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煮粽子時,用熱水還是冷水?教你4點認知,粽子香甜軟糯更好吃
大家好,我是今天菜不鹹,我們一直在研究美食的路上!
轉眼就是端午節了,粽子是端午必備的傳統美食,在這一天吃粽子寓意吉祥,也是帶有紀念屈原的意義。端午節包粽子吃已經變成了約定俗成的習慣,美食的意味更為濃厚,每逢五月節都會上演包粽子大戲,南北方的粽子味道也不盡相同,南鹹北甜的粽子正好與傳統的南甜北鹹的飲食習慣相反,北方反倒更喜歡甜糯的粽子,而南方卻是各種鹹肉粽的天下。
現在吃粽子,不像過去非得自己包不可,食粽子比較方便,不僅隨時可以在一家小超市裡購得,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雖然便捷,但是買現成的粽子,總覺得缺少了自己家的煙火氣,而少了些許的味道。所以大多數家庭還是會選擇自己包粽子吃,不僅吃起來味道更好,還帶著濃濃的粽葉香氣,最主要的是享受包粽子的過程,尤其有老人的家庭,老人更會執意自己動手,為家人呈上自己的手藝和愛心,也只有自己包出來的粽子,才會讓家人吃著踏實,吃著更香甜。
今天早上給調好了肉餡,準確地說是肉塊,如鴿蛋大小,把肉塊的味調好了,糯米用醬油和老抽拌勻了,我就去上班了。剩下的活就由家裡的老人完成,(我也不太會包)老人包的比較規整,這個得女士完成最好,卷粽葉,放入糯米,放入大棗或其它餡料,蓋緊,捏實粽葉角,用細繩緊緊系住,一個粽子就包好了,說起來比較容易,包起來還是需要技巧和耐心才行。
包好的粽子需要煮熟煮透才好吃,而如何煮好粽子也是有竅門的,有些人喜歡熱水下鍋煮粽子,其實是不對的,熱水煮粽子會容易出現夾生的情況,而且還會延長煮製時間。
煮粽子一定要冷水下鍋,這樣煮出來的粽子裡外才會成熟一種,不會出現夾生的情況。包粽子需要耐心,煮粽子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細心才行。煮粽子怎樣煮得又黏又糯,需要煮多久,煮的時候用冷水還是熱水,都是煮粽子時會考慮的問題,分享做粽子的正確做法,煮好的粽子不夾生不露餡,軟糯筋性還好吃。以下4點是做粽子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提前浸泡
粽子所用糯米,需要提前浸泡幾個小時才可以,通常是提前一天的晚上將糯米用清水泡上,到了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準備包粽子了。這樣的糯米因為充分吸收了水分,米質更軟糯,黏性更明顯。所以糯米浸泡的時間不要低於六個小時為好。粽子葉也需要提前用清水浸泡好再使用。
二、冷水下鍋
煮粽子切記要冷水下鍋,熱水下鍋的結果往往是外面糯米熟了,裡面卻是硬心,或者糯米都是夾生的,根本沒辦法食用,而且熱水下鍋很容易將粽子煮散開,所以開水下鍋是不正確的,一定要冷水下鍋。冷水下鍋,糯米的漲發和成熟過程會比較均勻,而且會有很濃的粽葉香味,吃起來味道更香濃可口。
三、少許食鹽
煮粽子一般都用清水,這也是比較傳統的做法,但是加一點點鹽進去,反而味道更醇厚濃鬱,糯米的口感更軟糯彈牙。通常3000克清水放(家裡炒菜的小匙)兩小匙鹽就可以了。加入少許食用鹽,可以壓住底味,也會讓糯米的香味揮發得更徹底,吃起來更香濃一些。
四、煮製時間
煮粽子的時間稍微長一點,記得小時候在老家,要吃上粽子總要等上很久,煮粽子要煮好幾個小時。現在煮粽子,通常需要耗時2個小時左右,再燜上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開鍋之後全程小火慢煮即可。也可以採用高壓鍋煮製的方式,將粽子在高壓鍋裡碼好,添上適量的清水加少許鹽,注意水量不要超過規定刻度線,開鍋上汽後計時30分鐘左右,關火燜至自然冷卻即可。這樣煮出來的粽子就更加入味,口感上也會更加的軟糯彈牙。
感謝閱讀,我是今天菜不鹹,超級喜愛美食的餐飲人,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加我,想了解更多做菜小技巧和餐飲行業知識可留言交流,有不同的建議或做法也可以評論區留言探討,互相學習,再次感謝閱讀!【原創內容 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