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影片中,被宣傳為「與綜藝電影截然不同」的《狼圖騰》,是比較特殊的一部,這部外界眼中「有情懷的影片」,一方面是一部純粹的文藝片,另一方面有著龐大的原著粉絲群。春節檔七天,該片以3.4億的票房超出了業界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影片在內容上則引發了極大爭議,因內容上與原著差別較大的情節設置,該片被稱為環保電影,宣揚了一些與事實不符的偽文化。
本報記者 倪自放
環保片?
從狼性到人與自然
《狼圖騰》原著小說是過去十年中國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但看過電影《狼圖騰》的原著粉絲發現,影片與原著小說在內容上的差別是根本性的。原著小說每一章都是狼故事打頭,主人公就此開始思考和討論:人和自然的關係,漢族和遊牧民族生產方式的不同,探討狼性和遊牧民族的民族性。在電影《狼圖騰》裡,狼真正回歸為狼這種動物本身,關於狼性的探討和表現不夠深入。
對於這種差別,連電影《狼圖騰》的導演阿諾自己都說,「小說《狼圖騰》是原著作者姜戎的,電影《狼圖騰》是我的。」
影片《狼圖騰》恢弘的場景,嚴謹的製作,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有誠意的高水平作品,但從內容上說,電影《狼圖騰》更像一部環保電影,影片更多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強調的是草原上的每一個生靈都在騰格里(長生天)的安排下,有序地生老病死,每一個生靈都有活著的理由,每一個生靈的死亡都有其死亡的意義。
電影《狼圖騰》成為一部環保電影並不讓人意外,該片導演阿諾之前就以拍攝動物題材的影片聞名世界,《虎兄虎弟》《熊的故事》都是其導演的名作。
偽文化?
「以狼為圖騰」缺乏常識
儘管電影《狼圖騰》重點不是講述延伸意義上的狼性,影片還是被部分評論者稱為「偽心靈雞湯」。
在電影《狼圖騰》上映前一天,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就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聲明反對電影《狼圖騰》,「狼從來不是蒙古人的圖騰,蒙古所有文史中從未記載過狼為圖騰!這是一漢族知青在草原只呆三年,生生嫁禍蒙古人的偽文化!蒙古人最早信薩滿後佛教。狼是蒙古人的生存天敵,狼並無團隊精神,狼貪婪自私冷酷殘忍,宣揚狼精神是反人類法西斯思想。我們保留訴諸法律捍衛祖先和民族文化的權利。」
其實從原著小說《狼圖騰》問世開始,這個題材遭受的爭議就一直存在。早在小說出版伊始,內蒙古知名作家、評論家李悅以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劉小萌都曾表示,說蒙古民族視狼為圖騰,是對基本常識的捏造。
粉絲片?
「情懷營銷」效果不錯
不管有多少爭議,在春節檔不被看好的電影《狼圖騰》,在排片場次、口碑、票房上都實現了逆襲。除了影片基本品質不錯,其口碑和票房的逆襲還得益於營銷上的獨闢蹊徑。電影《狼圖騰》上映之初,片方專門組織文章搞起了「護狼計劃」,強調不談生意,只為情懷。
明星陣容、題材熱度都不佔優的文藝片《狼圖騰》,確實沾了「情懷」的光,業界不少人士據此認為,《狼圖騰》為粉絲電影並不為過。如果說《致青春》《小時代》等粉絲影片的潛在觀眾群是龐大的青春懷舊群體,電影《狼圖騰》的粉絲則是讀過或者知道原著小說的龐大人群。
《狼圖騰》原著小說2004年4月出版,隨後被譯成30種語言,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截至2014年4月,《狼圖騰》原著小說在中國內地再版150多次,正版發行近500萬冊,連續6年蟬聯文學圖書暢銷榜的前十名,算是現象級文學作品。以讀過或者知道《狼圖騰》原著小說的人數計算,其粉絲人數不輸《小時代》之類的青春文學,擁有龐大的觀影潛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