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2021-01-11 楓糖媽媽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

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

誇張嗎?一點都不。

贏在子宮裡

香港怪獸家長從子宮就開始比拼,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真實地記錄了香港父母一切拼到底的風格。其中一位二胎媽媽Irene更是揚言要贏在子宮裡,因為頭胎兒子一直放養,到了要入幼稚園才發現,一切都落在人後,沒有一家好的幼稚園可以入學。

Irene告訴紀錄片導演,好的大學依靠好的中學,好的中學依靠好的小學,好的小學就來源於幼稚園。但是幼稚園的入學是有人數限制,年初就滿員了。所以,這胎女兒一定要生在1月,這樣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Irene才說出了那句聳人聽聞的話:「要贏在射精前,稱只要精確計算好射精時間,就可以保證孩子正好在一月出生。」這樣才能贏在子宮裡。

紀錄片中像Irene這樣的媽媽並不在少數,而她們也不算是怪獸父母,只是廣大焦慮父母中的一員。一般香港4-5歲的孩子每周都需要上5個以上的課外班,不僅是常規的樂器舞蹈,還有遊泳、高爾夫、編程、禮儀……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大學,總共的教育投入大概在500-800萬港幣不等。

而孩子們的天性——玩耍則成為了最沒有意義的,據統計,香港學齡前兒童每天戶外玩耍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沒有起跑線

起跑線更多是源於家長們的焦慮,誰都沒有能力說能讓孩子再來一次,成長的容錯性非常低。但是這種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沒有起跑線》中的有些父母也有不同看法,這個現象就像殭屍效應,即使不想做殭屍,在這個氛圍中也很容易被同化。

起跑線是否存在?需要父母們怎麼做才不會一再錯過呢?

另一部紀錄片則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這就是來自BBC的《北鼻的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拍攝了英國200多個家庭和他們寶寶們的日常生活,由世界各地兒童研究專家設計各種不同實驗,試圖揭示嬰兒各個方面的發展。其中,紀錄片包含了人類發展初期個性的形成,情緒的發展,語言發展,大動作發展,合作獨立等各個方面。

通過這些實驗,雖然不能完全消解父母們的焦慮,但是孩子天生都是超人,並沒有什麼起跑線,只需要家長在早期教育中關注以下幾點原則:

關注小孩的語言爆發期

《北鼻的異想世界》中實驗中觀察0-2歲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實驗人員在一個2歲的孩子的家庭中安裝了詞彙記錄儀器,統計媽媽每天和孩子的對話詞彙量。在建立實驗基準線之後,實驗人員要求媽媽增加與孩子互動對話的頻率和詞語數。

結果非常讓人驚訝,媽媽與孩子的互動對話提高,將直接提升孩子的詞彙能力。這樣的變化是線性增長的。

而且,新生兒在2歲之前有著聽出一切不同語言區別的超人能力。實驗表明,在多語言環境生活的嬰兒來說,他們必須學習的語言並非只有一種。成人通常需要花費許多心力去學習新的語言,嬰兒卻毫無壓力。

由此看來,18-24個月的嬰兒進入了語言爆發期,儘可能多地與孩子互動,輸入詞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建立多語言的環境,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爬行代表兒童獨立探索的開端

《北鼻的異想世界》曾設計了一個透明懸崖,這個懸崖是用透明亞克力製成的,孩子能安全通過,但是視覺上是透明的。剛剛學會爬行的孩子,透明懸崖對於他們來說是沒有界限的,他們能沒有障礙地通過。因為孩子對深度還沒有建立視覺感知,還不能明白高度可以造成的危險。但是,爬行超過2周以上的孩子,則判斷透明懸崖是懸崖,是危險的,拒絕通過。

新生兒在最初的幾個月是無法自主選擇的,不能自己移動,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一切,都將從爬行開始。爬行是兒童第一次的獨立探索。而爬行2周以上的兒童就已經知曉危險,就算面對誘惑,還是會拒絕危險。

所以,在兒童的初期認知過程中,讓孩子獨立爬行探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也是一個兒童自我認知的重要階段。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調節方式

《北鼻的異想世界》的心理學家建立了一個場景,去複製了孩子日常遭遇的各種挫折,並通過心率和腦波的智能監控去測試孩子心情的變化。

早期孩子的心情真的可以說是6月的天氣,天晴下雨隨時變化,一個瞬間的小挫折就能造成心情的極大轉變。而父母如果無法及時地讓孩子轉換心情,小挫折就變成一個雞飛狗跳的家庭大災難。

