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對俄崛起感到不安 擔心能源受制於人

2021-01-16 東方網

  柏林圍牆倒塌已17年了,西方國家當時曾幻想過這樣的前景:柏林圍牆的倒塌掀起一股不可阻擋的、由自由市場和自由人民匯成的浪潮;俄羅斯從此會成為民主國家的一員,不再是西方的安全威脅。但最近幾年來,「俄羅斯威脅論」卻在越來越多的西方媒體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美國專欄作家弗裡德曼曾寫道:「今天,當你站在柏林圍牆遺址並面向東方看時,你就看到一股逆流正朝你滾滾而來。這是來自於俄羅斯的一股由石油和極權主義匯成的黑色浪潮,它正在阻擋柏林圍牆倒塌後,由自由市場和自由人民匯成的那股浪潮。」這段話也許能生動說明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目前的尷尬關係。俄羅斯在西方的形象為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西方人認為俄羅斯人是「間諜」或「暴富的強盜」

  俄羅斯《新聞報》不久前報導說,去年俄羅斯公司未能成功購買的外國資產的交易總額超過500億美元。專家認為,大部

分收購交易失敗是出於政治原因——俄羅斯人要麼被認為是「克裡姆林宮的間諜」,要麼就是「暴富的強盜」。

  在歐洲,《環球時報》記者在前些年還沒有感受到這種對俄羅斯的擔心,但從2006年開始有了變化。莫斯科在國際上大打能源牌,讓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甚大的歐盟感到不安。俄羅斯前特工利特維年科不久前在倫敦遭神秘毒殺更引發歐洲新一輪的「俄羅斯威脅論」鼓譟,各大媒體群起響應,矛頭直指克格勃出身的普京總統。去年10月,西班牙一家雜誌的記者在該國外交部門口的垃圾桶裡竟意外發現一份絕密文件。文件顯示,歐俄峰會是歐洲人所設的「鴻門宴」,在與普京會晤前,歐盟25國領導人當天中午曾專門碰頭,協調立場,制定「一致對抗俄羅斯總統」的戰略。對此,俄聯邦委員會副主席梅津採夫表示:「這是人為的洩密。不排除對我們不懷善意的人想在歐洲社會輿論中再次煽起對俄羅斯的仇恨。」

  美國對俄羅斯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日益提高也感到憂心忡忡。美國的一家研究所曾列出了西方媒體對俄羅斯的10條成見,其中包括俄羅斯人處於普京的苛政統治之下、俄媒體不自由、侵犯人權等行徑。世界上仿佛存在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俄羅斯:一個是俄本國媒體上報導的俄羅斯,這是一個正在謀求恢復昔日大國地位的能源超級大國;第二個是在西方潛意識中的俄羅斯,這是一個經濟尚不發達但帶有帝國野心的、集權的腐敗國家。西方媒體越來越傾向於將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與蘇聯相提並論。

  美國《新聞周刊》等媒體一一列舉出俄羅斯對西方的威脅:「俄羅斯正越來越成為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方」;「種族主義在俄羅斯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新民族主義正進入主流」;「普京希望通過玩仇恨外國人的遊戲提高支持率」;「種族主義活動得到了俄政府的默認和支持」;「俄羅斯正走向法西斯主義」。

  俄羅斯作家維克託·葉羅費耶夫近日在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俄與西方的關係。文章寫道:「俄羅斯在西方的形象糟糕到了極點,這是誰之過?克裡姆林宮和西方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克裡姆林宮認為自己遭到了攻擊,帶頭的是西方媒體……克裡姆林宮就像個孩子一樣心裡又羞又惱,因為它認為自己什麼壞事都沒有幹。」對此,西方世界也感到憤怒,葉羅費耶夫認為,俄厭倦了西方的指手畫腳,而西方也厭煩了俄醜聞迭出。雙方之間已完全不抱幻想。

  西方在害怕什麼

  隨著國際油價的一路攀升,俄羅斯仿佛一夜之間從歐洲病夫變成了歐洲巨人。俄羅斯的能源政策讓歐洲感到擔心。德國外交政策專家約瑟夫·約菲說,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對西歐產生的影響,遠比其手中的遠程核飛彈大得多。俄羅斯堅稱自己沒有將能源作為政治武器,但西方卻持相反觀點。德國《世界報》稱,能源如同蘇聯紅軍的坦克,是關鍵的權力籌碼。

