有一篇入選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題目叫《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起欣賞欣賞: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雖然掌管一番水土,對有志青年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尤其對才華橫溢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遠離家鄉當小官的杜審言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時節,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來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杜審言卻「非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涼,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滿腹牢騷。

第一聯: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氣節事物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也就是說,如果在家鄉,或者是當地人,早就見怪不怪了。只有異鄉人才會「獨有」、「偏驚」,生動體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

第二聯和第三聯則是寫江南的景色如何與家鄉中原不同。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實際上,詩人是比較故鄉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景色,在江南仲春的風光裡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突出寫江南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漫天雲霞。「梅柳」句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踏雪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

第三聯寫春鳥和水草。春天氣候溫暖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的更為歡快,一個「催」字,突出江南二月春鳥更為歡鳴的特點。「晴光」即春光,「綠萍」即浮萍。在中原,三月才綠萍始生,而江南要早很多。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處處寫江南物候,卻處處懷念故鄉中原,與第一聯的矛盾心情一致,最後一聯寫出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正因為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結尾不僅點明思歸,又點出是和朋友的「古調」(陸丞的《早春遊望》)。

全詩似在寫江南景色,但處處與中原故鄉做比較,思鄉之情躍然而出。

唐朝詩人中,李白杜甫王維是後人無法逾越的三座高峰,他們三人的家庭環境都非同一般,文化根基很深厚,為什麼現代很多人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大多數人一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經濟條件好的可以參加各種培訓班,各類社會活動,而農村和條件一般的家庭現在雖然也沒什麼農活或家庭事務,但活動內容完全不同。有些人的爺爺奶奶帶孩子是棋琴書畫,有些人則是麻將撲克,更不要說上代人留下的社會資源了。原生家庭和文化傳承是很難逾越的坎,雖然後天因素很重要,但家庭環境同樣不可忽視。

