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科學家研究發現6種微生物對非瘟有效

2021-01-19 騰訊網

西班牙的一項研究表明,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有助於對非洲豬瘟病毒(ASFv)提供部分保護。目前市場上一些益生菌、發酵方式等對抗非瘟是確實有一定效果的。

這項研究由加泰隆尼亞研究中心CReSA IRTA的研究人員完成,發表在同行評議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這是《自然》雜誌的一份出版物。本文證明,疣豬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對斷奶仔豬無害,還可以改變其腸道微生物群,另外,也能對減毒的ASFv株提供部分保護。

疣豬ASFv亞臨床感染的研究

文章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在非洲疣豬體內只以亞臨床的方式傳播,鑑於該病毒在歐洲造成家豬和野豬100%的死亡率,這一事實又是如何解釋的,引起科學家的好奇。

疣豬糞便微生物群可能有助於提供保護,防止ASF病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研究人員寫道:「加上遺傳差異,歐亞豬瘟和非洲疣豬對ASF的易感性差異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他們說,在CReSA IRTA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獲得的初步證據,似乎證實了環境因素對ASF感染的影響。

在解釋研究背後的「原因」時,他們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糞便微生物群移植已被證明對治療人類和動物病毒性疾病、慢性肝病、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對抗人類多重耐藥艱難梭菌感染是有益的。

非洲豬瘟(強毒、減毒)攻毒試驗

試驗用48頭仔豬進行,這些仔豬來自一個沒有藍耳、偽狂犬病、多殺性巴氏桿菌和豬腸球菌的農場。所有動物在連續3天內用剛製備好的糞便材料(來自疣豬糞便、一池家養糞便或一個對照組)經口接種。這些疣豬的糞便來自巴塞隆納動物園的11隻疣豬。

研究人員寫道,在糞便移植後,他們被一種強毒株和一種減毒的ASFv毒株攻擊,以比較疾病的結局。與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無關,肌注E75(ASFv強毒株)後未觀察到差異。「相反,與用家豬糞便移植的豬相比,用減毒ASFv株E75CV1肌肉注射移植的豬,血清中的病毒、鼻腔病毒脫落和臨床症狀顯著減少。我們在這裡提供的證據遠未理解所提供的保護所涉及的機制,而是顯示了疣豬微生物群對ASF的保護潛力。」

不同來源的豬糞便樣本

為了弄清非洲疣豬和其他類型豬的糞便成分之間的差異,CReSA IRTA從2019年開始的研究分析了不同來源的糞便樣本:

歐洲豬場;

非洲家庭豬場;

肯亞野生疣豬;

巴塞羅納動物園的疣豬;

法國的一個無特定病原體的豬場。

經DNA提取,SPF豬糞便微生物群多樣性最低。同樣,圈養疣豬的微生物群中不同類群的數量(豐富度)與SPF豬的微生物群相似,表明了飼養環境的重要性。

當對細菌的總組成進行比較時,研究小組發現,無論豬來自非洲的家庭農場還是來自歐洲的豬場,它們的組成都是相似的。SPF豬的組成非常不同,非洲疣豬在所有分析豬中表現出最異質的微生物群。

確定候選作用細菌

當研究小組比較易受耐藥性影響的動物的微生物群組成時,發現了幾種候選細菌。來自不同類群的6個成員全部存在於抗藥性動物中:莫拉氏菌科細菌、假單胞菌目細菌、杆狀芽孢桿菌、厭氧菌屬細菌、彼得裡莫納斯屬細菌和莫拉菌屬細菌。

