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樹德:治咳七法

2021-01-08 澎湃新聞

I導讀:咳嗽之症,包括很廣,牽涉面很大。在治療時,如果不辨病因病機,不講理法方藥,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寧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遷延不愈,重則變症百出,甚至成癆難救。所以治療咳嗽,必須辨清內傷、外感、虛、實、寒、熱,按其發病新久,輕重淺深,辨證施治。(編輯/張亞娟)

治咳七法

作者/焦樹德

咳嗽一症,外感時病中有之,內傷雜病中亦有之,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並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發生咳嗽,《內經·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廣,牽涉面很大。在治療時,如果不辨病因病機,不講理法方藥,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寧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遷延不愈,重則變症百出,甚至成癆難救。所以治療咳嗽,必須辨清內傷、外感、虛、實、寒、熱,按其發病新久,輕重淺深,辨證施治。

祖國醫學對咳嗽的治療,積有豐富的經驗。但文獻浩如煙海,各家學說又講的非常複雜,初學常不易抓住重點,因而感到治療方法不好掌握。茲結合臨床經驗,試將治療咳嗽的方法,約括為「宣」「降」「清」「溫」「補」「潤」「收」七大法則,提出來就正於諸位同道,以供臨床參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竅清虛,喜宣通而惡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閉,肺氣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無外邪,因肺氣壅遏,氣機失宣,而致胸悶氣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須用「宣」的方法,開宣肺氣,疏暢氣機,使肺恢復清虛宣通,則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療方法,例如:

1.辛溫宣化法

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頭痛、寒熱、鼻塞、咳嗽。選方如:(1)杏蘇散(杏仁、紫蘇、桔梗、枳殼、前胡、半夏、陳皮、茯苓、炙草);(2)止嗽散(荊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陳皮、紫菀、生薑);(3)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生薑)等。

2.辛涼宣化法

適用於風溫、風熱所致的頭昏發熱口乾咳嗽。常用的方劑如:(1)桑菊飲(桑葉、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連翹、蘆根);(2)加減銀翹散(銀花、連翹、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鬱理肺法

用於氣機鬱滯、氣道壅澀所致之胸脅痞悶、痰不易出的咳嗽。常用的方劑如:(1)加減流氣飲子(厚樸、蘇葉、青陳皮、大腹皮、瓜蔞皮、桔梗、枳殼、半夏、赤苓、香附、炙草);(2)加減七氣湯(厚樸、半夏、茯苓、白芍、紫蘇、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貝母)等。

另如:疏肺、開肺、寬胸、通宣等,也都屬於宣法的範圍。

二、降

肺喜清肅和降,苦氣上逆及痰、瘀失肅。故胸中氣逆、痰阻肺竅、瘀血阻滯等,都可導致氣逆不降,肺失清肅,肺氣不利而引起咳嗽。這種咳嗽須用降氣、降痰、祛瘀等肅降法來肅清肺經,使肺氣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氣化痰法

適用於肺氣失降,氣逆咳喘之症。常用的方劑如:(1)蘇子降氣湯(蘇子、厚樸、半夏曲、前胡、沉香、當歸、甘草、生薑);(2)加味沉香降氣湯(香附、陳皮、蘇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萊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肅降法

適用於咳嗽多痰、胸悶懶食、痰涎壅盛、氣逆咳喘、脈滑有力之症。常用之方如(1)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2)半瓜丸(半夏、瓜蔞仁、桔梗、枳殼、知母)等。可隨症酌加杏仁、化橘紅、南星、葶藶、茯苓。

3.祛瘀肅肺法

適用於胸背脅肋、扑打損傷,瘀血內阻所致之胸痛咳嗽。常用之方如:(1)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絡、紫蘇梗、紫蘇葉、檳榔);(2)加味當歸飲(大黃、當歸、蘇木、生地、赤芍、桔梗、貝母)等。

按:作者曾治療胸部跌傷後,咳嗽數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釐散(衝服)、枳殼、片薑黃、乳、沒,服數劑,咳出黑色血塊數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癒,經過追訪,未再復發。可見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專在止嗽、鎮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涼,畏熱怕火,易為熱傷。邪熱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熱,亂其虛靜之體,戕其肅降之能,肺金不清,而發咳嗽,須用清法治療。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熱化痰法

適用於痰黃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熱咳嗽。常用的方劑如:(1)清咽寧肺湯(桔梗、山梔、黃芩、桑皮、前胡、知母、貝母、生草);(2)清肺湯(黃芩、桔梗、赤苓、桑皮、陳皮、貝母、天冬、梔子、杏仁、麥冬、生草、當歸);(3)清金化痰湯(黃芩、山梔、桔梗、麥冬、桑皮、貝母、知母、瓜蔞仁、橘紅、茯苓、生草)等。

2.清燥養肺法

適用於秋燥傷肺之咳嗽。常用的方劑有:(1)桑杏湯(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子皮、梨皮);(2)四汁膏(雪梨汁、藕汁、生蘿蔔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瀉火法

