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裡的人生起跑線:孕期關鍵九個月塑造孩子一生

2020-12-05 澎湃新聞

子宮裡的人生起跑線

孕期關鍵九個月塑造孩子一生

(美)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著

高小菁譯

人生中眾多劇烈而關鍵的變化都發生在子宮裡!從全新的胎源學視角教你從孕期開始養育更健康、更快樂的寶寶。

1.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

作者安妮一邊懷著身孕,一邊採訪了來自全球眾多學科領域(包括胚胎學、產科學、遺傳學、兒童精神病學、經濟學等)的專家,完成寫作。她和她的朋友笑稱,這本書是她的「第三胎」。

本書從胎源學的角度向所有準備懷孕和正在懷孕的女性傳授了重要的孕期知識,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最早的孕期經驗對人出生後一直到成年的長期而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但有豐富的科學內涵,更加上了一個母親感同身受的細膩情感和溫暖筆觸。

本書依託成年期疾病胎源學這一重要的新興學科,振聾發聵地指出,人一生中最劇烈、最徹底的變化其實發生在產前,眾多成年期疾病早在胎兒期就埋下了禍根,而人生的眾多福祉也是在胎兒期悉心種下的。其實,不但是準備孕育新生命的女性,這本書也可以給每一個關心兒童發展的人士帶來啟發。

2.

內容推薦

是什麼塑造了今天的我們?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一切秘密都寫在基因裡;也有人說,童年經歷的環境塑造了每個人。但是在過去的30年裡,科學界掀起了一場名為「胎源學說」的革命浪潮,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驚人的視角,即我們的許多個人特徵——健康、智力、性情——都受到孕期經歷的深遠影響。

為一探究竟,科學記者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在她身懷六甲的九個月裡,大膽走進胎兒研究人員的實驗室,採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深入研究了人類產前經歷的豐富歷史。一切的研究和探索都告訴我們:懷孕不是一朝分娩之前長達九個月的默然等待,它是一個無比重要的關鍵期,是個人健康、能力和幸福的搖籃,是公共健康和社會平等的熔爐。

本書註定改變我們對自己、孩子和人性本身的看法,是每一位準父母以及任何想探究自身之謎的人的必讀之書。

3.

作者簡介

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

記者、作家,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她在生物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科普圖書作品廣受讀者喜愛,曾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Magazine)、《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探索》(Discover)、《健康》(Health)、《美國最佳科學寫作選》(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Writing)等媒體廣泛報導。在她擔任《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高級編輯期間,獲得羅莎琳·卡特精神健康新聞獎學金。

4.

專家推薦

人世間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生命的孕育。人之初,在生命的起點,在子宮這個神秘的世界裡發生了什麼?胎兒期獨特的經歷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嗎?作者以科普專欄作家兼孕期母親的特殊視角,將來自胎兒期起源說的科學研究結合民間傳說、歷史事件和文化理念,揭示著胎兒期經歷對後續人生影響的客觀真相,讀來令人警醒。

——鄒泓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專家

「這本書絕對是準媽媽們和所有關心她們的人必讀的書目——你在這裡學到的東西可以讓你的寶寶更健康、更強壯,甚至更聰明……十分令人愉快而好讀,讓人看到關於這些真實結果的驚人研究。」

——吉恩·特溫(Jean Twenge),

《Me世代》(Generation Me)的作者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它講述了一個迷人的、基本上未被探索過的主題——產前發育之謎。它清晰、科學、準確、文筆優美。能把科學和個人觀點結合起來的作者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在寫孩子和母親的時候,但安妮·墨菲·保羅做得很好。」

——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

《嬰兒床裡的科學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and the philosophy Baby)的作者

「孕婦的行為——甚至是情感——能夠深刻地改變她腹中正在發育的孩子,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想法。在這本傑作中,安妮·墨菲·保羅向我們展示了對胎兒起源的開創性研究不是出於恐懼或焦慮,而是出於驚奇,甚至希望。」

