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象:把《聖經》當作文學文本來翻譯

2021-01-10 南方新聞網

  ●馮象,上海人。少年負笈雲南邊疆,從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Ph.D),耶魯法律博士(Ph.D)。著/譯有《貝奧武甫:古英語史詩》(北京三聯,1992),《中國智慧財產權》(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訂版2003),《木腿正義》(中山大學,1999),《玻璃島》(北京三聯,2003)及法學評論、小說詩歌若干。現定居美國,從事智慧財產權及競爭資訊等方面的法律業務,兼哈佛法學院客座教授(電郵:fengxiang@earthlink.net)。

  馮象先生的《聖經》譯註工作,是兩年前初次見面時就聽他說起的。兩年來,與馮先生見過幾次面,又通過電郵,陸陸續續他也曾談起相關的話題。恰巧,前些時候馮先生再度回滬,帶來了他的新著《創世記:傳說與譯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這是他譯經的初步成果。乘此良機,筆者就《聖經》譯註與馮先生作了深入的訪談。

  彭倫:您在前言中說,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譯經的計劃。當時您還在哈佛念中古文學博士學位吧?能否先談談怎麼會產生這個念頭的?

  馮象:哈,這事常有人問起。十多年前——那時已經在法學院了。我在一篇短文《不上書架的書》(《南方周末》2003年6月5日)裡提了一句,有位神學院朋友找我討論經文,大概用的是和合本吧。譯文蠻認真,一字字好像摳得挺死,但一查原文,那麼多舛錯,還詰屈聱牙,比老學究作律詩還彆扭。怎麼辦?只好拿英語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來給他對照。那是我熟讀的譯本。莎士比亞前後那個時代的英語,語言學上叫做「早期現代英語」,還沒受現代學院語法和中產階級語言禁忌的約束,表達特別豐富而有韌性,可以大量吸收《聖經》(古典)希伯來語的詞彙句式和修辭。現代英語譯本,從廷代爾(William Tyndall,1490-1536,因譯經被教會作異端燒死)開始——他的《新約》(1525)跟馬丁·路德的德譯本(1522-1534)差不多同時——通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經歷了教派間的血腥屠殺和政治妥協,才有了欽定本(1611)這座文學豐碑。那朋友對照讀了,也很感慨;他後來當了牧師,極受社區敬重。要說念頭,最早得感謝先師楊周翰先生的教誨。他給我們研究生講十七世紀英國文學,英譯《聖經》和欽定本是重頭戲,外教也跟著一塊兒聽。楊先生得知我在學拉丁語,就把他譯的維吉爾史詩和奧維德《變形記》送給我。我出國後,譯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的時候,又多次賜信指教。說到翻譯,我第一個要感激楊先生。

《創世記:傳說與譯註》,馮象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彭倫:最近有則新聞挺有意思。上海市教委把舊約《聖經》列入學生課外閱讀參考書目,有家長提出抗議,不想讓孩子太早接觸宗教。我倒覺得,這些家長可能多慮了,因為《聖經》不僅是宗教文獻,更是文學經典,對於我們理解西方文化應該很有幫助。您能簡單談談它的文學價值嗎?

  馮象:還是那句老話:讀書無禁區。不要小看孩子,起碼小學三年級開始,有比大人還懂事的;感覺敏銳,會思考問題,看法獨到,比父母高明。「舊約」是基督教的說法,有貶抑猶太教為「舊教」的意思。所以西方學界通稱「希伯來語《聖經》」,只在專指基督教《聖經》時,才說「舊約」與「新約」。我依從這個學術慣例。希伯來語《聖經》的內容和文學類型包羅萬象,從律法神諭、部族歷史、箴言布道文到詩歌傳奇,應有盡有。語言風格我曾用八個字概括:「樸素、聖潔、雄健(而)熱烈」(見《不上書架的書》)。這樣的文字我們沒有,包括和合本等舊譯在內;所以我譯經,也是為了豐富中文的思想表達。當然,如同其他古典文獻,《聖經》有不少深奧難懂的地方。如果覺得律法、神諭艱深,族譜或布道文枯燥,跳過去就是了。我們大人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不也是這樣?

