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為「詩聖」、「史詩」,年輕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惜都不如人意,晚年因安史之亂,為生計所迫,逃難到了四川成都,後希望回到故鄉,於是從成都出發,經奉節,算是順著長江東歸,可惜流落洞庭湖一帶,終老沒能回到家鄉。
不過,別看杜甫老年不順不爽,早年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曾和李白高適一起雲遊四方,他爺爺杜審言是進士,不亞於當今的省狀元,因和張易之兄弟(武則天男寵)交往,而被流放到了峰州,後官修文館直學士,生活很富足。年輕的時候與李嶠、崔融、蘇味道(曾任宰相)齊名,號稱「文章四友」,是律詩的奠基者。杜審言有很光鮮的履歷,文化水平不用說,家底也很豐厚,杜甫出生這樣的家庭,自然得到很好的教育,可惜命運不濟,愣是沒博得進士,從此大唐少了一個官僚,多了一個名垂青史的偉大詩人。
杜甫爺爺杜審言作為律師的奠基者,留世詩詞不多,其中有一篇入選蘅塘退士編輯的《唐詩三百首》,題目叫《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一起欣賞欣賞: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中進士後,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的小官,雖然掌管一番水土,對有志青年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尤其對才華橫溢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遠離家鄉當小官的杜審言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時節,和朋友一起遊覽風景,本來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杜審言卻「非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悽涼,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於傷感,滿腹牢騷。
第一聯: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遊子,才會對異鄉的氣節事物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也就是說,如果在家鄉,或者是當地人,早就見怪不怪了。只有異鄉人才會「獨有」、「偏驚」,生動體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情。
第二聯和第三聯則是寫江南的景色如何與家鄉中原不同。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實際上,詩人是比較故鄉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景色,在江南仲春的風光裡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雲霞」句,突出寫江南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漫天雲霞。「梅柳」句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踏雪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
第三聯寫春鳥和水草。春天氣候溫暖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的更為歡快,一個「催」字,突出江南二月春鳥更為歡鳴的特點。「晴光」即春光,「綠萍」即浮萍。在中原,三月才綠萍始生,而江南要早很多。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於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處處寫江南物候,卻處處懷念故鄉中原,與第一聯的矛盾心情一致,最後一聯寫出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正因為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結尾不僅點明思歸,又點出是和朋友的「古調」(陸丞的《早春遊望》)。
全詩似在寫江南景色,但處處與中原故鄉做比較,思鄉之情躍然而出。
唐朝詩人中,李白杜甫王維是後人無法逾越的三座高峰,他們三人的家庭環境都非同一般,文化根基很深厚,為什麼現代很多人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其實大多數人一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經濟條件好的可以參加各種培訓班,各類社會活動,而農村和條件一般的家庭現在雖然也沒什麼農活或家庭事務,但活動內容完全不同。有些人的爺爺奶奶帶孩子是棋琴書畫,有些人則是麻將撲克,更不要說上代人留下的社會資源了。原生家庭和文化傳承是很難逾越的坎,雖然後天因素很重要,但家庭環境同樣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