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司徒格子:為什麼西方媒體不敢惹新加坡
如果你常讀國際新聞,對於新加坡這個國家恐怕印象會不錯。如果你英文夠好,即使翻遍西方主流媒體,恐怕也找不出多少批評新加坡的文章。
問題是,新加坡真的好到沒有缺陷?西方媒體怎麼會放過這樣一個「有民主,無自由」的國家?其實是媒體不敢。之所以不敢,是因為李光耀從他執政起,就開始了和媒體孜孜不倦的鬥爭。
在1959年第一屆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大選前,面對仇視該黨的英文大報《海峽時報》,李光耀公開表示,如果贏下大選,「必會跟他們算這筆帳」。30多年後,李光耀回憶道,「我們在大選中告捷。《海峽》的東主和高級編輯一併遷移到吉隆坡」。
對付國內媒體只是小試牛刀,馴服來自西方的主流媒體,才顯示出李光耀的過人之處。
李光耀在1986年決定,對涉及新加坡內政的外國報刊,執行限制銷量或發行量的法令。這裡面有著一個劍橋一等畢業生的精明:首先,這些報紙沒有被封禁,而是減少銷量,至於減少到多少,那就不好說了;其次,你做涉及新加坡政治的報導也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原文照登我的答覆信,那還是好同志,只是,你敢登嗎;再次,銷量給你砍下來是沒錯,但是我沒說讀者不能複印你們的文章啊,所以你們的閱讀量有可能還是很高的嘛。
第一個撞槍口的是著名的《時代》周刊。在報導了一名反對黨議員的新聞後,李光耀的新聞秘書去信更正報導中不符事實之處。然後《時代》的銷量從1.8萬本被一路砍到9000本。8個月後,答覆信原文照登。在《時代》雜誌獲得「聽話技能」後,很多西方媒體都學會了這項技能,有好幾家還付出數十萬美元的學費。
李光耀的一句話頗為語重心長:「如果我們不站起來回應外國媒體的抨擊,新加坡人民,尤其是記者和學者們,便會相信自己的領袖不敢辯駁或辯不過人家而不尊重我們」。
西方歷史上曾經形成報刊的四種理論,其中自由主義理論到今天依然對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李光耀對於這些理論在新加坡的適應程度不以為然。接受過西方專業法律訓練的他,能把相關問題轉化成具體的法律問題,也能在道德上,通過鑽研對方的缺點,有的放矢。
李光耀說,報刊的擁有者和記者們,不具有想登什麼就登什麼的權限,因為與新加坡的部長們不同,他們不是民選的。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具有對政治指手畫腳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