  彭倫:在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中,國內專門研究《聖經》的學者似乎並不多。您了解國內《聖經》研究的現狀嗎?

  馮象:我出國20年了,回國主要同法律界交流,不太了解國內的《聖經》研究。好像從前朱維之先生寫過希伯來文學史,書名忘了。金陵神學院和一些大學的宗教系、外語系有《聖經》課程;我認識兩位請去教課的美國神學教授,聽他們談過見聞。受中以建交、文化交流和商業需求推動,北大東語系開了希伯來語專業,並請了外教,培養語言人才。宗教界我熟悉的是華東師大已故的徐懷啟先生。徐先生解放前做過聖約翰的牧師,精通古典語言和經文教義,名望極高。可惜辭世早,未能完成他的《基督教史》。遺稿整理成《古代基督教史》出版,是先父作的序。我現在還時常查閱。他原來還計劃翻譯亞里斯多德《工具論》和黑格爾《宗教哲學講演錄》,也被迫放棄了。那樣博學的神學家,現在再沒有了。

  彭倫:我冒昧地問一句:您希望自己的《聖經》譯註,達到什麼水準?

  馮象:盡力而為吧,爭取對讀者和同道有個交代,經得起時間的甄別。

  20世紀的中國文學,原創方面,上半葉成就高,因為有魯迅;現在罵他或造他一個謠言也能出名賣個錢。下半葉雖然也有少數不錯的,但放在文學史的長河裡看,就不值一提了。除非玩時髦理論,在大學混飯吃,不會費勁去評論。翻譯則不同,一百年成果斐然;人才之眾,領域之寬,影響之深遠,史無前例。就西文六大語種,英、法、德、意、西、俄而言,大體上法國文學的翻譯最為傑出。例如傅雷先生的巴爾扎克和羅曼·羅蘭,李丹/方於先生的《悲慘世界》,我想是沒有人能夠超越的了。不但語言優美,譯者的藝術氣質乃至人格理想都與原著契合無間。我是在鄉下啃了法語原著,「文革」結束才讀傅雷、李丹/方於的。那真是了不起的創作(翻譯也是一種創作),從此懂得了什麼叫文學翻譯。

  彭倫:我細讀《創世記》的譯文,覺得非常享受,譯文不僅有很強的節奏感,文字上也非常活潑生動,令我想起《史記》以及中國古典小說的行文風格。這是不是您的翻譯追求?

  馮象:太史公的文思筆法,我以前常常琢磨,覺得妙不可言。大概受了些影響吧。不過,翻譯和原創寫作的路數不同。翻譯首先要忠實原文(源語),在原文指示的語義韻律和風格意境的框架內運用譯文(目的語),不能自由想像發揮;遣詞造句,要受制於源語和目的語雙重的約束。所以,翻譯本質上不是學問,是經驗活。外語當然要過關,還要學習文史哲等等各門專業知識。但是臨到下筆,理解了的,往往未必能夠順利表達。要靠經驗和技藝「旁敲側擊」,前人比作「帶著鐐銬跳舞」。這在《聖經》史上,也有一個博大精深的傳統。那就是《創世記/前言》講的,從希臘語七十士本開始,經由拉丁語通行本、德語路德本、英語欽定本,直到法語聖城本和猶太社本,那個經典西文譯本的傳統。不研究這些經典譯本,不吸取前人的經驗技藝,譯經必定寸步難行。我以為,中文舊譯之所以水準欠佳,無文學地位,除了未能網羅一流人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西文譯本的技藝研習不夠。換言之,沒有把《聖經》當作文學文本來閱讀、體會、鑽研、移譯。

  彭倫:從2002年開始初稿,到現在《創世記》出版,兩年過去了,您完成的僅僅是舊約《聖經》的開篇,可見翻譯難度之高。您對於整部《聖經》的譯註進度,有沒有通盤的考慮?準備幾年完成?您覺得,譯註《聖經》,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準備?翻譯的難點是什麼?