相關焦點

  • 杜甫一首「罵人詩」,短短4句話,不帶一個髒字,後兩句你經常用
    他們也是會罵人的,只不過他們就算是罵人,也是比我有文化的那種罵人。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我們的詩聖寫過的一首詩。杜甫的一首諷刺力作,罵人於無形之中,以至於讓很多人都以為是誇人的,就是這首《贈花卿》。《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杜甫不屑與小人爭吵,寫下一首罕見的狂詩,放言自己會名垂千古
    杜甫出身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宦世家,他是晉朝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只不過到了唐代,杜家沒落了,可即便如此,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這種家庭環境,以及儒家的思想引導,使得杜甫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偉大的抱負。
  • 杜甫與朋友久別重逢,酒足飯飽寫下一首詩,中年人讀後不禁落淚
    唐詩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不朽豐碑,令人高山仰止,仿佛唯有宋詞能與之爭輝。李白和杜甫兩位頂級詩人,猶如兩個武林高手,他們以筆為劍,在詩壇上佔據無人能夠撼動的地位。年輕時喜歡李白的詩歌,那種飄逸灑脫的情懷,總能讓人熱血澎湃,恨不得站在瀑布之上,觀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
  • 杜甫早期的一首詩,豪情萬丈氣勢磅礴,盡顯少年志氣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比較早期的一首詩。我們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的作品多屬於浪漫主義詩風,特點狂放不羈;而「詩聖」杜甫則屬於批判現實主義,大多敘述家國之念,憂國之嘆,風格整體來說比較沉鬱。但其實詩人詩風的形成必然與其生活經歷、社會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杜甫早期的風格也曾是意氣風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盡顯少年志氣的豪情之作。
  • 杜甫為諸葛亮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選入中學課本
    在唐朝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是極其繁榮,著名的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成為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唐朝時期共產生了兩千多位有名望的詩人,近五萬多首詩歌佳作更是讓其冠絕古今,一直被世人傳頌。 現如今人們張口可頌李白,閉口能背杜甫,這已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
  • 既悲涼,又豪放,醉酒後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讓人心疼,更讓人欽佩
    滿腹才學,卻始終得不到重用,悲憤的杜甫,曾經寫過一首著名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其中的一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成為千古名句,但後面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則是這位「讀書破萬卷」的偉大詩人,最無奈的控訴。
  •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 李白成「網紅負心漢」背後真相
    【李白為何不給杜甫回詩】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很重視的友情對方卻不看重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近來,李白和杜甫因為這樣一個問題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  有網友指,杜甫有多首贈李白的詩,但李白卻只有一首《贈汪倫》。李白成了「網紅負心漢」,事實真是這樣嗎?
  • 傳承中國文化需要更多「阿木爺爺」
    (7月20日 新華網)繼李子柒的中式田園生活海外「圈粉」無數外,山東「阿木爺爺」再次引起海外粉絲的廣泛關注。無榫無卯就可打造出魯班凳、蘋果鎖……或神奇,或小巧,或有趣。而「阿木爺爺」說,比他手藝強的師傅還有更多。當阿木爺爺所呈現的中國木工藝以網絡結合起來,這種新鮮感和紮實的藝術功底,著實吸引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現實中,幾乎任何職業都需要考試和培訓,而唯獨做父母這麼重要的身份卻不需要,什麼人都可以做,而作為孩子,根本無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還無法逃離。你我的幸與不幸,也許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
  • 從杜甫到北島,我們今天如何讀詩?|世界讀書日
    作者在社交帳號發表詩歌,本是與讀者建立聯繫的良好契機,而詩人與詩作卻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北島隨之將評論區關閉並稱:「這是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在今天,「古老的敵意」似乎也指向了詩人的詩作與受眾之間的關係,這不禁令人發問,讀者真的讀懂詩了嗎?一首詩應當如何閱讀?或者說,如果一首詩與現實相關,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借著近期出版的幾本書,我們來談談如何讀詩。
  • 從杜甫到北島,我們今天如何讀詩?| 世界讀書日
    作者在社交帳號發表詩歌,本是與讀者建立聯繫的良好契機,而詩人與詩作卻遭受到了猛烈的攻擊,北島隨之將評論區關閉並稱:「這是討論詩的平臺,但不應使用語言的暴力。我從此關閉詩和詩的評論區。」在今天,「古老的敵意」似乎也指向了詩人的詩作與受眾之間的關係,這不禁令人發問,讀者真的讀懂詩了嗎?一首詩應當如何閱讀?或者說,如果一首詩與現實相關,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詩歌與現實的關係?借著近期出版的幾本書,我們來談談如何讀詩。拆解詩的標準:《什麼算是一首好詩》
  • 杜甫最具諷刺的一首詩,一開篇令人驚豔,最後兩句更是入木三分!
    作為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杜甫時常是把自己的那一份愛意,以及對於人們的關懷,全部的寫進自己的作品中,從而也令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充滿了濃濃的愛意,讀來更是令人感動不已,所以他的作品也最是值得一讀,我們讀他的作品,不僅只是閱讀一首優美的詩歌那麼簡單,同時也能夠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那種精神,而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一種精神。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雖說這是民間戲言,但是辛棄疾借用這兩句,其實是表達了自己對於李白和杜甫懷念與崇敬。畢竟,能把偶像的詩詞寫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大概也是追星的最高境界了吧! 後後半句「卻趁汨羅江上狂」,則是借用了杜甫的「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這難道僅僅只是想要說明杜甫在追憶李白麼?其實不然,辛棄疾是在借詩言情:我辛棄疾和杜甫一樣呀!都對李白有著不俗的感情!
  • 杜甫一首春意盎然的詩,在江邊散步,看蝶舞聽鶯啼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杜甫的詩,《江畔獨步尋花》在春天裡閒遊江畔。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這黃四娘家家外的百花遮滿了小蹊,千多萬多的花被壓得垂而低。這首詩是詩人在成都草堂寫下的。杜甫經離亂之後,生活稍稍安定,此時的詩人已將年與半百了,垂垂老矣,春天閒來散步,感慨之情溢於言表。
  • 杜甫的詩為什麼沒入選《河嶽英靈集》
    這種把評和選結合起來,在體例上實屬創舉,為後來許多評選本詩文集的濫觴。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杜甫的生平及詩作。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其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閒,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 走進杜甫文化的發源聖地
    杜甫將佛家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與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淨心與對淳樸自然,和平寧靜生活的嚮往貫通了起來。這些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全國紀念、祭祀杜甫的地方有許多處,比如我們這一季講的河南鞏義的杜甫故裡,其他地方的還有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西安杜公祠、三臺縣梓州杜甫草堂。
  • 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到長安,眼前滿目瘡痍,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杜甫身上的那種家國情懷,可以說是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那種高尚的品德,以及對於國家和底層普通民眾關懷,使得他成為了唐朝最偉大的詩人,還被後世稱為「詩聖」,這一個「聖」字可謂是極其難得,只有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獲得「聖人」的稱號,顯然杜甫無論是才學,還是他身上高尚的品德
  • 深情解讀寫在歲月裡的故事,《還有詩和遠方》在詩意中踐行文化傳承
    《還有詩和遠方》自開播以來,不斷通過山水和詩歌的碰撞,深情打撈從過去流淌到今天的詩意生活方式。每期剖開一個切面,傳遞一種主張。在最新一期裡,我們欣喜地看到,節目不僅為文旅產業高能帶貨,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心態」展開積極思辨。多元觀點,發人深省。青瓷人生+十年磨劍, 展現寫在歲月裡的傳承故事浙江龍泉,因劍得名,憑瓷生輝。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言律詩,第二聯妙絕古今
    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都可以不用加「之一」二字,他的七言律詩,是中國詩歌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在他的詩中,可以享受到無比精妙的練字用詞、篇章結構、對仗格律的藝術。今天,小樓推薦杜甫一首非常經典的七言律詩《登樓》,並重點賞析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動古今」。
  • 每日一詩|《對雪》(唐· 杜甫)
    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憂愁坐著用手在空中劃著字。注釋:【戰哭】指在戰場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左傳·文公二年》:「吾見新鬼大故鬼小。」【愁吟】哀吟。唐薛能《西縣作》詩:「從此漸知光景異,錦都回首盡愁吟。」【旋風】《楚辭·九章·悲迴風》:「悲迴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