——伊森·沃特斯(Ethan Watters),

《像我們一樣瘋狂》(Crazy Like Us)的作者

「這本書從第一句話開始就令人欣喜,清新迷人。它回答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問題:母親和腹中的寶寶之間實際發生了什麼?為何外部世界對胎兒發育的9個月至關重要?比如,喝塑料瓶裝水、感到緊張不安以及所呼吸的空氣對腹中的寶寶會有怎樣的影響。本書應該在每位準父母的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任何曾在子宮裡待過的人都應該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

——蘇·哈爾彭(Sue Halpern),

《我忘了什麼?》(Can’t Remember What I Forgot)和

《走向孤獨》(Migrations to Solitude)的作者

5.

目錄

第一個月 子宮裡的故事開始了

第二個月 吃什麼才對寶寶有益

第三個月 傷痛如刀

第四個月 對一切毒物說「不」

第五個月 看,是個男寶寶/女寶寶

第六個月 不要小瞧心中煩憂

第七個月 送給寶寶的第一筆健康保險

第八個月 更好的孕期條件,未來大受益

第九個月 迎接新生

注釋

6.

精彩書摘

塑料材質中蘊藏的風險

一旦你為人父母,便會將原本那個由堅固的實木、明亮的玻璃以及柔軟的布料構成的世界拋在身後,進入一個塑料製品宇宙:便於擦洗、不會碎裂、色彩豔麗。

每天早上,我要先繞過地板上四散的塑料小汽車,磕磕絆絆地走向廚房;在廚房裡,我用塑料盤子放好特迪的吐司麵包,用塑料水杯倒好特迪的牛奶;等他吃完早餐,他會去玩各種塑料玩具,而我則用另一套塑料餐具為他盛好午飯。

和20世紀中期的神奇藥物熱潮類似,塑料製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利。儘管許多事情使用天然材質的製品也能完成,但塑料製品進一步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在20世紀50年代,通用電氣公司的科學家們曾夢想創造出「合成人」,即身體由塑料材質製成的人。然而,與沙利度胺和己烯雌酚的情況類似,在塑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當中,也存在一個從有益到有害的轉折點,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我對塑料製品危害性的認識始於2008年的春天,我第一次懷孕之前的幾個月。4月中旬的一天早上,我的電子郵箱忽然被一些家長轉發來的郵件塞滿了,一時間,我腦中警鈴大作。至今想起當時的情境,我仍會覺得腦袋嗡嗡作響。

這些郵件的標題差不多,都是諸如「重大事件!」「必讀!」「驚爆!」之類的。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組發布了一份有關雙酚A的預研究報告。雙酚A是一種合成化學物質,廣泛存在於塑料製品當中,其中自然包括嬰兒奶瓶和餐飲容器。國家毒理學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審閱了數百份基於動物實驗的研究報告,對雙酚A可能傷害胎兒、嬰兒和兒童表示出了「一定的關切」。

文章寫道:「對於在動物生長發育方面的消極影響,上述研究提供的證據很有限,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對人類健康的意義。但是,鑑於在上述研究中導致動物身上的消極後果的雙酚A接觸劑量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觸劑量相似,我們不能忽視雙酚A影響人類發育的可能性。」

報告的謹慎措辭遠遠不足以紓解我那些家長朋友心中的焦慮。幾天後,他們的擔憂得到了肯定—加拿大衛生部宣布將雙酚A列入「危險物質」清單。似乎就在一夜之間,雙酚A恐慌席捲了我所住的曼哈頓上西區的家家戶戶。一個原本晦澀難懂的工業用化學物質名詞如今在遊樂場和超市裡隨處可聞;一個個在大學階段主修當代自由藝術的家長們聊起天來儼然化學專業博士,而他們的寶寶則在一旁抱著鋥亮的金屬材質保溫杯喝果汁,而不再用塑料材質的鴨嘴杯了。