來源:碩騰豬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通過疣豬抗非洲豬瘟現象,研究發現6種微生物,對非瘟有效
    疣豬ASFv亞臨床感染的研究 文章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在非洲疣豬體內只以亞臨床的方式傳播,鑑於該病毒在歐洲造成家豬和野豬100%的死亡率,這一事實又是如何解釋的,引起科學家的好奇。
  • 非瘟防控有哪些陷阱,如何看待非瘟疫苗?仇華吉、吳志君、宋松林等...
    經過了2年的摸索和實踐,人們在非瘟防控上已經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和心得。本屆大會 「圓桌論壇」環節,邀請6位嘉賓共同探討分享防非穩產中總結的經驗,同時提示大家可能會遇到的誤區。如果選址距離周邊豬場很近,無論是樓房還是平層,先不說非瘟能不能防住,藍耳、偽狂都是很難防的。非瘟可能更難,非瘟通過生物媒介傳播,去年很多是老鼠蒼蠅蚊子引起的,很多蒼蠅蚊子都能檢測出非洲豬瘟病毒的存在。選址足夠好可以做樓房養豬,在做防非結構設計上應該與平層沒有區別,無非是平面變立體。人車物流應該都是按照逐級削減進入到豬場內。
  • 科學家預測50年內6大神奇突破 人與動物交流
    科學家預測50年內6大神奇突破 人與動物交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5日 23:51 來源: 來源: 《北京科技報》    長壽、找到外星人、器官再生、與動物對話———    50年前,科學家們曾準確地預測當時知之甚少的基因工程將成為最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之一
  • 科學家在南極有新發現,首次發現冷血兩棲動物化石,揭開未知文明
    今年1月時,有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冰川中,發現了33種已經被冰封了15000年的史前病毒,其中28種病毒都是現代科學未知的。同一時間段,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攝氏度。為此,科學家擔心,氣溫的上升會導致南極冰層融化,令那些古老病毒或細菌重見天日。病毒和細菌是推測,但南極存在生命是事實。
  • 新研究:阿爾茨海默症或許並非單一疾病,科學家發現其分屬6種亞型
    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破解阿爾茨海默氏病的奧秘,但是目前不論是診斷還是治療,人類的研究幾乎沒有實質性進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一項始於2018年的大規模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氏病應該被視為六種截然不同的疾病。 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解決為什麼提前診斷和治療該疾病如此困難的難題。 作者發現,我們目前用於藥物研究的小鼠模型符合AD的一個特定子集,但不是所有亞型都同時匹配。
  • 澳洲科學家稱專治蝨子的伊維菌素居然是新冠特效藥,最快一天見效
    治療新冠肺炎離不開藥物,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也試驗和開發了不少藥物,比如我國的中藥雙黃連,以及清肺排毒湯、連花清瘟、清瘟解毒片等等。用於治療新冠的藥物有幾十種;西藥方面我國和其他國家也實驗了一些比較有效的藥物,比如可利黴素,目前公開的相關臨床試驗信息顯示:可利黴素可及時有效地清除人體內的新冠病毒,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症狀與肺部炎症,對比其他藥物,其安全性極高,特別是對重症患者、病毒復陽及經治抗病毒治療失敗患者有明顯的治療效果,而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
  • 科學家們在脂肪肝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考慮到非酒精性脂肪肝日益給患者帶來的負擔,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瑞典全面的全國登記數據,將10568名經活檢確認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與普通人群(對照組)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所有階段都與患者較高的死亡風險有關,甚至在疾病早期也是如此,這種風險主要由肝癌外的癌症和肝硬化導致的死亡所驅動,而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率或肝細胞癌引發的死亡率的風險則相對較小。
  • 科學家從海床中發現一億年歷史微生物 可能是地球已知最古老生物
    不過它的壽命在微生物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近日,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在 JOIDES Resolution 號研究船上的科研團隊在黏土樣本中發現了這些微生物,它們在距離海平面 5.7 公裡
  • 愛德士為何能佔據非瘟檢測市場的半壁江山?
    ----- 有效的檢測100元也不貴,無效的檢測1元也太多。 文/圖 農牧前沿 朱敬強 隨著整個行業對生物安全防控的愈加重視,非瘟檢測在環境評估、陰性群體監測、精準清除等環節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 科學家在蝙蝠身上又發現 6 種全新冠狀病毒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 | 學術頭條近日,史密森尼全球健康計劃(Smithsonian’s Global Health Program)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的蝙蝠身上發現了 6 種新的冠狀病毒,這 6 種病毒均是首次發現,且與導致此次疫情(COVID-19)的新冠病毒(SARS-CoV-2)屬於同一個冠狀病毒家族。