實驗過程中,一個18個月的孩子因為無法拿到透明盒子裡的糖果大發脾氣。媽媽先使用了擁抱安撫的方法,孩子並沒有停止傷心,基準心率也未能降低。甚至,一度並沒有採取擁抱安撫之前更高。

然後,媽媽用小狗玩具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一旦被吸引之後,心率和壓力水平都回到了正常水平。

所以當寶寶有激烈情緒變化的時候,擁抱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轉移注意力才是上策。而且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父母引導,發現了一種他們自己可以學會的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來應對情緒的強烈變化。

協同合作是與生俱來的

之前的很多實驗都是針對獨立孩子或者孩子和父母的,紀錄片的心理學家還設計了一組實驗來測試孩子們的溝通合作技能。一個在組合玩具中的玩具狗,需要兩個把手同時拉出,狗尾巴才能搖動起來。而一個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無法同時拉起兩個把手。

實驗過程中,兩個從不相識的孩子,在各自去嘗試單獨拉起失敗後,看了成功的演示。在沒有任何語言的溝通下,只通過肢體和眼神交流,同時拉起了靠近自己的拉手,成功地完成了實驗。

進階版的實驗,則是需要孩子克服自己拿起玩具的欲望,協作才能完成任務。這組實驗的失敗率就高一些,三組測試的孩子中只有一組完成了實驗。

實驗證明,孩子在兩歲的時候已經可以成功溝通,並通過協作達到共同的目的。這是最早的合作存在的證據。孩子們雖然在嘗試離開父母學會獨立,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共同合作。

兩部紀錄片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了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可能性。其實,每個人跑道的起點、路徑和終點都不相同。作為家長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並陪伴他,與他共同學習和成長。沒有什麼比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育好的早期教育了。父母,才是孩子的起點線。