整個美國都在上演類似的情形。消費者—其中大部分都是憂心忡忡的家長—大聲疾呼只要不含雙酚A的產品,而各個企業爭先恐後地滿足這一要求。僅僅過了幾周,嬰兒奶瓶製造商倍兒樂(Playtex)和運動水杯製造商樂基因(Nalgene)就宣稱他們正在努力清除各自產品中的雙酚A成分,而沃爾瑪超市、CVS和玩具反鬥城等連鎖賣場也承諾將含有雙酚A的商品全部下架。

一切發生得如此迅速,以至我不禁開始好奇:我們對塑料的懷疑是否由來已久,是否在心裡早就覺得它完美得不真實?塑料,是非天然的同義詞:它不像木頭會開裂,也不像玻璃會破碎—實際上,正是雙酚A這種成分使得塑料製品不會碎裂的—從而讓它在人類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在這種令人讚嘆的便利性的背後,必然隱藏著某些代價,而現在終於到了認清這種代價的時候。

起初,人們獲得有關塑料材質中蘊藏風險的線索純屬偶然。1998年8月,華盛頓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帕特麗夏·亨特(Patricia Hunt)被自己實驗室裡發生的一個意料之外的情況給難住了。當時,亨特正在通過大鼠進行實驗研究,以探索為何年齡較大的女性容易產生某些卵子,生下類似於唐氏症候群患兒等有染色體異常的後代。實驗在前期一直進行得很順利,但突然之間,對照組大鼠—正常、健康、年輕的雌性大鼠—的卵子「砸鍋了」,異常率從1%飆升到了40%。亨特百思不得其解,重新檢查了實驗中的每一個有可能造成這一現象的變量:大鼠的食物、實驗室的空氣流通、用於培育大鼠卵子的介質。

最終,她找到了答案,而這個答案令她大吃一驚。一名臨時來工作的實驗操作員錯誤地用一種強力清潔劑清洗大鼠所住的塑料籠子和飲水用的塑料瓶子,令這兩種塑料製品遭到腐蝕,釋放出微量的雙酚A。亨特起初對雙酚A導致大鼠卵子的異常率飆升感到難以置信,她一次又一次地核查,讓一批新的實驗動物使用被腐蝕了的塑料籠子和塑料瓶子,也嘗試過讓另一組新的大鼠直接食用雙酚A。而所有的核查結果都表明,雙酚A就是罪魁禍首。然而,她回憶道:「我把這些數據壓在案頭好幾年,因為我得確定自己一絲一毫都沒有做錯。我逐漸意識到,我必須告訴大家,只要低劑量的雙酚A就會帶來危險。這件事真的非常嚴重。」

她的這一發現確實影響重大,而且會引發爭議,因為這一結論挑戰了毒理學自古以來的信條:劑量決定毒性。科學家們一直基於這一信條去理解化學物質的效力,即接觸量越大,損害越大;反之,微量的毒物不會造成損害—我們的政府管理系統自然也贊同科學家的理念。

然而,雙酚A不遵循上述規則。包括亨特在內的許多研究者都表示,雙酚A屬於內分泌的替代「信使」,這類物質(己烯雌酚也屬於此類)可以模擬人類自身分泌的激素去發揮調節功能—當然,做的都是無中生有、畫蛇添足的事。

例如,己烯雌酚於1938年首次由英國科學家查爾斯·愛德華·多茲(Charles Edward Dodds)合成,其研究的出發點就是發明一種易於生產、價格低廉的人類雌激素。己烯雌酚的功效是人體內的天然雌激素的3倍。事實上,它是如此強大,當時在多茲實驗室裡工作的男性科學家在吸入這種物質之後,乳腺開始發育。而雙酚A最初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作為一種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大約20年後,當塑料開始步入大規模生產的階段,製造商們嘗試著添加包括雙酚A在內的各種化學物質,以提升塑料製品的性能:讓塑料變得柔韌,讓塑料散發香味,或讓塑料堅固又透明(雙酚A做到了這一點)。如今,每年用於塑料製品中的雙酚A總重量為272萬噸。