  馮象:《創世記》之後,《出埃及記》等四篇的譯註快完成了,明年應該可以出版。接著是《約伯記》、《詩篇》、《箴言》等「智慧書」。這部分文學性強,韻律複雜,難譯,所以先做。多久才能完工不好估計,因為還有許多別的事情。

  至於譯經的知識準備,我望不見盡頭。《聖經》是西方文明的源頭經典之一,古代以色列人的歷史和文化,包括宗教思想與制度實踐,跟迦南、埃及、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及東地中海文明息息相關。你想,那要學多少東西,簡直令人生畏!而「智慧始於畏懼」:《聖經》和希臘人、羅馬人都有這個講法。所以我不敢稱專家,只是譯者而已。

  具體到翻譯上的難題,就太多了。我做了些筆記,將來整理出來可以發表。舉個簡單的例子:《創世記》1:6,上帝說:大水中間要有蒼穹,把水分開!

  然後原文用了這麼一個短語:wayehi-ken.字對字地譯成英語,便是欽定本的「and it was so」:「果然(如此)」。這短語在《創世記》第一章重複了七次,每次都緊接著上帝的「創世之言」(上帝說+直接引語)。數字「七」在《聖經》裡常象徵完滿、神聖、大力,而上帝以「言」(dabar,希臘語:logos,英語:word)創世的完滿無缺,正是這短語的含義和重複的力量所在。怎麼譯?三種較為流行的舊譯——(新教諸派)和合本:事就這樣成了。(天主教)思高本:事就這樣成了。(聖經公會)現代本:一切就照著他的命令完成。都囉嗦無力,不能達意。何況造蒼穹、分大水等等上帝的意願的完滿實現,稱之為「事」就毫無神聖意味;再重複七遍,簡直俗不可耐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拿拙譯來比較一下,看如何處理。

  希伯來語《聖經》的語言十分簡潔,詞彙、語法也不複雜。不像希臘人的作品,從荷馬史詩到柏拉圖,那種地中海波濤孕育的女神般的瑰麗多姿和哲人頭腦的純淨、雄辯。然而越是簡潔的文字,越難翻譯:你必須捨棄一切修飾,回到語言的根本,回到常用詞彙、口語甚至古漢語。從頭開始,重新審視漢語的習慣和極限,尋求最恰當的表達而再現「上帝之言」。這可說是譯經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也就是我跟你說過的,改造《聖經》中譯的基本語彙和句法的艱巨任務。

  彭倫:您對《聖經》花了那麼大功夫,卻不是基督徒,您難道不擔心有讀者問您,一個不信基督教的人憑什麼翻譯《聖經》,不光翻譯,還要來解說?

  馮象:這我還真沒有想過。我的師友和同事中基督徒、猶太人不少。他們聽說我這項工作,都十分高興和支持。不過你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因為,希伯來語《聖經》原本是古代以色列人的宗教典籍和民族文化遺產,後來才被奉為基督教的「舊約」。恐怕很多讀者不知道,《聖經》還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馬堅先生譯本)說:「他(真主)曾降示《討拉特》和《引支勒》於此經之前,以作世人的嚮導」(3:3以下)。《討拉特》就是摩西所傳的法(torah),希伯來語《聖經》的起頭五篇;《引支勒》則是耶穌所傳的福音(injiil,英語:gospel)。伊斯蘭精神的確是非常寬容的:「穆薩(摩西)、爾撒(耶穌)和眾先知所受賜於他們的主的經典,我們對於他們中的任何人,都不加以歧視,我們只歸順他(真主)」(《古蘭經》3:84)。

  那麼,譯經或翻譯任何人們信仰的經典,信仰能否成為前提條件,或者說,信仰是否有助於譯者的理解和表達呢?我看未必。當年孟實(朱光潛)先生譯註馬克思著作,引來一頓狠批,鋪天蓋地,說他這兒錯那兒錯,無非因為他只是個學者。可是今天再讀,誰及得上他的譯文沒有?