相關焦點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在培養孩子時候都會暗暗較勁,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起跑線」觸動著每一個家長最脆弱的神經,已經成為很多家長育兒焦慮的一個起點。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4歲孩子英語詞彙量1500,是否算「贏在起跑線」?家長要反思一下
    其實,每個家長看到這個育兒段子後,都明白這句話隱藏的教育觀念:孩子的搶跑教育,讓孩子可以「應在起跑線」,為了讓孩子不輸給別人家孩子的起跑線,所以就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是,這樣對孩子是真的好嗎?
  •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掌中寶,孩子聰不聰明,也是每一個家長很關心的一個事情。很多人都清楚,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孕育出來,會遺傳到媽媽的基因。而相關科學研究表明, o型血媽媽的孩子會更加聰明。
  • 早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有必要嗎?
    相信大家對於「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句話非常的熟悉,在以前,很多人非常地推崇這句話,認為有道理,現在已經不是70後、80後「天生天養」的時代。有能力、有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創造最優越的學習環境,為孩子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除了把「輸在起跑線上」重複N遍,教育營銷還能怎麼做?
    海風也直言:大面積的曝光可以搞定讓用戶知道我們,但是解決不了長期的認同問題。找到衝突:「為什麼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不過,眼看著從2016年燃起的廣告投放大戰,燒到了2018,愈燒愈烈,一直作壁上觀的海風覺得自己該出手了。「廣告就是衝突」,是廣告狂人葉茂中的立身名言,衝突埋伏在問題裡。
  • 從《虎媽貓爸》看「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日前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有這樣一個情節:由趙薇飾演的虎媽,在看到與女兒同齡的孩子竟然識字量上千,能解答不少彎彎繞的數學題,還手握各種考級證書,而自己的女兒啥也不會時,心理失衡,焦慮不安,開始為女兒瘋狂補習。  這樣的焦灼狀態並不罕見,出現在相當多的家長身上。
  • 江西南昌三所小學,辦學水平高,幫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文/蠟燭愛教育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南昌是我國江西省的重要城市和省會,該地方因為臨近長江三角洲和海峽兩岸經濟區所以這裡交通發達,經濟發展也是相當的不錯,此外該城市生活節奏緩慢,綠化率很高特別適合人居住,所以南昌也有著「國際花園城市」的美譽,那麼今天我就帶打擊去這個美麗的城市去看一看這三所學校小學
  • 育兒教育目的,讓世界因你而美麗,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
    導語:人生不是競賽,「讓孩子羸在起跑線上」這句頗具蠱惑性的話,受到不少有識媽媽的懷疑,起跑線上的輸贏只在短跑比賽中意義重大,對馬拉松式的長跑比賽就無所謂了。人生,顯然不是一場百米短跑。不過,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麼?在人生的終點上,會有領獎臺、裁判和觀眾嗎?
  • 報輔導班是揠苗助長,還是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要記住這兩個字!
    以前的社會擁有本科學歷的人很少,比本科學歷高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而當下社會已與前幾年截然不同,因為高校擴招,國家想讓更多的孩子上大學,所以擁有本科學歷早已見怪不怪,許多孩子的家長在這種形勢下,也是越來越著急,覺得孩子從小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對嗎?
  • 情感驛站|推崇精英教育or快樂教育?壹粉:家長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方面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另一方面又期盼孩子未來能出人頭地圖片來源於網絡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關於孩子的教育是應該從小嚴格要求?還是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下釋放天性快樂成長?有壹粉說孩子要嚴格要求才能成龍成鳳有壹粉表示無論哪種教育方式先選好目標再說!還有壹粉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和理念「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的見識和努力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壹粉@婷的這句話擲地有聲。對孩子要求過於嚴苛雖不可取,但是完全放手的「快樂」也不見得就是對孩子的負責。
  • 「什麼都要第一,一輸就難過」,真的是孩子爭強好勝嘛?
    最近收到很多父母給我的留言,都是關於孩子怕輸,爭強好勝的: 我女兒2歲半,什麼都要第一,在家要第一個坐在餐桌上,第一個下車。託班裡也是處處要第一,只要不是第一就會難過。
  • 杭州版「虎媽貓爸」向醫生哭訴: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杭州網訊 一部《虎媽貓爸》電視劇的熱播,讓觀眾看到了一對焦慮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圍繞著「不成器」的孩子所摩擦出的巨大的家庭煩惱。而杭州版的一對「虎媽貓爸」因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走進了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施劍飛門診。富足安康的生活滿足不了她?
  • 想要幫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我做了一個決定
    (原標題:想要幫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我做了一個決定)"女人的衣櫃裡永遠缺一件衣服,直到她的孩子開始上課外班。"這是李女士最近常感慨的一句話。
  • 兩三歲的孩子一周安排9門課 早教班到底該不該上?
    早教市場火爆的背後,是廣大家長對「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如果說「起跑線」是一條不存在的線,那麼早教科學嗎?課還沒上完早教機構就沒了早教中心突然關門課程還剩很多 費用卻一直不退「早點接受教育孩子就能早點『懂事』,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姜女士為自家一歲半的寶寶選擇早教的原因,但沒想到卻遇上糟心事。
  • 印度電影《起跑線2》上映,依舊關注孩子教育,但狗尾續貂了
    三年前其本土上映的電影《起跑線》,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後,也引發了影迷巨大的討論興趣,並且獲得非常不錯的口碑。《起跑線》第一部之所以在中國內地也廣受認同,實在是因為我們的也苦於孩子上學會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所以,電影當中,這對兒夫妻為了給孩子找到一個更為優秀的學校而「不擇手段」的故事,真的也是中國內地影迷們的「心聲」。因此,《起跑線》國內上映的時候,備受關注。
  • 播音主持考級 孩子人生起跑線上的助推器
    它不光是讓孩子有一個優雅的談吐,還能改善孩子的氣質,讓孩子充滿自信。可見播音主持不光需要語言練習,也需要內在的修養,每個學習播音主持、有天賦的孩子都是充滿自信的,他們言談自如,無時不刻都在綻放著主持人的獨特氣質。孩了學習播音主持,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言談舉止都有好處。 通過訓練,可以讓孩子由內而外改善氣質,增強自信,贏在起跑線上。
  • 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許多女性的生育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國家九十年代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為孩子少,同時家裡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許多家長覺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而且補習費還不低,有些補習班甚至高達幾百元一個小時
  • 熟記這份口訣,確保孩子不輸在一年級數學學習的起跑線上
    圖片來源於網絡研究又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大多都能準確計算20以內的加減運算,只是方法和速度不一樣而已。圖片來源於網絡有一種認為20以內加減法只有兩三個課時,想讓孩子熟練掌握得靠課後的多練,如果不是這樣,可能在今後大數的減價孩子會跟不上
  • 子宮裡的人生起跑線:孕期關鍵九個月塑造孩子一生
    子宮裡的人生起跑線孕期關鍵九個月塑造孩子一生(美)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著高小菁譯人生中眾多劇烈而關鍵的變化都發生在子宮裡!其實,不但是準備孕育新生命的女性,這本書也可以給每一個關心兒童發展的人士帶來啟發。2.內容推薦是什麼塑造了今天的我們?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人說,一切秘密都寫在基因裡;也有人說,童年經歷的環境塑造了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