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4500萬年前,巨猿大小的翼龍在雨中行走的足跡

2020-10-24 成長聚焦

這裡大約有40個腳印,30個前足印和許多雨滴的痕跡。

新的化石足跡顯示,在侏羅紀末期,巨猿大小的翼龍正沿著古老的海岸線尋找食物,此時還伴著一絲涼意的小雨。想像下這些動物在海岸線上跑來跑去,尋找食物,享受雨天。

研究人員在懷俄明州卡斯珀附近發現了這些帶翼爬行動物的足跡化石,其間點綴著雨滴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沿著聖丹斯海路,這是一個巨大的內陸海,侏羅紀晚期,從現在的加拿大卑詩省一直延伸到猶他州。

研究人員在卡斯珀附近的一個私人農場發現的這條1.45億年前的小道,位於聖丹斯地層中。足跡隱藏在一個巨大的懸崖底部,很難到達。後來研究人員召集一批志願者又到了這裡,他們共同挖掘了這塊4米×0.5米的史前巨作,上面有大約40個翼龍腳印和30個前足印,看起來像一幅無色畫作。

腳印如此之多,又如此雜亂。沒有一條痕跡可以讓我們完成跟隨一個行進方向。許多翼龍的腳印分布是相當隨機的。

當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檢查這塊石板時,他們看到上面有海路留下的波紋化石和雨滴化石印記。腳印的大小也相當一致,腳印寬約6.5釐米,前足印寬約5.5釐米。一項分析顯示,足跡屬於翼龍綱。

翼龍綱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摩洛哥、猶他州和懷俄明州。研究人員說,就像之前發現的翼龍腳印一樣,新發現的腳印有四趾腳印和更短的「雙逗號」形狀的腕部印記。

關於留下這些腳印的真正翼龍,我們所知道的並不多,但它們可能和小狗一樣大,比如柯基犬。從它們的腳印和前足印判斷,翼龍當時在海灘上行走,可能是在水裡進進出出,也可能是在海岸線上尋找可以撿起來吃的東西,就像現在大多數的濱鳥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翼龍是會飛的爬行動物,而不是恐龍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翼龍吃什麼,研究人員尚未找到屬於這個特殊物種的頭骨,但可以肯定地說,這些飛行的爬行動物咀嚼從小型無脊椎動物到魚類的一切東西。

研究人員補充說,一些腳印是在雨滴上留下的,而另一些腳印裡有雨滴,這表明翼龍「在雨前和雨後都在走動。」雨水是一個重要的細節,因為在科學家們確定翼龍用四肢行走之前,一些研究人員懷疑翼龍的足跡是否由水中遊動的鱷魚動物留下。然而,雨滴留下的痕跡清楚地表明,這些痕跡是在水面上留下的,因此不可能是水下遊動的鱷魚留下的。此外,古生物學家現在知道鱷魚腳印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翼龍的足跡,所以這些腳印不可能是鱷魚在水面上留下的。

