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宗陽 李 倩 周 舟
【新聞回放】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乘車沿著崎嶇山路來到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望慰問老區群眾。他對鄉親們說,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將繼續大力支持老區發展,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冬日的井岡山,滿目青色,山水如畫。在與永新縣三灣鄉交界的渡陂村,一條寬闊的公路正加緊施工。
渡陂村黨支部書記謝新發欣喜地說:「這條路修通後,我們村就能融入湘贛紅色旅遊圈,遊客可以更加便捷地體驗從三灣到井岡山的紅色之旅。」
過去,渡陂村是兩個紅色景區的邊緣地帶,偏僻的地理位置影響了村裡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在東部戰區機關的對口幫扶下,渡陂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紅色旅遊和綠色生態產業成為全村脫貧的兩大支柱。
記者看到,與修路工人一樣繁忙的,是正忙著籌備開辦生態農家樂的村民。他們說,習主席來井岡山看望我們,部隊到這裡幫扶我們,我們有信心把老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人民軍隊的初心
革命老區,人民軍隊的心靈故鄉。
「習主席一直牽掛著革命老區。」東部戰區群工聯絡局幹事懷前進記得,習主席2014年12月視察原南京軍區機關時,就強調要滿腔熱忱做好扶貧幫困、助學興教、醫療衛生服務等工作,把黨的關懷送到老區人民心坎上。
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幹部群眾,又一次強調大力支持老區發展。此後不久,東部戰區機關將井岡山市渡陂村確定為定點幫扶對象。
那年夏天,懷前進隨扶貧工作組來到井岡山,一路追尋紅色足跡,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
八角樓前,一棵楓樹頂裂了壓在身上的巨石,頑強地向陽而生。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這裡流傳著一種說法:反動派好比石頭,紅軍好比楓樹,楓樹能頂開巨石,紅軍也一定能打敗敵人。
楓樹究竟靠什麼頂開千鈞巨石?「井岡山兒女參加紅軍的超過18萬人,革命烈士近5萬名,僅渡陂村就有158人參加紅軍。」懷前進感慨,紅軍剛上井岡山時,有的人認為山坳裡沒有出路,沒想到人民軍隊把根深深扎進了老區。
「習主席多次強調不能忘記老區人民。助力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是統帥的殷切囑託,也是人民軍隊的初心所在。」懷前進說,每一次走進井岡山,都感到身上的擔子很重。
渡陂村有貧困人口44戶151人,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自2016年起,東部戰區機關每年都為渡陂村帶來扶貧項目,從基礎設施改造、綠色生態種植到網絡電商發展,一點點改變著這個「紅軍村」的面貌。
紅色,是井岡山最鮮明的底色。近年來,井岡山加速發展紅色旅遊。在東部戰區機關的幫助下,渡陂村抓住機遇,大力修繕紅色景點和紅色旅遊設施。
如今,走進渡陂村,遊客們不僅能參觀紅色舊址、聆聽紅色故事,還能體驗紅軍生活。村民們的收入也隨著紅色旅遊升溫而水漲船高。
「沒想到『紅軍村』的變化這麼大!」在村裡的「紅軍驛站」廣場前,一組反映渡陂村發展變化的對比圖,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拍照。短短幾年,渡陂村由原來偏僻落後的小山村,變成了老百姓走平坦路、喝安全水、住安居房、上衛生廁的美麗新農村。
「為什麼那麼多窮苦人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因為相信我們黨能改變窮人的命運。」站在當年紅軍為村民打的「紅軍井」前,謝新發感慨道,紅軍總是想著為人民謀幸福。當年,連不識字的農民也知道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幾十年過去,子弟兵的本色一點也沒有變。
「紅軍井」映照著「紅軍村」的嶄新面貌。
2017年,東部戰區機關援建的飲水工程竣工,清澈的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紅軍井」完成了它的使命,村民們將其修葺一新,作為紅色景點精心保護。這一年,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90周年;這一年,井岡山成為我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從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第一個脫貧摘帽,兩個「第一」見證著黨和人民軍隊不變的初心。
扶貧不能搞花拳繡腿,扶就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紅軍來到掌政權,春光日子在眼前;窮人最先得好處,人人都有土和田。」在井岡山,一首首紅軍歌謠被當地群眾世代傳唱。
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讓貧苦農民分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同一片熱土,今天更是一派喜人景象。
走進渡陂村,記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在葡萄產業園中忙碌。「一畝葡萄十畝稻。」從過去種植水稻為主,到如今依託合作社開展生態果蔬種植,渡陂村的土地經濟效益越來越高。
「在東部戰區機關的精準幫扶下,村裡種植了35畝玫瑰葡萄。」渡陂村村委會主任謝信嘉說,村裡種的玫瑰葡萄每公斤能賣14元,每年能為貧困戶帶來不少分紅收入,村民還能在產業園就近務工創收。
謝信嘉告訴記者,渡陂村脫貧摘帽前,人均純收入每年不到2500元。村裡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經不起折騰。為找準適合村裡的項目,東部戰區機關扶貧工作組走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