  英國廣播公司曾援引「歐盟內部一名高級官員」的話說:「你們知道歐盟領導人同普京同處一室時的情景嗎?」他們都誠惶誠恐地說:「我愛你,弗拉基米爾。」這說的是去年10月在芬蘭的拉赫蒂舉行的歐俄首腦會議上的情形。據說歐盟領導人「苦苦哀求」普京履行與西方石油公司籤署的合同。

  西方學者認為,石油國家的價格和獲得自由的速度之間保持著一種負相關性,能源價格越高,獲得自由的速度越慢。《紐約時報》評論稱,俄總統普京手握著大把大把靠石油和天然氣掙來的鈔票,正在國內壓迫反對派,重新對一些重要能源企業實行國有化,將西方一些人權組織驅逐出境。俄不僅自己在民主發展的道路上後退,而且也對周邊鄰國的民主發展構成了威脅。

  德國《每日鏡報》社論曾指出,俄擁有核武器和石油,因此具有在歐洲地緣政治領域發揮更加專橫跋扈作用的潛力。而俄與一些被西方視為「流氓國家」或者是異己政權的國家保持著密切的接觸,同樣被視為對西方地緣政治利益的挑戰。

  西方不得不接受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面對從西方世界滾滾而來的各種指責,俄羅斯並不認同。俄羅斯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曾在節目中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西方喜歡一個弱小而處於下降階段的俄羅斯,而當俄羅斯重新恢復健康的時候,西方又開始攻擊我們?」俄外交和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卡拉甘諾夫表示,俄已走出低谷,不管喜歡不喜歡,承認不承認,西方已不得不接受一個更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媒體也普遍認為,俄羅斯重新崛起是一個事實,不會因為西方採取的圍追堵截而改變大的方向。但俄要完成大國復興的歷程,就必須處理好當前面臨的戰略困境。

  記者的俄羅斯朋友米佳對西方鼓吹的「俄羅斯威脅論」不以為然,但他同時也認為,西方文化語境中的俄羅斯形象可能和現實有差距,但有些是值得俄羅斯當局重視的,一聽到「俄羅斯威脅論」就為了反駁而反駁,不是客觀和辯證的態度。米佳認為,西方的一些批評俄聽進去並加以改正對俄有好處,比如俄在排外主義和民族主義方面的問題就必須儘快解決,否則對俄自身的發展帶來的危害將不可避免。俄羅斯威脅論某種程度上為俄實現自我調整提供了一面鏡子。

  俄羅斯一直努力改善自己在西方的負面形象。一方面,俄官方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批駁,如利特維年科中毒事件等,俄都會及時地就一些事關俄羅斯國際形象和是非曲直的問題展開公共外交。除此之外,俄還主動出擊,通過文化外交或其他渠道構建良性的國際形象,這包括建立了針對全球觀眾的英文頻道,在西方聘請公關公司遊說等等。尤其是對獨立國協國家,俄還試圖使用共同的歷史、文化等軟實力武器,恢復自己的影響力。此外,俄領導人也當面與西方國家領導人和媒體直接溝通,普京去年底曾親自給英國《金融時報》撰寫了題為《歐洲無須懼怕俄羅斯》的文章。普京強調,無論從精神、歷史,還是文化層面,俄都是「歐洲大家庭」的天然成員。俄正以一種著眼於未來而非眼下的觀點,發展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俄與西方未來的對話不應退化為相互埋怨。試圖將俄歐關係套上「非友即敵」的過時模式脫離實際,有可能在歐洲製造新的分裂。俄當前的目標是和歐盟作為合作夥伴和盟友,創造出共同的未來。2月1日,普京與國內外媒體見面時也給了外國媒體很多提問的機會,強調俄不會與任何國家對抗和衝突,目的就是換取西方對俄內政外交的理解。

  俄與西方的戰略困境

  一名西方記者曾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西方國內有一大批蘇聯和東歐移民,他們把對蘇聯的成見轉移到了俄羅斯頭上,在國內大肆批俄。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對西方媒體自然產生了導向性的作用。此外,東歐國家全部倒向西方後,這些新歐洲國家要向西方表忠心,就要和俄表示決裂,要和俄決裂,就要渲染俄的威脅。