適用於痰黃粘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常用的方劑如:(1)二母寧嗽湯(生石膏、知母、貝母、梔子、黃芩、瓜蔞、赤苓、陳皮、枳實、生草);(2)清金降火湯(杏仁、前胡、桔梗、貝母、瓜蔞仁、生石膏、枳殼、陳皮、黃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減去);

(3)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為末、冷開水送服三錢),本方可隨症酌加桔梗、杷葉、貝母、桑皮、梔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適用於暑熱傷肺,氣短身倦,煩熱脈數之咳嗽。例舉數方如:(1)加減洗肺散(天冬、麥冬、五味子、沙參、杏仁、桑皮、杷葉、六一散);(2)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葉、麥冬、竹葉、五味子、桔梗);(3)清金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竹葉、黨參、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烏梅)等。

四、溫

肺金本涼,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腎乃肺子,肺為水之上源,肺主呼,腎主吸,腎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腎俱冷也可致咳嗽。這種咳嗽,須治以溫。常用的方法有:

1.溫肺化痰法

適用於痰白怕涼,胸中不溫的肺寒咳嗽。方劑如:(1)溫肺湯(乾薑、半夏、杏仁、陳皮、甘草、細辛、阿膠、生薑、大棗);(2)蘇子湯(蘇子、乾薑、半夏、桂心、人參、橘皮、茯苓、甘草)等。

2.溫肺理氣法

適用於肺寒、氣機不暢而上氣、胸滿的咳嗽。方劑如:加減三奇湯(陳皮、桔梗、青皮、紫蘇、半夏、杏仁、金沸草、枳殼、乾薑、炙草、沉香)等。

3.溫中化痰法

適用於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常用方如:(1)半夏溫肺湯(半夏、茯苓、細辛、乾薑、桂心、桔梗、陳皮、復花、人參、白朮、甘草);(2)加味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炙草、茯苓、半夏、陳皮、細辛、五味子、冬花)等。

4.溫腎納氣法

適用於腎臟虛寒,子病累母而發生面黑、足冷、痰涼、膝酸、氣短(吸氣不深)的咳嗽。常用方如:(1)金匱腎氣丸;(2)加味補肺湯(熟地、肉桂、人參、紫菀、黃芪、蜜炙桑皮、五味子);(3)黑錫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補

前人有「肺無補法」之說,吿戒後人治療咳嗽不可驟用補藥。故補法須在久嗽肺虛,確無實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虛多與腎虛、脾虛兼見,更有陰虛、陽虛之分,所以治療虛症咳嗽,又須與「虛勞」「癆瘵」的治法,相互參照,方為全面。茲僅簡舉數例如下:

1.培補肺氣法

適用於肺氣虛的咳嗽。常用方劑如:(1)補肺湯(人參、黃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許);(2)黃芪湯(黃芪、白芍、麥冬、五味子、前胡、人參、細辛、當歸、茯苓、半夏、大棗、生薑)等。

2.補陰保肺法

適用於潮熱少痰,肺陰虛的咳嗽。方如:(1)生脈地黃湯(人參、麥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藥、山萸、茯苓、丹皮、澤瀉);

(2)寧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貝母、紫菀、阿膠、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補腎益肺法

適用於腎陰虛損而致咽幹少痰、五心煩熱、或兼盜汗的咳嗽。常用方如:加減地黃湯(熟地、生地、山藥、山萸、麥冬、川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膠)。可隨症酌加女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為丸劑服用。

4.補土生金法

適用於肺脾俱虛,肢倦食少、短氣虛怯之咳嗽。常用方如:(1)加味人參黃芪湯(人參、黃芪、白朮、陳皮、茯苓、炙草、當歸、五味子、麥冬、紫菀、冬花);(2)加味白朮湯(人參、白朮、橘紅、半夏、茯苓、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潤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傷肺。無論涼燥、溫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勞水竭、金石丹藥所致之內燥,都可傷肺,引起肺燥咳嗽。《內經》曰:「燥者濡之」,肺燥則鬚生津養陰之品,潤養肺陰,以袪燥邪。茲舉常用數法如下:

1.甘涼滋潤法

適用於溫燥傷肺,氣喘咽幹而癢、痰少不易出的咳嗽。藥方如:清燥救肺湯(桑葉、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膠、人參、麥冬、天冬、杏仁、杷葉)等。

2.養陰潤肺法

適用於肺燥陰虛、咳嗽聲嘶之症。藥方如:(1)紫菀散(紫菀、阿膠、人參、沙參、麥冬、川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2)二冬膏(天冬、麥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

適用於燥邪傷及肺胃之陰,煩熱、咽燥、口渴引飲之咳嗽。藥方如:(1)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生草、桑葉、生扁豆、花粉);(2)玄霜雪梨膏(雪梨汁、藕汁、生地汁、麥冬汁、生蘿蔔汁、茅根汁煎煉適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薑汁少許)等。

七、收

肺喜清斂,惡浮散。久咳不愈則肺張葉舉,宜收之、斂之。收斂之法,也有補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於久咳不止,咳嗽頻頻,肺中已無實邪之症。若外感咳嗽及有實邪之症,千萬不可輕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斂肺法