相關焦點

  • 韓國宣布發現1億年前可站立鱷魚,科學家:只是一串腳印而已
    韓國科學家表示,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生活在1.1到1.2億年前,因為泗川市在遠古時代曾是沼澤,所以能夠保存完好的爬行動物的腳印。一開始,科研人員認為腳印可能是由翼龍留下的,因為翼龍在地面時用兩條腿行走,與這些足跡的形態吻合。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原標題: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圖)   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1.5億年
    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1.5億年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5:06:07 英國林肯大學Stuart Humphries、雷丁大學Chris Venditti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翼龍的飛行效率持續提升了
  • 白堊紀很流行兩腿行走嗎?科學家:連鱷魚都「跟風」,用兩腿行走
    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在韓國發現的遠古化石上的腳印後得出結論,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有一種3米長的遠古巨鱷像霸王龍一樣,用兩條後腿行走。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這條奇特鱷魚的骨骼化石,但它在1.2億年前留下的腳印中有數十個被保存在石頭裡,其中包括一個有皮膚印痕的腳印。
  • 白堊紀很流行兩腿行走嗎?科學家:連鱷魚都「跟風」,用兩腿行走
    但科學家們卻發現白堊紀的一些鱷魚也喜歡用兩腿行走。一組研究人員分析了在韓國發現的遠古化石上的腳印後得出結論,在1.2億年前的白堊紀,有一種3米長的遠古巨鱷像霸王龍一樣,用兩條後腿行走。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這條奇特鱷魚的骨骼化石,但它在1.2億年前留下的腳印中有數十個被保存在石頭裡,其中包括一個有皮膚印痕的腳印。
  • 古代雙足行走的不僅有恐龍,還有鱷魚
    足跡動物的藝術再現圖。圖片來源:昆士蘭大學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11日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韓國下白堊統晉州組發現了保存良好的較大足跡,這些足跡來自現代鱷魚的祖先。研究指出,之前發現的曾被認為是雙足行走的巨型翼龍的足跡,實際上可能是古代鱷魚近親留下的。
  • 史前鱷魚能像恐龍一樣直立行走?科學家:它們走起路來更像人
    最近的一項發現,讓這個名單上的動物又豐富了一些,因為古生物學家在韓國找到了1億多年前,兩足行走的鱷魚留下的痕跡。足跡發現得很早,地點位於韓國慶尚南道西南的晉州市,100多個腳印成串排列,而且明顯只有後肢無前肢,所以肯定屬於能夠直立行走的動物,但是多年來,它們卻一直被誤認為是翼龍腳印。
  • 2億年前的地球大陸上,都曾存在過哪些可怕的生物?
    普莫諾蠍體長可達70釐米,具有極強的毒性與攻擊性小蹄馬奔跑速度及極快,是現在馬類的祖先雙齒翼龍擁有大型頭顱骨,2億年前亞歐大陸的一種爬行動物鸚鵡龍具有強壯的喙狀嘴,尾部還有長著類似扇子般的毛髮袋狼身上有著如老虎般醒目的條紋,近代體形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
  • 阿拉伯現12萬年前人類足跡,智人與動物蹤跡,覓食或同行?
    近期看到報導說在阿拉伯的內夫得大沙漠發現了12萬年前的人類足跡,考古學家兼團隊負責人麥可·彼得拉格裡亞和他的團隊在內夫得沙漠中的一個阿拉伯語意為「蹤跡」的古老淡水湖的湖床上發現了數百個腳印,動物留下了將近400條痕跡,其中包括野驢,巨型水牛,大象和駱駝。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哺乳動物起源於距今2.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而真獸下綱出現於大約1億至9000萬年前。今天的哺乳動物只有原獸(鴨嘴獸)、後獸(有袋類)和真獸三個下綱,而在中生代,下綱一級的分類群至少有15個,真獸下綱是其中存在感很低的一個類群,多樣性和豐度都非常小。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哺乳動物起源於距今2.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而真獸下綱出現於大約1億至9000萬年前。今天的哺乳動物只有原獸(鴨嘴獸)、後獸(有袋類)和真獸三個下綱,而在中生代,下綱一級的分類群至少有15個,真獸下綱是其中存在感很低的一個類群,多樣性和豐度都非常小。
  • 翼龍|不是你記憶中的龐然大物
    翼龍又名翼手龍,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共有近100多個品種。最早出現於侏羅紀,以喙嘴龍為代表。如果你看過BBC的《恐龍星球》(其實翼龍不是恐龍,但BBC還是貼心地將其錄入。),那麼你一定會被翼龍的龐大所震撼並神往。
  • 1.5億年前,一群恐龍以每秒七米的速度從這裡跑過
    1.5億年前,這裡的氣候可完全不同於現在。那時候,氣候溫暖潮溼、河流湖泊發育、植物茂盛、動物繁盛。在叢林中、湖泊邊,總有成群的恐龍出沒,其中有大型的食肉型獸腳類恐龍,也有中小型的植食型蜥腳類和鳥腳類恐龍。
  • 臥龍首次拍攝到雪豹,秦嶺天然林超五千萬畝,承德發現恐龍足跡
    秦嶺天然林面積超5000萬畝根據統計,目前,秦嶺天然林面積達5325萬畝,佔總面積的61%,森林覆蓋率達69.65%,森林蓄積量2.7億立方米。秦嶺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境內。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崑崙山脈分界。
  • 五大史前動物,原來早期的魚這麼霸道,長頸鹿和風神翼龍什麼關係
    二,鄧氏魚,又稱恐魚,是晚泥盆紀(距今約3.6億至3.8億年前)的魚類,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個「百獸之王」,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億多年。化石廣泛發現於北美洲、波蘭、比利時與摩洛哥。有些大型鄧氏魚長度可達6-8米,重量可達1噸左右,也有部分學者推測它們長度可以達到10米,甚至更長。鄧氏魚被視為當時最大的海洋獵食者,是人類已知體型最大的盾皮魚。
  •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翼龍 可能像現代鷸類一樣進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在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翼龍可以輕易地捕捉並吃掉人類大小的獵物。Leptostomia begaaensis,這種 "火雞大小 "的生物生活在白堊紀晚期1.005億至6600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