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教鸚鵡圖》(資料圖片)
赤峰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有件鎮館之寶,那就是1994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出土於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的《楊貴妃教鸚鵡圖》壁畫。這幅壁畫雖然歷經千年,還猶如新繪。
最早契丹貴族墓
說起《楊貴妃教鸚鵡圖》壁畫,就得先了解一下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臺鄉寶山遼貴族墓。墓中壁畫記有「天贊二年」(923年)題記,這說明這是迄今發現的紀年遼墓中最早的契丹貴族墓。
寶山遼貴族墓墓葬位於寶山主峰陽坡之上,四邊有遼代夯築的塋牆,塋區內分布有10餘座遼代墓葬,從南至北較為規律地分為三排,中心位置似有一個祭殿,從位置規模來看,當為一處契丹顯貴墓地。
其面積達3400平方米,夯土築圍牆,東、南各設一門,有甕城。塋園內有10餘座墓,至少列為三排。
1994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阿魯科爾沁旗文物管理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通過發掘清理兩座墓葬,並根據一號墓題記,研究人員推斷墓主人名「勤德」,年僅十四歲,系「大少君」次子,下葬於遼太祖天贊二年(923年)。此時契丹建國方十六年,是目前有紀年的遼墓中最早的契丹貴族墓葬。二號墓墓主人為成年女性,下葬時間略晚。
在寶山遼貴族墓墓室及石方中,除彩繪裝飾外,還繪滿壁畫及詩詞、題記,表現各類人物46個,反映當時契丹貴族的日常生活及神話故事,堪稱遼早期繪畫藝術寶庫。壁畫中重要人物所佩的飾件,都用純金打制的薄片鑲嵌,歷經千餘年仍然閃閃發光。其中,牽馬圖、降真圖、高逸圖、廳堂圖、寄錦圖、使僕圖等,畫面或寫實,或渲染,著色豔麗,技法高超,集渾厚與細膩、素雅與濃豔、寫實與誇張於一體,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繪畫藝術風格,又反映出五代時期的新變化。
晚唐風格
寶山遼貴族墓中「楊貴妃教鸚鵡圖」高0.7米、寬2.3米,用工筆重彩繪製,具有晚唐風格,也是目前見到的繪製時間最早、藝術效果極佳、再現楊貴妃仙姿真容的稀世繪畫珍品。這幅畫是契丹人聘請中原畫家按照其風格繪製的,技法深得周氏畫風的真傳。周氏畫風指的是唐代擅長繪貴婦仕女的大師周昉等繪製了「楊貴妃教鸚鵡圖」。其畫不僅享譽中原,而且還影響各地,自治區文化廳王大方處長認為,這幅壁畫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中原漢族人民和北方民族在繪畫藝術方面便有著密切的交往。
壁畫中的楊貴妃雲鬢抱面,高髻飾梳,佩金釵,面如滿月,眉似彎柳,丹鳳細眼。身穿寬袖袍,紅色抹胸,藍色長裙,手持拂塵,端坐於高背椅上。顯得雍容華貴,典雅秀美,豔而不妖,豐而不肥。前麵條案上經卷平展,鸚鵡雪衣娘站立一旁,羽毛潔白,長尾如帶,鉤啄點紅,顯得俊俏靈秀。貴妃身邊,有6個侍臣、侍女。壁畫背景是鮮花、翠竹和湖石。在壁畫右上角豎框內,有墨書榜題詩:「雪衣丹嘴隴山禽,每受宮闈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語,聲聲皆是念經音」。鸚鵡雪衣娘是嶺南所獻的白鸚鵡,據史料記載,楊貴妃養有一隻嶺南所獻的白鸚鵡,命名為「雪衣娘」,這隻白鸚鵡能通篇背誦佛教《多心經》。這幅寶山遼貴族墓壁畫反映的就是白鸚鵡「雪衣娘」誦經的傳說,這也為我們引出了楊貴妃與鸚鵡雪衣娘的故事。
備受寵愛
唐代流傳的雪衣娘的故事,可以為這組壁畫的內容提供明確的答案。唐人鄭處誨撰寫的《明皇雜錄》中有記載,嶺南地區曾進貢一隻會說人話的白色鸚鵡,稱為「雪衣娘」,一天飛上楊貴妃的鏡臺自言自語說:「雪衣娘昨夜夢見被鷙烏所搏。」而雪衣娘在宮中備受寵愛,待遇極厚,也調教得伶俐、馴服,尤其是語言能力很強,因而極得玄宗的寵愛。唐玄宗吟誦近人的詩篇,幾遍以後,雪衣娘便能成誦,出口無誤。楊貴妃教它《多心經》,雪衣娘滾瓜爛熟,日夜不息地念著此經,似乎是為楊貴妃祈禱,雪衣娘幾乎不離唐玄宗和貴妃左右,日夜侍側。唐玄宗常和貴妃、諸王博戲,當唐玄宗局面要輸時,唐玄宗的侍從便呼雪衣娘,雪衣娘聞命立即躍上博局,腳踏局盤,雙翅翻舞,博局只好從頭開始。然而有一天,雪衣娘在殿廷玩耍,突然遭獵鷹襲擊,一個回合便一命嗚呼。唐玄宗和貴妃見雪衣娘如此慘狀,痛惜不已,哀憫之情長久澎湃奔湧於胸中,不能止息。雪衣娘被隆重地葬在苑中,特地立冢,呼為鸚鵡冢。
本報記者 張昊文
來源:內蒙古晨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