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管少事」一句住住也說成:「老不管小,越過越好」。意思是老人不要管小孩子的事,他們的生活就會越過越好。
中國社會不是西方社會,孩子們成年後可以不用管他們,在中國是講究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社會,「老不管少事」這句話只有部分道理,不完全正確。這種話,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一種老人之間的自我寬心之語,一種兒女對父老人的嫌棄之語。
我下面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我的觀點,看說得對不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家庭的不同,可能會得出相反的結論。
一是兒女很能幹,用不著老管少事。
芸芸眾生之中,總有一部分人在社會出人頭地,混得如魚得水,這就是所謂的社會精英階層。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父母強,用不著父為他們的事業及小家庭操任何心,是中國古代老話說的那種人:「子孫強過我,買田做什麼?」不用父為他們打下實物根基,只要把他們培養成材就可以了,社會是個廣闊的天地,任他們暢遊,不用擔心他們會嗆水,或沉入水底。
有這樣的兒女,他們不但不用父母管他們的事,為他們操心,相反,他們還要來管父母的事,操父母的心,作為父母用不著管他們的事。這是父母之福。其實這也是每一位父母養育女兒最好的結果,也是人們認為是養育女兒的最高境界。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老人稱讚另一些老人的兒女時說:「你們兩個老真有福氣啊,兒女一點也不用你們操心。」不過,這種兒女在社會上是少數。
二是兒女能力一般,要父母搭把手。
這種能力一般的人,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也可創造財富,甚至出人頭地。只是在打拼的時候,要父母搭把手,如幫照看小孩、幫看門面、幫看守物質等等。還有的人最原始的創業資金就來自父母的積累。在創業的時候,最值得信任的人是父母,最可靠的人也是父母。這個時候,老不管少事行嗎?君不見,現在社會有多少家裡兄弟姐妹,為了爭父母給自己做義務保姆而爭得面紅耳赤,致使家庭不和,甚至有怨恨父母的。也有一些年輕人,總埋怨父母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無非就想要父母管他們的事,這事當人就是人力、錢和財產。
在這樣的人群裡,個人的事業、家庭等出現了問題,父母往往是「救火隊員」,有時還是小家庭的「潤滑劑」。
當然,在這樣的人群裡,父母也可能是矛盾的製造者,或者是矛盾的擴大者,毋庸諱言,這種家庭也不是不存在。
這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的社會。但這個社會的兒女大多數都要父母的幫助,包括那些令很多年輕人羨慕的富二代,如果沒有父母管事,他們能有富二代的稱呼和實力嗎?而大多數父母有一個共性,老了,老來還童,越老性格脾氣越像小孩子,嘴巴子也碎了,說話也不中聽了,於是,就有了年輕人對父母的嫌棄,就有了「老不管少事」。
前面我提到過一句老話:「子孫強過我,買田做什麼?」其實這只是半句,還有半句是:「孫強過我,買田做什麼?」你看,強於父母的子孫不靠祖業,弱於父母的子孫守不住祖業,只有與父母能力差不多的子孫沒有說,看來這種子孫還是要給他們買田,他們能守住祖業,且要依靠這樣一份祖業才能很好的生活。
這一類人是任何社會的主體,佔了大多數。
三兒女沒能力,老要管少事。
這種人生懦弱,在社會上謀生很困難,有的甚至是傷殘人,生活不能自理。像家種人,大多數都是父母與他們斯守,除非眼睛閉了,離開了這個世界,才眼不見肚不憂。這種人也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算社會上的一個特殊群體。
總之,人們常說:老不管少事,但人們又常說:家裡有老,勝於有寶。因此,老不管少事的說法,就要看是在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環境,並如何處正確理解和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