己烯雌酚和雙酚A這些類似激素的化學物質不同於鉛、石棉等我們所熟悉的毒物,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毒性,但它們會通過幹擾人體自然的激素信號系統造成極大破壞。只需很小的劑量,它們就能夠阻斷正常發育—事實上,小劑量的類激素反而危害特別嚴重。假若劑量夠大,我們的身體會將之識別為侵入者,啟動免疫機制保護自己,把它們清除掉;而若劑量很小,我們的身體則難以察覺,誤以為平安無事。

考慮到胎兒期是生命各個階段中身體發育最快、影響最深遠的,胎兒在面對這些內分泌破壞者的時候尤其脆弱,無法保護自己不受其損害。古老的毒理學信條在此或許可以改寫為:時機,而非劑量,決定著毒性。

在自己的實驗室發現大鼠卵子異常的原因之後,亨特決定把調查雙酚A的效用作為自己下一步研究的重點。在隨後的幾年裡,她和密蘇裡大學的弗雷德裡克·馮薩爾(Frederick vom Saal)以及羅切斯特大學的莎娜·斯旺(Shana Swann)一起,積累了數量可觀的動物研究數據,都是圍繞著雙酚A在激素和生殖功能方面導致異常,使得癌症和糖尿病患病風險升高。他們的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終於在2008年通過國家毒理學項目組,向公眾發布了研究報告,在美國全境敲響了警鐘。

許多科學家表示,這份研究報告提供了分量足夠的證據,人們應當開始警惕。而另一些人,其中包括塑料製品行業和化工原料行業的代表以及部門政府機構官員,則認為人們的恐懼有些過火,因為尚無證據表明雙酚A對人類有害。在兩派對立觀點的喧鬧中間,一件小事忽然跳進了我的腦海。這天傍晚,我回放著對亨特的採訪談話錄音,再次聽到了她的那段話。「我發現大鼠的卵子異常和它們接觸雙酚A之間存在關聯以後,就坐在書房裡閱讀了我能檢索到的所有有關雙酚A的文獻資料。」亨特的嗓音聽起來很柔和,「過了半小時,我實在按捺不住,離開書桌衝進廚房,把我所有的塑料餐具都扔進了垃圾桶。」

我按下暫停鍵,靜靜地坐著,陷入沉思。過了一會兒,我起身走進自己的廚房。我打開櫥櫃,裡面堆疊著的塑料餐具譁啦啦地倒了下來:特迪的盤子、碗和杯子,我的特百惠食盒和水壺。我檢視著每一件餐具底部的標籤:為了便於分類回收而印製的一些數字,比如3、6或7。(在我了解雙酚A的過程中,讀到了一首便於記憶的小兒歌:「4、5、1和2,除此以外都糟糕。」)我又檢查了其他標籤已經模糊不清的餐具,把所有表面粗糙的都丟進了垃圾桶。

接著被投進垃圾桶的是特迪小時候用過的嬰兒奶瓶,等我肚子裡的這個寶寶出生,我會重新買幾個不含雙酚A的。現在,我小心翼翼地注視著剩下的東西。有些東西用起來實在便利,讓人捨不得拋棄。例如,特迪的幼兒園要求給每個孩子準備的午餐飯盒都得是可以反覆使用的。好吧,我姑且讓它們留在廚房裡度過一段緩刑期,但我絕不會再把它們放進微波爐或洗碗機,因為高溫和磨損一樣,會增加雙酚A的釋放。

