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才在火車站自助取票,聽後面一個戴金項鍊的大叔說:「讀書有啥用,大學生還不是得給我打工。」
我聽完握了握拳頭,取完票後默默地把取票機的語言改成English。
網上這個段子,編的很有代入感。
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喊,讀書有個卵用啊。
這觀點要是讓我老母知道,她老人家絕對嗤之以鼻。
想當年,也就是九十年代,在一個農村並不富裕的家庭。我老媽力排眾議,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供我們兄妹三人讀書。
最讓她喪氣的並不是那艱難的光景,而是家人的不支持,以及相鄰的非議。尤其對待女兒,大部分人覺得,讀個初中外出打工是最明智的選擇。
老媽偏不,她堅信通過讀書能讓我們踏上一條更光明的路途。
我讀大二的時候,在媽媽主張下,辦起了村子裡的第一個假期輔導班。那時候,村裡很多人不知輔導班為何物。
第一年,我的學生只有六個。其中,兩個是我侄女,四個是我侄子,都是被我媽硬拉來的。
我有退意,老媽堅決不同意。
我倆爭論,面紅耳赤之際,她說了一句話,我立即決定將輔導班辦下去。
第二年,有了十幾個學生,過半都是免費的關係戶。
第三年,幾十個。
第四年,上百。
到了第五六個年頭,我已經讀研,弟弟妹妹也相繼上了大學和高中,紛紛加入輔導行列。
接下來,每期的學生人數都暴增,最多的時候近千人。
此時,村子裡開始出現第二家,第三家輔導班。
我們的學生逐年遞增。
弟弟大學畢業後,索性致力於教輔行業,收益遠超上班族。
老媽當時那句話是,這口氣她爭定了,要讓村子裡那些嚼舌頭說她不該拼命供學生的人閉嘴。
她做到了。
每個人的觀念都深受自身經歷的影響,我這樣的經歷,沒法認同讀書無用論。
自古我們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早在戰國時候,一個叫孟母的普通家庭婦女,就意識到學區房的重要性。她為了孩子教育擇鄰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
中小學時,知道了範進和孔乙己,更是驚嘆於求學考試的魔力。
一朝榜上提名,從此人生功與名。科舉制度,從實用角度極大地刺激著人們的求學進取心。
世人紛紛以讀書為榮。
1905年,清廷廢除科舉。
五十年後的教育改革,實行全國統一的高考和畢業生分配製度,畢業生變成「國家幹部」,其實骨子裡還是科舉。
高考,一種新式科舉,成為學子們爭相跳躍的龍門。只要跳過這道龍門,就能成為「吃皇糧」的人。
八十年代後期,政府不得不改革大學生分配製度。因為,政府再也無力為所有大學生提供國有部門的就業崗位和國家福利,只能讓他們進入市場自謀出路。
恰逢此時,商業復甦,市場經濟更多地發生作用。
商業大潮下,讀書無用論幾度浮現。尤其是大學擴招之後,人們發現,讓孩子受教育這回事,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利益差似乎並不樂觀。
於是,很多人在盤算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
如果僅從掙錢與就業的角度來看,上完大學卻無立足謀生之本的人確實存在。
但沒有大家聲稱的那樣比比皆是。
是誰給大家製造了這種印象呢。
是媒體,一些唯恐天下不亂,只求點擊熱度的媒體。
他們對大學生失業這類事件反覆報導,推波助瀾。
讀書無用論的傳播,媒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按理說,媒體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正視教育體制的諸多問題與局限上,比如教育資源的分配失衡。
可是在這些實質性問題上,媒體總是蜻蜓點水,避重就輕。卻在爭論讀書是否有用這個問題上,大肆發揮。
這就造成,不管是否身同感受,不論身邊有無類同,大家都有了這麼個概念,讀書有卵用。
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迷信科舉,就把讀書受教育這回事完全放在了功利性的角度。
當然,人生在世,食色本性,功利也沒有什麼可恥。那不妨我們就從功利出發,來談談這回事。
咱們就說段子裡的那個老闆吧。
如果這老闆上了年紀,大概能代表「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發生了山崩地裂式的變化,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湧現無數機會,造就數以萬計的富翁。很多人甚至連自己也不明白,就這麼稀裡糊塗地富了起來。
他們沒有意識到,是信息閉塞給了他們機會,是信息不對稱帶給他們財富。
淘寶上有我信賴的一家外貿服裝店,店主十分講信用,是原單還是跟單,是正品還是高仿,他都會明說。
有時候網購會和他聊一聊。
眼看著他的粉絲越來越多,但他口氣裡愁苦越來越多。
他感嘆,外貿越來越不好做了,利潤太難保證了,現在大家的玩法變了。找好貨源,定優惠的價格,達成與顧客雙贏。他說他這種路子走得很艱難,如今,好貨拼不過好文案。
他這什麼意思呢?