  分析人士認為,普京時代的俄羅斯實力不斷增強,確實在某些層面對西方構成了挑戰,「俄羅斯威脅論」的出現不足為奇。西方作為現有國際秩序的受益者,顯然更願意看到一個弱而不亂的俄羅斯,而不是一個可以挑戰其霸權地位的俄羅斯。為了謀求重塑大國形象,俄羅斯在某種程度上效仿了美國的外交戰略模式,即嘗試以強硬手段鞏固勢力範圍。這兩年來,俄羅斯與近鄰國家以及波羅的海國家衝突不斷,很多問題上還與美歐機構均發生衝突。不過,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互有所求,在這個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的世界裡,西方同樣離不開俄羅斯,這是俄西雙方的戰略困境。在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和西方既鬥爭又合作,鬥而不破的總體格局仍將維繫。

相關焦點

  • 戰機折翼與俄土歷史恩怨
    俄羅斯擔心土耳其利用和中亞國家的民族、宗教聯繫,削弱俄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第三,俄羅斯拒絕將庫德工人黨列為恐怖組織,在賽普勒斯希臘族和突厥族的衝突中支持希臘人,也成為俄土關係改善的障礙。  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俄土關係才出現改善跡象。一方面,1998年的盧布危機令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改善外交關係、提高經濟合作水平成為當務之急。
  • 十二次俄土戰爭,土耳其終於在克裡米亞獲勝,竟迫使俄國割讓領土
    很多西方歷史學者認為,曾經地跨亞歐非的奧斯曼帝國是被沙俄帝國打殘的。 誠然,17-19世紀俄土之間斷斷續續爆發了十二次戰爭,時間長達241年。俄羅斯越打越強,從一個內陸國家變成了海洋大國,合併了黑海北部沿岸地區,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 西方對此感到憤怒:俄羅斯再次玩「欺騙」,瞬間制止了高加索戰爭
    俄國防部指揮中心大屏,一目了然西方對此感到憤怒:俄羅斯再次虛晃一槍「欺騙」了西方,普京一個電話快刀斬亂麻制止了高加索戰爭,當初西方以為俄羅斯無力出兵不會管,沒想到精準把握局勢,二千大軍進駐。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是大家都想知道?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今的中國已經崛起,經濟振興,軍事剛猛,文化復甦,一片欣欣向榮。然而我們預料的贏得全球的認同,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認同卻沒有到來,反而是西方國家極力阻止中國的崛起,破壞中國的復興大業。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國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萎靡不振的局面,且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為何仍舊被西方各國所排斥呢?
  • 角力北極 俄加強北極軍事建設
    同時,俄也是最早向北極派出科考隊的國家,早在彼得大帝時期,沙俄海軍航海家維塔斯·白令曾於1728年穿越北極圈,成為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人。在此後200多年的時間裡,俄從未停止過對北極的探索。冷地熱土,北極之地引人垂涎北極地區擁有不可估量的地緣政治價值。
  • 巴西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西方國家無法容忍它的崛起?
    其實,不是巴西不想崛起,而是西方國家壓制著它實在起不來。巴西:我真是太難了,寶寶心裡苦啊!先說說巴西這個國家,面積851萬平方公裡,僅次於俄國、加拿大、中國、美國,排在世界第五。在如此遼闊的土地上,覆蓋著物種豐富的亞馬遜雨林,森林覆蓋率將近50%。
  • 北極挖出史前生物屍體,為何人類感到不安,地球潘多拉魔盒開了?
    但是在這些史前物種重現地球之後,卻讓人類感到不安,讓人類感到很擔心,這是什麼情況?這些生物都是出現在永久凍土之中,並且在很久以前都被「埋葬」了。如今從永久凍土之中重現出來,確實說明了北極地區的氣候出現了巨變,不然也不會這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情況。
  • 俄烏總統首次通電話,兩國關係迎來轉機?
    烏拋「橄欖枝」近年來,受克裡米亞及烏東部局勢影響,俄烏關係持續緊張。澤連斯基上臺後,將恢復與俄接觸作為其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之一。此次烏克蘭主動對俄拋出「橄欖枝」,備受國際社會矚目。與此同時,澤連斯基積極與歐盟領導人會晤,並接連訪問法德兩國,在加入歐盟及北約、結束烏東戰事、改善與俄關係等方面尋求支持。