回到我的書桌前,我感覺好多了。不過,我從文獻中得知,整頓廚房對於減少我們一家人對雙酚A的接觸量來說作用十分有限。雙酚A無處不在,從咖啡機、食物料理器,到騎行頭盔、汽車零件,再到淨水器和牙科封閉劑。它既在我指尖的鍵盤裡,也在我鼻梁上的眼鏡中。而且,雙酚A並不是唯一遲遲接受安全質疑的塑料成分。鄰苯二甲酸鹽是另一類合成化學物質,添加在塑料製品當中可使其柔軟而富有彈性,也被用於香水和化妝品當中以保香味不流失。

動物實驗表明,雄性胚胎若在母腹中接觸到鄰苯二甲酸鹽,其正常發育將受到幹擾,無法徹底「雄性化」。在人類身上,男性胎兒接觸鄰苯二甲酸鹽意味著有較高風險出現尿道下裂,這是一種尿道開口位置出錯造成的陰莖形態異常。2008年,一項發表在《環境衛生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美髮師和美容師等在孕期內經常接觸髮膠(往往含有鄰苯二甲酸鹽)的女性,生出尿道下裂的男嬰的概率是其他女性的2.3倍。

鄰苯二甲酸鹽和雙酚A一樣,遍布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從衛生間浴簾到汽車內飾,從潤膚露到洗髮水,無處不在,卻極少被標註在這些產品的標籤中。(在歐盟國家,現在鄰苯二甲酸鹽被禁止用於化妝品;在美國,它被禁止用於兒童玩具。)就像佐餐飲品或頭疼藥片一樣,塑料早已深深地嵌入每個人的生活,與我們密不可分。

我將和亨特的採訪談話錄音倒回去重放。她提到人類需要對於像雙酚A這樣的化學物質的潛在風險進行管控,並針對已經造成的危害做好行動方案。她說起了自己的切身經歷。「我是一個己烯雌酚女兒。我媽媽在懷我的時候服用過己烯雌酚。」不幸中的萬幸是,亨特逃過了透明細胞腺癌的詛咒。可是,她仍然沒有逃過乳腺癌。

在曾經於母腹中接觸過己烯雌酚的40歲以上的女性當中,患上這種癌症的人數是未曾在母腹中接觸過己烯雌酚的同齡患病女性人數的2.5倍。亨特注意到,雙酚A一度也被作為合成雌激素使用,只是因為己烯雌酚效力更強勁而沒落了。

意識到這兩種物質都悄悄侵入了她的生命,亨特感到毛骨悚然。「我母親在孕期服用過己烯雌酚,以及我在實驗室裡意外發現雙酚A的影響,這兩件事像驚雷一樣劈在我頭頂。」作為己烯雌酚悲劇中的一員,亨特感到吸取歷史教訓有益於解決當今圍繞雙酚A的爭論。「人們對我說,『你只是用大鼠做實驗,那研究結果和人類有什麼關係呢?』而我的回答是,『我們曾經直接用人類做過己烯雌酚實驗,你真心想再來一次嗎?』」