十幾年前,中國剛入WTO時,外貿很好做,錢真如同撿來的。他的家鄉多少人因此致富。
因為那時候開工廠的很少,競爭不完全。
那時候,外國人來中國一看,哇,一條牛仔褲才20塊。這樣的貨拿回去就算50出手,也賺大了。中國人工的低廉給予這些老外巨大的利潤空間。
那是做外貿的黃金時代。因為信息還不夠流通,很多人並不知道做外貿如此賺。正是因為信息流通的慢,才讓這些老闆們有了足夠的時間進行原始資本積累。
這些需要讀書嗎?
不需要。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信息流通太迅捷了。沒有了信息上的優勢,生意做得日益吃力。即使像那個店主做到貨真價實還不夠,還要有足夠吸引人的文案,精美的細節圖等等。而這些,就需要知識與技術能力積累。
而大部分人只能通過讀書學習才能具備這些才技。
如果,段子裡的老闆是個年輕人,他有可能是先富之人的兒子,甚至孫子。
所以人家能大大咧咧地說,讀書有個卵用。
有人要跳起來了,你這不是典型的階級論嗎?
那好,還是看看身邊人吧。
朋友中,也不乏靠自己成功創業的。
我高中時的閨蜜,一個平凡的女孩。
大學財會專業,畢業後在一家酒店做會計。
一做就是六年。並且,除了本職工作,她無怨無悔地完成了很多份外工作。
那個北方城市,最冷的時候零下十幾度。
最初的幾年,冬日早晨她騎著電動車上班,套著兩件羽絨服都冷。
但她一直咬牙堅持。
機會來的時候,她接住了。她接手了原老闆的酒店。
幾年努力經營下,又開了幾家分店,並加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快捷酒店品牌。
這可是發生我身邊的故事,勵志吧。
不過,在看到她的拼搏進取之後,我們不用忙著打了雞血似的興奮,有很多故事背後的因素同樣值得考量。
比如,她老公恰好是當地工商局局長秘書,她公婆有錢且支持她的創業。
這些都不是她成功的關鍵,但在她創業之初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說,聽一個故事容易,但聽到一個客觀完整的故事就難了。況且,很多故事講述者有意讓我們忽略很多東西。
這時候,能否關注故事背後的東西,透過現象看到實質的原因規律,就十分考驗我們的判斷能力。
而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恰恰是讀書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之一。
就我對於她那個圈子的觀察來看,這些老闆們似乎更加「迷信」讀書。
看她的朋友圈,隔三差五地就去參加這培訓班那精華班,聽課費動輒數萬。
眾老闆們花著大價錢來聽老師講課,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通過這些學習,能夠得到更多的知識、經驗、人脈,以便能夠在今後的產業升級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當老闆們擠時間在讀書上課的時候,屌絲們卻人云亦云地嚷嚷讀書無用,這畫面相當諷刺。
拋開功利,讀書同樣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首先,我覺得讀書可以讓人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這點很重要。
生活裡,無論是嫁娶交際,還是消費娛樂,都要有思考鑑別能力。
不然,有可能遇人不淑誤了終生。
不然,可能衝動消費浪費金錢和精力。
就算發個朋友圈,不也得需要獨立思考能力嗎?
要不然,為什麼那麼多無稽之談或是坑蒙拐騙信息卻被屢屢轉發呢。
讀書還能給生活增添情趣。人生在世,學習工作都只是方法,而目的是達到幸福和諧的生活狀態。
人為什麼讀書。
當你看到夕陽餘暉下眾鳥起飛時,你腦海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哎臥槽,這麼多鳥,真他媽好看啊!」
這也是一個段子,真佩服這個段子手的洞察機智。
可不是嗎,別小看這些小情小趣,正是這些看似無用的小細節,小情調,才累積出了生活的質感與生趣。
有時候,這些東西比功利還要重要。
身為人母,什麼事兒都會想到教子育兒,簡直是一種職業病啊。
但我還是想說,讀書對於教育孩子也大有利益啊。
某日搭乘出租,和司機聊天,說起孩子們上學的那些兒事。
司機說,現在小學的作業都特難。我兒子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做數學卡殼了。跑來問我,我連題也沒看就訓他,這麼簡單的題,你也做不出來。
等我拿起來一看,頓時傻眼了,我也不會啊。
但我得裝會啊。
我假裝生氣地說,你再給我好好想想,這麼簡單竟然都不會。
孩子坐一邊苦悶地想去了。
他趁機趕緊溜出去給鄰居打電話問那題怎解。
然後,趁著熱乎乎的記憶,又跑過來一股腦講給孩子。
更讓他鬱悶的是,從此這樣的事情越來越頻繁。
他說,我真怕哪天孩子發現了。要是能重來一遍,我一定要像我鄰居樣,也讀個大學。
而這,只是初級教育階段。
在漫長的教子過程中,還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與交流。
一想到這些,我這當媽的更反對讀書無用論了。
不管你們怎麼認為,反正我要去讀書了。
原創,更多分享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