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2:1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錢慧慧
四肢無力,畏寒怕熱,腋下和頸部淋巴結腫大相繼腫大……最近,王女士身上出現了一系列奇怪症狀,四處求醫,服用抗生素後,淋巴結不縮小反更大,又腫又痛,她更發愁了。
在杭州工作的兒子將她帶到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感染科主任醫師朱培芳詳細詢問病史,並作相應檢查後,終於解開了謎團:原來王女士患上了「貓抓病」。起因是發病前一個月,心地善良的王女士看見一隻流浪貓,出於憐憫就給它餵食,不料手被小貓抓傷。
朱培芳表示,「貓抓病」的病原體來自貓身上的一種特殊細菌,必須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感染病,該病潛伏期短則十幾天,長則1到2年。發病時,出現淋巴結腫大及發熱症狀,一般確診後可以很快治癒。但也有少數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發生嚴重心、腦等併發症,甚至發生死亡。
朱培芳說,所謂人畜共患病指能在脊椎動物和人之間互相傳染並且發作的感染性疾病,例如狂犬病、結核病、鼠疫、布氏桿菌病等。有些人畜共患傳染病可以導致人間疫情的暴發大流行,甚至百萬、千萬以上的病人染疾,其危害遠遠超過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
浙江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姚立農表示,現代醫學能很好地診治絕大多數人畜共患病傳染病,並控制其傳播。但人畜共患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仍然存在,也許不經意間就中招發病。比如當和動物接觸時,當大快朵頤美味肉食時……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病原體從動物身上悄悄地侵入了我們身體並致病。
怎麼防控?朱培芳表示,人畜共患病傳染病的流行有三個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者。只要切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防控它。
針對傳染源,需要儘早識別、隔離和治療病人;避免無防護直接接觸野生動物,不捕食野生動物等。
針對傳播途徑,要設法避免接觸病原體。例如對於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我們要帶口罩,勤洗手,不隨地吐痰,咳嗽和打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掩等;對於預防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我們要不喝生水喝開水,食物燒熟燒透,加工生熟菜的菜板刀具分開,使用公筷公勺,飯前便後洗手等。
對於「易感者」這一環節,主要依靠接種疫苗,使得對某種傳染病無免疫力的人獲得免疫力;家養寵物的人,還應按規定主動為寵物接種疫苗例如狂犬病疫苗等。
15873563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