原標題:《新書上架 | 子宮裡的人生起跑線:孕期關鍵九個月塑造孩子一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必須要贏在子宮裡?孩子早期教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家長的至理名言。什麼是起跑線?怎麼才能不輸?這個問題,無數的虎爸虎媽有著百般的方法。北京西城區上個月剛剛明確了區內「多校劃片、六年一學位」,在「731」這個大關口,有多少家庭砸鍋賣鐵,豪擲千萬地在關門前搶購老破小。誇張嗎?一點都不。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
    人生本來就沒有統一的起跑線,因家庭環境不同、所受的關愛不同、成長資源不同等,孩子將有不同的人生本來就沒有統一的起跑線。  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在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父母就是孩子「起跑線」的起點。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場百米賽,一定是場馬拉松,是長跑。對待孩子成長的態度,取決於父母認為孩子的人生,是「長跑」?
  • 別再被起跑線「騙」了,撒貝寧:我們的人生是場馬拉松
    非常喜歡上面這句話,因為我是農村孩子嘛,跟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城裡娃不一樣。他們有早教,有幼教,有多到足以揮霍的教育資源,更有對教育比較重視的父母。對於我們這些農村娃而言,每天能吃上辣條就是一種幸福,至於學習?早教是每天遊樂場裡玩,幼教是只要不出事就行,小學一個班只有兩個老師,中學一個學校可能只有六七個班,一個班只有二十多名學生。
  • 剖腹產後九個月懷孕,B超結果是雙胞胎,生還是不生?
    看到一個寶媽提出問題:二胎雙胞胎,剖腹產後九個月懷孕的,可不可以生下來?我自己就是剖腹產,當年出院的時候,醫生再三交代,產後一個月禁止同房,2年後才能考慮再次妊娠。有個朋友,她大寶才1歲多的時候意外有了老二,去做孕期檢查的時候就被醫生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說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了,因為她也是剖腹產,還好後來檢查結果正常,醫生同意繼續妊娠。剖腹產後生娃為什麼要間隔2年?首先,子宮的恢復需要時間。
  • 播音主持考級 孩子人生起跑線上的助推器
    它不光是讓孩子有一個優雅的談吐,還能改善孩子的氣質,讓孩子充滿自信。可見播音主持不光需要語言練習,也需要內在的修養,每個學習播音主持、有天賦的孩子都是充滿自信的,他們言談自如,無時不刻都在綻放著主持人的獨特氣質。孩了學習播音主持,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言談舉止都有好處。 通過訓練,可以讓孩子由內而外改善氣質,增強自信,贏在起跑線上。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陪伴女人一生的運動——kegel
    所以即使尚未生育的未婚女性,成年女性,絕經期的也要練,也就是kegel 運動是女人一生的必修課。懷孕前年輕女性經常會有這樣的認識誤區:只有生完孩子的女人才需要做Kegel運動。事實上,Kegel運動並不是產婦的專利,年輕女性在孕前堅持Kegel運動,不僅能增強盆底肌,降低出現盆底疾病的風險,讓你做個緊緻自信的女人。
  • 早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起跑線,有必要嗎?
    相信大家對於「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這句話非常的熟悉,在以前,很多人非常地推崇這句話,認為有道理,現在已經不是70後、80後「天生天養」的時代。有能力、有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創造最優越的學習環境,為孩子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史丹福大學:媽媽是這種血型,孩子的智商就贏在了起跑線!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掌中寶,孩子聰不聰明,也是每一個家長很關心的一個事情。很多人都清楚,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孕育出來,會遺傳到媽媽的基因。而相關科學研究表明, o型血媽媽的孩子會更加聰明。
  • 繁殖犬的悲哀:一生瘋狂生育,直到子宮脫落,才能解脫
    一隻繁殖犬的悲哀:一生瘋狂生育,直到子宮脫落體外,才能解脫!純種犬的價格越來越高,一千多都是起步價了,三五千的也比較常見,甚至過萬元的狗狗都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錢賺的地方就會有罪惡,當很多人看見繁殖寵物狗這麼賺錢的時候,他們就開始動起了歪心思。這些人用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繁殖出最多的狗狗。