「在井岡山扶貧,我們始終牢記習主席的指示:扶貧、脫貧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準,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東部戰區群工聯絡局幹事王傑介紹,工作組常和群眾一起算細帳,力爭把每一分錢都花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採訪中,謝新發給記者講了一條路的故事——
前些年,村裡通向外界的唯一村道坑坑窪窪。2013年,村民種植的西瓜喜獲豐收,可運到鎮上,一車西瓜顛壞了將近三分之一。看著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果實扔了一地,村民們心疼得紅了眼眶。
「這條村道並不長,卻是村民致富的『腸梗阻』。」謝新發說,東部戰區機關對口幫扶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翻修這條路。
精準扶貧,不僅是一種理念,更需要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懷前進忘不了,第一次來到渡陂村,接連走訪5戶貧困戶,家家都有病人,有的還是孤寡老人。儘管看病有醫保兜底,但誤工加上缺乏勞動力,貧困戶的生活依舊面臨不少困難。
為了讓這部分貧困戶能有穩定收入,東部戰區機關為村裡引進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每年為村裡帶來約8萬元集體收益,用於貧困戶分紅。
安裝光伏板的土地還能做什麼?扶貧工作組與村裡一合計,提出一個新設想:蓄水養魚。上面發電、下面養魚,立體開發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87歲的村民郭福雲告訴記者,自己過去是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現在每年都有一定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去年,老人特意買了一套嶄新的竹木桌椅。「解放軍下次來,我請他們坐坐新椅子。」郭福雲笑著說。
把群眾的小事辦好,才能贏得群眾信任
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來到神山村,走進村民張成德家中,坐下來同夫婦倆算收入支出帳。習主席說,我們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包括我在內,所有領導幹部都是人民勤務員。
人民勤務員——這是習主席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對所有領導幹部的定位。
人民子弟兵——這是習主席對全軍將士的要求,也是老百姓呼喚這支軍隊的「乳名」。
「習主席看得遠,想得深。」在井岡山扶貧,官兵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勤務員」和「子弟兵」的意蘊。
渡陂村粟山庵的牆壁上,曾刷著一句紅軍標語:「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這是「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向部隊明確的紀律,也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雛形。紅軍經過渡陂村時,留下了這條標語。
「一個紅薯」很小,但人民軍隊把群眾的利益看得很重。在渡陂村86歲老人劉友蘭的家中,老人給記者講起了一個關於紅薯的故事。
老人說,自己患有帕金森症,家中比較困難。幾年前,東部戰區機關扶貧工作組來看望時,他把自己曬的一點紅薯幹拿出來款待官兵。沒想到,官兵們一塊都沒吃。
「不是我們看不上,您辛辛苦苦才曬出這點紅薯幹,我們實在捨不得吃啊!」回想起官兵的話,老人說,紅薯幹不值錢,但「捨不得」3個字,自己一直記著。
群眾眼裡看到的,往往是點滴小事。
東部戰區群工聯絡局幹事王旭告訴記者,剛開始,村民們面對扶貧工作組有些拘謹,自己也不太聽得懂當地的方言,常常需要村幹部當「翻譯」。
「後來到了老人們的家中,我幫他們掃地、收拾屋子,邊幹活邊嘮家常。時間長了,他們的話我都能聽懂了,彼此也越來越親。」王旭深有感觸地說,這種感情上的拉近,不是錢和物能代替的。
收入的增長是有形的,黨群關係、軍民情感的深化是無形的。說是無形,其實也能從許多細節中感受到——
走進村委會,公示欄左邊貼著全村最後一名貧困戶脫貧摘帽的公示信息,右邊貼著入伍青年的信息。這幾年,渡陂村每年都有不少適齡青年報名應徵。2019年,脫貧後的郭龍雲老人把唯一的孫子送入部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村裡好幾位孤寡老人主動提出捐款。老人們說,自己困難的時候,黨和國家幫助了自己,現在國家有難,無論如何都要出一份力
「千裡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探訪井岡山,記者真切地感受到:90多年過去,這裡許多東西發生了改變,但軍民魚水情一直未變……
記者手記
初心連著民心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裡陳列著這樣一張老照片:破舊的土坯房上,寫著一行醒目的標語——「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當年,落腳井岡山的共產黨人,用這樣一種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初心,又依靠踐行初心贏得了民心。
從井岡山一路走來,黨和軍隊之所以能逐步發展壯大,在腥風血雨中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於不管是處於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如今,戰勝困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初心和使命。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現場聆聽軍民一心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實地感受老區人民幸福安寧的嶄新生活,記者深刻感受到:初心連著民心,它實實在在地落在了老百姓家中的一粥一飯、一磚一瓦上,也把黨、軍隊和人民的心緊緊地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