  • 豬二哥大戰非小瘟
    不問不知道,一問何止一跳,原來附近的豬兄弟們都遭了殃,得了流行病,沒錯,這病正是傳說中的非洲豬瘟," 一定是非小瘟在搞鬼,怪不得大家都躲著我,這是怕我傳染給他們家的豬啊,我老豬多心康體健呢 ",八戒憤憤不平," 定要探個究竟,趕跑非小瘟 "。話說這非小瘟來頭可不小,也不比八戒見過的哪個傢伙好對付。" 非小瘟 " 其實是八戒給非洲豬瘟病毒起的外號,就像大家叫八戒 " 二哥 " 一樣。
  • 科學家在永久凍土中發現14300年前動物,非狼非狗,不知是什麼?
    即使是6500萬年前,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最終也難逃滅絕的命運。而人類想要一睹遠古生物的風採,只能通過一些發現的遠古化石,這些化石中呈現給我們的也只是遠古生物一個輪廓,具體的信息我們根本不知道。去年6月份,科學家從西伯利亞融化凍土中發現一個巨大的狼頭骨,雖已經埋藏了4萬年,但仍保持著咆哮姿勢。隨後,科學家又在融化的凍土中發現了一個埋葬了14300年的動物。這個遠古動物的發現讓科學家激動不已,原因就是它保存得非常完整。
  • 俄羅斯科學家在北極發現可分解石油的微生物
    據俄羅斯自然資源部發布消息稱,俄羅斯科學家們在北極發現了一些微生物,其可成為土壤石油汙染清除劑的基礎。消息中稱,「俄羅斯專家們在北極發現了一些微生物,在其基礎上可以研製出一種創新製劑用於清除土壤中的石油產品。
  • 金星生物研究重大突破,科學家在金星發現胺基酸
    前不久,一則科學家可能在進行發現地外生命的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生命息息相關的化學物質磷化氫被發現,成為了迄今為止我們距離地外生命最近的一次機會。    最近,金星上的地外生命研究再次取得了重大突破。比磷化氫更加令人興奮的是,科學家們竟然在金星大氣層中發現了胺基酸。我們知道,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並且也是比甲烷更加複雜一點的有機物。
  • 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
    近期的研究成果顯示,自然界其實還有很多種大型食肉植物。有些大型食肉植物,莖幹可達6米長,花朵可達1米高,捕蟲籠深度達40釐米,其中可以裝多達2升的肉類消化液。有些食肉植物是以昆蟲為食,而還有些會與其它動物配合捕食,比如它們為捕食的動物提供經停的場所。有些還會利用細菌的力量消化所吞食的肉類。大多數食肉植物吞食昆蟲。
  • 鍾南山團隊:連花清瘟膠囊等中醫藥對輔助治療新冠有效
    (抗擊新冠肺炎)鍾南山團隊:連花清瘟膠囊等中醫藥對輔助治療新冠肺炎有效  中新社廣州5月22日電 (蔡敏婕)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22日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證實連花清瘟膠囊等中藥對
  • 最長達6米!科學家發現新長頸龍新種,海底捕食陸上產卵
    本月初,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發表文章,指出1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找到的化石標本,其實是長頸龍屬的兩個不同種。長頸龍的脖子幾乎不彎曲,且長度可達軀幹的3倍。人們早先發現的化石中,有的標本長達6米,有的則長約1.5米。
  • 科學家找到耐藥病菌剋星 深海微生物可殺死「超級細菌」
    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一種深海微生物能夠產生一種強力抗生素,足以殺死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據英國媒體日前報導,這種微生物是從日本海海底沉積物中發現的,它生活在水深300多米的地方,屬於放線菌家族。
  • 微生物發酵飼料的研究進展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動物日糧中添加抗生素等物質可有效促進動物的生產,對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人們發現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帶來的危害也是非常顯著的,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歐盟自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在畜禽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我國在飼料中允許添加的抗生素種類也在逐漸減少。
  • 6種微生物可早期預測幼齡反芻動物腹瀉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反芻動物飼料創新團隊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及圭爾夫大學合作,基於AI技術揭示出能夠早期預測幼齡反芻動物腹瀉的6種微生物。該項成果對於及早採取措施預防腹瀉發生,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在線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ISME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