  • 俄與中巴聯手,印度網友叫囂「給俄羅斯點顏色看看」
    這兩個問題時,庫達舍夫表示,俄羅斯和哪個國家打交道是自己的自由,印度不應感到擔憂。中國和印度都是俄羅斯值得信賴的夥伴,俄方認為,中印兩個大國還是應該以和為貴,尤其是在上合組織和金磚國家等多邊組織中。
  • 普京取消訪問印度,俄外長早已提醒,印度卻當耳旁風
    疫情影響導致許多往年重要的國際峰會被取消或改為線上,而日前俄印峰會也被取消,儘管有疫情因素的影響,但印度媒體想的則更多。有印媒對此進行報導,認為峰會取消背後有地緣政治原因,而印度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也向莫迪政府發難,認為莫迪當局破壞了「與莫斯科的傳統關係」。
  • 疫情爆發許多俄羅斯富人想回國,俄發言人:祖國危機時你們去哪了
    病毒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西方國家,這也讓許多定居西方的俄羅斯富人恐慌不安,他們紛紛打電話希望包機回國避難。近日,俄羅斯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針對此事作出了回應。據俄媒最近消息稱,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表示,她最近收到了大量求助電話和信件。打電話發信件的是一些俄羅斯富人。現在,他們希望扎哈羅娃可以幫他們從西方國家撤回到俄羅斯本土。
  • 喬治亞民眾反俄遊行,燒了普京畫像,普京勃然大怒,格魯尼亞的外交...
    然而,不少喬治亞民眾認為,女總統還是太軟弱、政府一些官員還是太過親俄。民眾的示威仍在繼續中,憤怒還在發酵中,喬治亞政府在風雨飄搖中。對此局勢,普京勃然大怒,將「反俄挑釁」歸咎於激進的喬治亞政客,下令禁止俄羅斯航班飛往喬治亞,並建議旅行社暫停從俄羅斯前往喬治亞的旅行。
  • 歐巴馬承認在利比亞「犯錯」 俄媒稱其為「鱷魚的眼淚」
    「正是美國的侵略政策壯大了IS」,俄羅斯vlasti網站11日稱,西方入侵利比亞造成了恐怖分子在歐洲和美國的活躍。俄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專家多爾戈夫表示,西方軍事幹預的目的是為了建立符合西方利益的政權,並獲得利比亞的石油。而利比亞目前動蕩的局勢表明,幹預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造成地區混亂。
  • 又一反俄先鋒正式撂狠話,若開戰俄將血流成河
    最近高加索地區的戰事還沒消停歐洲又出事,這次烏克蘭高級官員對俄羅斯發出最後警告,如果俄羅斯敢開戰的話,那麼到時候俄軍將血流成河,讓普京再次嘗嘗第一次車臣戰爭的滋味,面對又一反俄先鋒正式撂下狠話    烏克蘭與俄羅斯原本是親密盟友,曾經都屬於蘇聯加盟國,但蘇聯解體之後,這兩個國家也開始各奔東西,為了實現本國的發展,烏克蘭不斷與西方國家走近,甚至一度希望能夠成為北約成員國
  • 俄頂級飛彈專家叛變,大量數據資料洩露西方
    前不久俄羅斯頂級飛彈專家叛變,向西方出賣俄高超音速飛彈的消息引發轟動。如果說武器的現代化程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軍事發展水平,那麼研發高精尖武器的專家們,就決定了武器最終能達到哪種「境界」,不然為什麼頂級核科學家遇刺身亡後,伊朗如此憤怒。
  • 俄媒:中國擬擴大本國天然氣開採量 俄公司或難分一杯羹
    參考消息網1月20日報導 俄媒稱,根據中國政府發展計劃,打算2020年前將天然氣在該國能源消耗中的份額擴大至10%,使天然氣消費增長76%,大約3470億立方米。但北京準備主要通過把本國開採量增加60%至2200億立方米來滿足這一需求。未來幾年,中國幾乎無需在已籤署的合同之外再進口天然氣。
  • 美國6名警察進入星巴克被要求離開,店員:你們令顧客感到不安
    警察的職責是除暴安良,為何人們看到警察卻感到不安?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一家星巴克分店(Starbucks)在美國國慶日(7月4日)鬧出「趕客」事件,當日6名警察到店內買咖啡,卻被咖啡師要求離開,原因是「令顧客感到不安」。
  • 布萊爾:世界不應對中國崛起心懷恐懼
    與此同時,布萊爾亦表示,中國的崛起,將促成世界上最大的地緣政治轉移,且中國將作為一支世界力量回歸全球舞臺,而世界不應對中國崛起心懷恐懼。貿易保護主義是個壞東西在回應歐盟近日對華展開的太陽能電池面板「雙反」調查問題時,布萊爾表示,中國的經濟飛躍有賴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而「開放」也應該是這個世界採取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