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喜歡吃魚的人並不知道,你吃的魚可能是添加了柴油的「柴油魚」。
據《溫州晚報》報導:近年來,全國多地出現「柴油魚」。一些不良流動魚販在魚箱裡添加柴油,讓魚變得「新鮮活躍」,從而坑害消費者。
魚販為什麼要在魚箱裡添加柴油呢?柴油密度比水小可以漂浮在水面,導致水裡空氣變稀薄,迫使魚「活蹦亂跳」,通過不停地喝水、吐氣泡來獲取更多的空氣,讓魚看起來更「新鮮」,重量也會增加(喝了更多水)。
殊不知,柴油中含有致癌有機物質苯並芘以及汙染性很強的多種重金屬物質。魚喝了含有柴油的水後,有害物質就會在其體內產生反應。俗話說「病從口入」,人食用了「柴油魚」,很可能會損害健康,甚至因為長期食用造成嚴重疾病。魚販怎麼能為了多賺幾個錢,就昧著良心置顧客的健康於不顧呢?往魚箱裡添加柴油,這和往食物裡投毒又有何區別?
更讓人憤慨的是,往魚箱裡添加柴油,在流動魚販裡卻是「公開的秘密」。道德自律和監管懲罰,歷來都是促使商販正規經營的雙重保障。當一些流動魚販把良心丟到「爪哇國」去了,道德自律對這些人不起作用時,監管與懲罰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添加柴油已成流動魚販裡的「公開秘密」、從新聞中魚攤老闆囂張地說「這些魚一點柴油都不加是不可能的」來看,當地的監管部門在監管的力度上顯然有所欠缺。
雖然說,相對於固定攤販,流動商販的監管確實更難一點,但並不意味著就不能把流動攤販納入有效監管內。比如,在市場抽查時,可重點抽查市場內的流動商販;對流動魚販實行登記、追蹤的動態管理;成立流動監管隊、巡查隊,對街頭巷尾的流動魚販進行有效監管。
許多不良魚販非常狡猾,他們在魚箱裡加進柴油剛剛是「恰到好處」,顧客往往難以鑑別,這就需要專業的市場監管把好這一關。現在春節臨近,魚也越來越熱銷,流動魚販也會更多,希望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流動魚販以及其他流動攤販的監管,用專業的知識、專業的儀器,與嚴厲的懲罰守護百姓餐桌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