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每當這個日子臨近的時候,作為一名出版工作者,不禁會引發筆者對「未來的出版事業將如何發展」的思考。筆者認為,出版事業的發展應以閱讀現狀作「鏡子」,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滿足國人的閱讀需求;同時,出版行業也肩負著一項更為光榮的使命,要讓出版物作為精神燈塔,引領國人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不翻書,生活就會跟你翻臉」。在現代高速的生活節奏中,各類人群都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閱讀便成為絕大多數人學習、充電的首選方式。
隨著電子書的普及,許多人也成為網絡閱讀愛好者。阿里巴巴發布的《2018中國人讀書報告》顯示,相比2017年,2018年圖書消費人口上漲19%,年增長閱讀人口接近3000萬,主要增長力來自90後、00後群體。另據報導,閱讀群體當中,除了學生排在第一位外,緊跟其後的竟是中老年退休人員和農民工。對於常人的理解來說,農民工群體可能文化水平相對不高,但對書籍卻有著特別的熱愛,對書有著一種極為虔誠的恭敬。這也說明一個現實狀況,國人對閱讀內容需求非常複雜。比如很多老人愛讀史書,很多年輕人酷愛玄幻小說和情感類小說,職場人群則需要專業性更強的書籍。因此,出版物應該充分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充分了解國人閱讀現狀,做到有的放矢。
要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在保證出版物內容多元化的同時,要依據閱讀現狀,統籌優化,有所側重,多出版一些受大眾歡迎的讀物,以滿足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閱讀需要。
另外,還應該考慮到閱讀的「季節性」需求,例如:國考資料、高考資料、時政資料、評論性材料等,它們一般季節性需求大、時效性強、專業化程度高、普及率也較高。隨著網絡大發展和5G時代的到來,它也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絡閱讀。它有著傳統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它信息量更大、更便捷、傳播更廣泛、成本更加低廉。這就也要求出版行業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拓展網絡出版物服務平臺,以滿足廣大網民的閱讀需求。
那麼,出版社僅僅迎合閱讀市場的發展,不斷滿足閱讀者的需求,就夠了嗎?顯然不夠!出版社還應肩負起引領國人形成良好價值觀的神聖使命。
隨著網絡發展,融媒體時代、移動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信息發布門檻越來越低,普通個體都能成為「撰稿人」,「權威發布」容易被個性化顛覆和重新定義,有個性特色的、有傳播能力的「網絡紅人」成為輿論中心。八卦、玄幻、暴力、虛假的信息時常充斥著網絡空間,甚至出現造謠、詐騙的信息,這給廣大閱讀者帶來極大幹擾,時常讓人們迷失最初想打開網絡的真實目標,這也極大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特別是對青少年和青年人的影響更加深刻,甚至會造成信仰偏離。
作為出版業,怎麼能袖手旁觀?必須以強硬的手腕佔領網絡信息這塊精神高地,引領國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引領新時代文化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崇尚傳統文化已上升到國家發展層面,可以以此為契機,尋根溯源,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讓其發揚光大,最終影響人的價值觀,形成對文化自信的高度認同感。比如:注重出版一些更加尊重歷史事實的故事、影視作品,並融入優秀的文化元素;開發以歷史事實為背景的遊戲,以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為載體,進行升級、過關等;還可以通過出版物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讓「感動中國」評選、 「時代楷模」評選、「戰疫最美逆行者」評選等充滿正能量和愛國主義情懷的評選活動,取代各類譁眾取寵的「選秀」,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他們的感人故事,用一張張讓人淚目的圖片傳遞普通人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閱讀會讓心靈得到滋潤,但是閱讀習慣並非一蹴而就,是一個長期的培養計劃。出版社還可以攜手家庭、學校、社會,與之直接對接,以贈書的形式,呼籲廣大家長參與,並帶領孩子一起閱讀,積極打造「書香門第」;在開卷並非即有益的新時代,在良莠難分、泥沙俱存的海量圖書面前,出版社可以指導各類學校選擇那些經過時間的洗滌依然熠熠生輝的書,打造精品圖書館,讓每個學子都能在充滿知識和正確價值取向的文字裡汲取營養,把每所校園都變成 「書香校園」;等到一代代有知識、有文化、有教養的學子走向社會的時候,它們基本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那我們的國家也是「書香國家」了,這將是惠及子孫後代、利國利民的好事。
出版行業在傳承文明方面責無旁貸,在兼顧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國人需求的同時,應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血脈,這才是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石。
【來源:齊魯晚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