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23世界讀書日
讀書,在我們的認知當中
一直是一件高尚且值得推崇之事
古人講焚香沐浴,青燈黃卷,汗牛充棟
但這樣的閱讀方式今天仍然有效嗎?
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和現狀究竟如何?
在今天
一個一個的問號值得我們思考
但我們不看冷冰冰的數據
一起來思考三個問題
01
讀書?重知識還是重形式?
不說遠處,在我自己的周邊,就有不少朋友,他們讀書有三大原則:
第一、必須看紙質版
第二、必須有一整段空閒時間
第三、必須有好的環境
讓我們來想像這麼一個場景,一個周末的清晨,一位文質彬彬的讀書之人,信步走向陽臺,泡一壺茶、置一張椅、緩緩戴上眼鏡、手捧一本心愛之書,沉浸在愉悅的閱讀之中。
注意,我並非要說這種生活方式有何不好,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大家追逐類似的生活方式,因為它是抵達內心平靜的途徑之一。
只是,這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知識需求。從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來講,重形式的閱讀要比重知識的閱讀的層次高得多。
但是,二者並沒有孰高孰低,也沒有涇渭分明的人群劃分,只看你現在在什麼人生階段,你當下有沒有什麼外部需求。
比如您是一位衣食無憂的中年成功人士,您可以更多的追逐形式閱讀。但如果您現在突然要考一個證書、或者突然要對公司進行嚴管理,那麼您可能會臨時調整為知識閱讀。
這裡還是要說一下那句很俗的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2
讀書?重功利還是重體驗?
其實,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幾乎一樣,重知識就是重功利,重形式就是重體驗。那為什麼單獨拿出來說呢?
我自己在念大學時有這麼一段經歷,當時那段時間,我買了一套紙質版的《三國演義》,同時也買了一套電子版的《三體》。
讀《三國》,我真的喜歡嗎?並不,但我卻買了一套,還是紙質版,這不就是重形式嗎?得空的時候抱著一本紙質版的《三國》在陽臺轉悠一下,既「感動」了自己又「感動」了室友。
所以你看,我這個重形式的閱讀行為其實是功利的,並非為了體驗感(我當時讀三國時真的比較痛苦[捂臉])。
可我當時看《三體》的體驗感卻完全不同,說「拍案而起、驚為天人」也毫不為過,好幾次我看到一些精彩的地方真的是從床上驚坐起。
三部《三體》近百萬字,我前前後後看了三個月,經常看到半夜,看完仍感意猶未盡,跟我讀《三國》時的體驗感大有雲泥之別。
你看,《三體》帶給我極強的體驗感,也帶我知識,卻毫無形式感和功利性。所以「讀書?重功利還是重體驗?」這個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我認為不管是為了知識還是為了形式,我們讀一本書的起心動念都應該是為了體驗,哪怕最後它解決了我的一些功利問題,但從心態層面,我們仍要衝體驗去。不然,在你的時間維度上,讀書一定會慢慢淪為一種痛苦和折磨。
03
讀書?系統化還是碎片化?
先釋義,讀一正本書、甚至整套書就是系統化學習,而臨時看一篇文章、聽一段音頻就是碎片化學習。
這個問題是我們這代年輕人才面臨的選擇,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電子書來了,知識視頻來了,知識音頻來了,公眾號短文來了,朋友圈的知識海報來了...
知識的呈現形式越來越電子化和精簡化,你只有半小時?市面有半小時的知識產品,你只有一分鐘?市面上也會有一分鐘的知識產品。
舉個例子,喜馬拉雅FM和羅輯思維得到的興起,就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眾的碎片化時間,打造了碎片化學習的概念。
而古人,甚至是我們的上一代,他們為什麼偏愛系統性學習?首先當然是他們沒有辦法,那個時候如果你要學寫作,你得系統性學習,如果你要學廚師,你得系統性學習。
而現在,不管是寫作還是廚師,我們都有很多渠道可以獲得碎片化的知識,而且還很有用。(比如學寫作關注一個公眾號,學廚師看關注一個抖音)。
那麼說到底,讀書?到底是系統化好還是碎片化好?
其實也需要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要中考、你要高考、你要考研,當然還得系統性學習(買資料、買課程)。如果你是一位想學攝影的中年人,其實也沒有報啥班,利用碎片化時間,在網上看看,再問問,基本就能解決問題。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最後,值此世界讀書日之際,教育部也首次向全國中小學生發布了閱讀指導目錄,附在此處,供大家參考。
(順序為高中-初中-小學)
註:文/重慶新東方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私信聯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