  我回國講學,常有學生想當然把我當作教徒了。大概因為學者式的對各種宗教包括異端的寬容態度,這些年來不多見吧。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

我想發言>>>>

(編輯:李瑾)

相關焦點

  • 張達民博士論中文聖經翻譯百花齊放
    張達民博士歸納各種中文翻譯譯本及其所屬翻譯策略和取向。除和合本和新譯本之外,還有呂振中譯本、當代聖經、馮象聖經、靈牧聖經、恢復本、中文標準譯本等等。
  • 譯史||蘇豔:《聖經》翻譯中的教權主義
    ——翻譯教學與研究 內容提要:詞源學考察和宗教史回顧表明,教權主義在基督教發展過程中人為形成,並無《聖經》的文本依據,教會也非一開始就禁止平信徒接觸《聖經》。為獨攬翻譯權,羅馬教會禁止平信徒閱讀、闡釋和翻譯《聖經》,推崇煩瑣經院哲學,並與新教譯者就《聖經》可否英譯展開論戰,在翻譯過程中渲染超驗與神秘色彩。
  • 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於雲南楚雄發行 該版聖經翻譯歷時21年
    該《聖經》由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組織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翻譯,基督教全國兩會出版,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聯合聖經公會、雲南省民宗委等有關機構的支持。‍‍據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有關同工介紹,該少數民族《聖經》的翻譯於2013年12月完成,並已經過校對。從1992年至2013年,翻譯組同工們歷時21年,讓此版本聖經得以面世。‍‍
  • 《聖經》新舊約合訂本 中文版的由來與翻譯
    我們明知如果沒有他們精神方面的支持與物質方面的援助,這部中譯【聖經】合訂本,很難於今日完成。我們更懇求天父,以聖神的恩澤,充溢每位讀者的心靈,為光榮他和他的聖子,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最後,我們以至誠的心,深望每位讀者,效法天主之母,童貞聖母瑪利亞,常將天主子耶穌基督的奧跡默存於心,反覆思念。
  • 「這是值得感恩的一段歲月」——一位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翻譯...
    在紀念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聖經翻譯10周年之際,雲南省基督教兩會於昆明三一國際禮拜堂舉行了慶典,其中一位參與東傈僳文《新舊約聖經》翻譯的同工畢洪珍長老進行了感恩分享。畢長老介紹,東傈僳文聖經翻譯組於2013年12月順利完成了新舊約聖經翻譯並校對定稿工作。「我們很感恩,這個偉大神聖的工作,我們這些沒有學問和文化知識淺薄的弱勢肢體是無法承擔的。
  • 怎麼看網絡下架聖經一事?-福音時報--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這兩天,京東、淘寶等購物網站的《聖經》被下架的消息,頓時在各基督徒微信群、朋友圈炸開了鍋。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迷茫甚至是憤怒。有些偏激的海外微信平臺也趁此煽風點火,開始編造中國禁售聖經、聖經要被篡改等謠言,有的甚至將網絡平臺《聖經》下架,蓄意解讀成禁止《聖經》以及所有基督教書籍流通的假消息,枉顧各大教堂書店都在銷售《聖經》,各大網上書城都在賣基督宗教書籍的事實。
  • NBA新科狀元Zion譯為「錫安」:聖經翻譯對中文的影響
    Zion英語讀作[zan],與漢語普通話「宰恩」相近,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理論上應該翻譯成「宰恩」。不過,我國在悠久的翻譯史上,有一類沿用習慣譯名的原則。不少外來名詞,雖然譯名讀音和原詞讀音差距很大,但因該譯名已成為習慣譯名,一直被後世所沿用。「錫安」就是其中一例。
  • 思高聖經譯本:天主教唯一中譯聖經全書
    首批加入思高聖經學會的神父,除雷永明外,還有李志先、李玉堂、李士漁、劉緒堂和左維鬥等。這幾位中國籍神父隨即開始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並潤飾雷永明神父翻譯的《聖詠集》以及引言和注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常慶幸的是,雷永明神父於1935至1939年間在衡陽所翻譯的《聖經》手稿,竟然平安地返回他的手中。
  • 聖經也能刪改?丹麥聖經新譯本刪除了以色列
    猶太人的希伯來語聖經在很早的時候就翻譯到其他語言中,產生了不同的譯本。歐洲宗教改革時期,改教家將聖經翻譯到歐洲不同的語言中,因此出現了德語聖經、英語聖經、義大利語聖經、法語聖經等等。宗教改革之後,聖經繼續被翻譯到不同的語言中。基督徒一般認為,聖經是不能刪改的。
  • 趙曉陽 / 思高聖經譯本:天主教唯一中譯聖經全書