  • 寶寶出生有這4個特徵,說明在子宮裡過得舒坦,整個孕期都在享福
    寶寶出生時有這4個特徵,說明他在子宮裡過得很安逸,「安逸享福」了十個月,快來對比一下你家寶寶是否滿足哭聲很響亮新生兒出生時一般都會哇哇大哭,我們可以通過他的哭聲來判斷在子宮內過得是否舒適,如果新生兒的哭聲嘹亮,就說明他們在媽媽子宮內過得很舒坦,營養吸收好,十分有活力。
  • 育兒教育目的,讓世界因你而美麗,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
    導語:人生不是競賽,「讓孩子羸在起跑線上」這句頗具蠱惑性的話,受到不少有識媽媽的懷疑,起跑線上的輸贏只在短跑比賽中意義重大,對馬拉松式的長跑比賽就無所謂了。人生,顯然不是一場百米短跑。不過,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麼?在人生的終點上,會有領獎臺、裁判和觀眾嗎?
  • 高冠解讀《起跑線》:一部引發家長共鳴的電影
    由薩基特·喬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正在熱映。影片首周票房斬獲1.34億。影片聚焦當下熱門的教育話題,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闔家觀看,並發出「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的感慨。
  • 巨無霸嬰兒,出生重達35斤:如何管理孕期體重,孩子才能不超重?
    這位媽媽體重544斤,本身體重已經超過正常水平,再加上孕期母親吃得多,導致孩子在肚子裡吸收的營養過剩,所以才生出了一個36斤的巨無霸嬰兒。有些女人懷孕後會食慾大增,每天吃完這頓吃那頓,嘴一刻都不能停下。懷個孕竟然可以生生胖上四五十斤,遠遠超過正常水準。但孕期過胖,其實並非好事。
  • 一生被當做「生育機器」的繁殖犬,生育到子宮脫落於體外,被拋棄
    一旦被選為繁殖犬,那麼這隻狗狗的一生將被黑暗籠罩。他們的一生,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繁殖。狗狗的孕期是兩個月,一年6次的生育,這代表著每兩個月,狗狗就將進行一次生產。狗媽媽哪有什麼哺乳期,她們的命運就是剛剛生產結束,就已經被迫懷孕。
  • 女人一生5個階段子宮保養攻略
    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子宮在女性一生中的發育和生理變化特點,讓你可以更好地保護你的子宮。  【少兒期】注意營養和睡眠  2個月到12歲的女孩,正處於身體迅速發育的階段,生殖系統也逐漸向成熟發展,但我的發育較慢,尚為幼稚型。所以,要注意營養搭配,勞逸結合。
  • 月子期間子宮脫垂有預兆,寶媽產後護理是關鍵,做好6招有效預防
    導言:子宮,被稱為女性的第六器官,重要性不言而喻。 坐月子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這是女性生產後最關鍵的恢復期,也是女性最脆弱的階段。 你知道嗎?
  • 看完章宇演的這部電影,你不會再羨慕那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章宇飾演的宋浩,原本屬於那種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少年時代就是小城市裡的隱形傳奇,學校裡即將被保送的學霸,很多女生眼裡的高冷男神,爸爸是管建設的小科長,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走江湖(遊戲廳)有公子李唐罩著,混混們見了都得諂媚獻笑,簡直不要太得意。
  • 生完孩子後,若能在這個時間段來月經,說明子宮恢復得不錯!
    大家都知道女人在懷孕之後就不會出現月經,生完孩子之後,也會在相應的時間來月經,而生完孩子之後來月經的時間也與你的子宮恢復有關,若子宮恢復不是很好的話,那麼月經可能會遲遲不來。那麼對於那些產後的婦女來說,多久才算得上是正常的來月經,過早過晚,寶媽們可能都會擔心,如果你能夠在這個期間來月經的話,說明你的身體體質還算不錯,子宮的恢復也會比較健康。若生完孩子後,堅持給寶寶進行母乳餵養,那麼體內激素恢復正常就會比較慢一些,可能要等到產後6個月左右來月經,或者是斷奶後兩個月左右。
  • 孕期有沒有同過房,對胎兒來說有什麼差別?別害羞,還真有不一樣
    可這種日子過了一個多月,丈夫難免有情緒,詢問是不是非要如此,菲菲感覺自己很為難,一邊是為了孩子好,一邊卻又抵不住丈夫情緒,無形中一股壓力越來越大。相信很多寶媽也都有這種苦惱,孕期夫妻能不能同房?這種隱私問題也羞於問別人,所以夫妻間容易鬧出矛盾,其實在合適的時間,把握好分寸是可以同房的,對胎兒也有很多好處。孕期同房,對胎兒來說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