    首批加入思高聖經學會的神父,除雷永明外,還有李志先、李玉堂、李士漁、劉緒堂和左維鬥等。這幾位中國籍神父隨即開始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並潤飾雷永明神父翻譯的《聖詠集》以及引言和注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非常慶幸的是,雷永明神父於1935至1939年間在衡陽所翻譯的《聖經》手稿,竟然平安地返回他的手中。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景教經典包括可能是將舊新約聖經翻譯的部分,可惜這些經書的譯本全都失傳,有待考古學的新發現,方能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直至十三世紀中葉羅馬天主教來華,聖經中譯才有新的發展。最早的相信是若望孟高維諾神父所譯的蒙古文舊約詩篇和新約全書。其後有利瑪竇神父的《祖傳天主十誡》、巴設神父的白話文四福音、保羅書信及希伯來書、陽瑪諾翻譯四福音的《聖經直解》、賀清泰教士的《古新聖經》等。
  • 【個人隨筆】思高聖經與和合本聖經的區別
    天主教的思高聖經目錄有,舊約46卷,新約27卷。共73卷。誓反教的聖經(一般是和合本)目錄有,舊約39卷,新約27卷。共66卷。二、神學立場所造成的翻譯與句讀問題(以下文章摘抄於我尊敬的傳道先生的文章,原文連結已放)以聖馬爾谷(馬可)福音6:3節為例思高本聖經: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
  • 中文思高聖經
    聖經是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發行時間最長,翻譯成的語言最多,流行最廣而讀者面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並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聯合國公認《聖經》是對人類影響最大最深的一本書。 其中的《舊約》反映了猶太民族的形成發展,讚頌了猶太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 「聖經筆記」兒子眼中的奇怪爸爸!不是基督徒卻每天看聖經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是聖經提摩太後書第3章16節——聖經都是有益的!聖經是對人有益的!它裡面包含了教訓、督責、教人行義、指引人回歸正途 。「媽!爸爸怎麼又在看聖經啊?」一個陽光帥氣年約十四五歲的少年問道。「誰知道他是怎麼想的?每天比我還積極,還認真。」「爸!能問你一個問題嗎?」「是關於我看聖經的事吧!」「那你究竟為什麼看聖經啊?
  • 中國天主教紀念思高《聖經》發行50周年
    10月18日,由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主辦的紀念思高《聖經》發行5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思高《聖經》在天主教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思高聖經》是今日華語天主教人士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1924年在上海舉行的天主教會議決定翻譯《聖經》。
  • 請不要挑戰「國語和合譯本」的聖經權威
    之前寫過一篇《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後,想到中間岔開的那個話題不夠容易引起注意,就從中抽取出來,特別再做一主題發表,其文如下: 各種聖經譯本雖說很豐富多彩,卻不要「砌牆的磚--後來者居上」,因為:所有中文聖經譯本,都是建基於「和合譯本」翻譯的!
  • 現存最早白話漢譯《聖經》發現和出版始末
    羅馬教廷對於《聖經》的解釋和海外翻譯出版管理十分嚴格。1622年,負責新大陸傳教區的教廷傳信部(今萬民福音部)成立,對外翻譯《聖經》的政策更趨收緊。「很多時候,翻譯就是演繹,一不小心,教廷所反對的異端內容就有可能添加進來。羅馬教廷為了牢牢控制對《聖經》的解釋權,對待各地的譯經活動慎之又慎。」鄭海娟說,「所以利瑪竇來到中國後,首先做的事情並不是翻譯《聖經》」。
  • 聖經中文譯本這麼多,我該如何選擇?
    1906年,官話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1919年,官話《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官話《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新標點和合本(1988年)由聯合聖經公會組織一隊聖經學者、翻譯顧問及編輯人員,展開修訂。
  • 現今有58億人使用《聖經》 含2800種語言版本
    值得感恩的是,最近該機構發布通知,現在已有大約58億人在使用《聖經》,並且聖經目前已被翻譯成2800多種不同語言。據《基督郵報》報導,威克裡夫總裁兼執行長鮑勃·克裡森(Bob Creson)透露,去年,威克裡夫全球聯盟稱有49億人可以使用被翻譯成他們第一語言的聖經,至少是一部分。今年這一數據已增長至5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