適用於咳嗽日久、聲啞失音、痰嗽氣壅之症。藥方如:(1)潤肺丸(訶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2)加減人參冬花散(訶子、人參、冬花、貝母、烏梅)等。

2.斂氣收肺法

適用於久嗽不止,肺張葉舉,肺氣浮散,咳而氣短之症。藥方如:(1)九仙散(人參、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膠、貝母、烏梅、罌粟殼、姜、棗);(2)加味訶黎勒丸(訶子、海粉、蔞仁、青黛、杏仁、馬兜鈴、百合、烏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個大法,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按證而施,不可亂用。如當「宣」反「潤」,必致咳嗽久久難愈,痰膩難出,胸悶少食。如當「收」反「宣」,必致咽燥乾咳,甚或咳血失音……這七個大法,一般地說,為了論述方便,多是分開來談。但是,臨床實際應用時常是根據病情需要,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法合併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潤、收合用,清中加補,補中兼收等等。並且還須按照證情,權衡輕重,增減用量,來調整方劑的組織。例如在一個處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潤、七分收,四分溫、六分補,八分補、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潤、二補、一收……這樣,七個原則大法,又可變化出許多具體不同的治療法則,以應多變的疾病。正如所謂病有千端,法有萬變,圓機活法,存乎其人。

編者按:本篇「治咳七法」,是舉其大要,但咳嗽總不脫離外感、內傷二類,有些病是純屬外的,當以治外感為主,就得用宣、降、清、溫諸法,有些是純屬內傷的,當以治內傷為主,就得用補、潤、收諸法,如有兼夾證,則不能用單純的一法,或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或內外兼治,作者已把這個道理說明了。至於如何來辨證施治,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出發,關於脈、證、舌苔、呼吸、聲音、體溫、痰色、大小便、有汗無汗等等,都要辨別清楚,然後能確定治療法則。我們能掌握以上七種治法,探求其用藥規律,對於治療咳嗽,是有幫助的。

來源:中醫書友會

原標題:《焦樹德:治咳七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藥連花清咳片治療痰咳有多重優勢
    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集合傳統經典名方及臨床實踐研製的專利創新中藥連花清咳片,成為氣管-支氣管炎咳嗽患者的專用藥物。  連花清咳組方依據「宣肺洩熱,化痰止咳」治法,融匯古方化裁,以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甘草)宣肺洩熱,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清金化痰湯(黃芩、桑白皮、貝母、陳皮)合以清半夏、前胡清洩肺熱,化痰止咳,山銀花、連翹、牛蒡子清熱解毒,透熱達表,大黃通腑洩肺。組方順應肺之生理特性,以宣肺祛邪為主,清洩肺熱,化痰止咳,使邪氣去,痰火消,咳嗽咳痰症狀好轉。
  • ​中藥連花清咳片治療痰咳有多重優勢
    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集合傳統經典名方及臨床實踐研製的專利創新中藥連花清咳片,成為氣管-支氣管炎咳嗽患者的專用藥物。  連花清咳組方依據「宣肺洩熱,化痰止咳」治法,融匯古方化裁,以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甘草)宣肺洩熱,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清金化痰湯(黃芩、桑白皮、貝母、陳皮)合以清半夏、前胡清洩肺熱,化痰止咳,山銀花、連翹、牛蒡子清熱解毒,透熱達表,大黃通腑洩肺。組方順應肺之生理特性,以宣肺祛邪為主,清洩肺熱,化痰止咳,使邪氣去,痰火消,咳嗽咳痰症狀好轉。
  • 中藥連花清咳片治療痰咳有多重優勢 河北省中醫院 梅建強教授
    以中醫絡病理論為指導,集合傳統經典名方及臨床實踐研製的專利創新中藥連花清咳片,成為氣管-支氣管炎咳嗽患者的專用藥物。 連花清咳組方依據「宣肺洩熱,化痰止咳」治法,融匯古方化裁,以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杏仁、甘草)宣肺洩熱,明代葉文齡《醫學統旨》清金化痰湯(黃芩、桑白皮、貝母、陳皮)合以清半夏、前胡清洩肺熱,化痰止咳,山銀花、連翹、牛蒡子清熱解毒,透熱達表,大黃通腑洩肺。
  • 咽幹舌燥咳不停 橘紅理氣幫幫你
    據說在明朝初年,廣東省化州有一位州官得了嚴重的支氣管炎,咳得撕心裂肺,六神無主。一位老中醫為他開了滌痰湯、止咳散之類的中藥,第一劑服下之後咳嗽沒有任何減輕。入夜,天下起了大雨,州官的咳嗽也加劇了,咳得氣將欲絕,急令奴婢煎第二劑藥。
  • 國醫大師周岱翰:「癌毒」實質與解毒治癌十法
    導讀 根據「癌毒」偏於熱性,常與痰、瘀、溼等病理產物互生互助的特點,周岱翰教授治療上多以清熱解毒法為主,配合活血化瘀、除痰散結等治法,結合不同癌瘤的病理特點和臟腑辨證,擬訂出以祛邪解毒為主的常用抗癌解毒十法。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為啥總感覺喉嚨裡有異物,怎麼咳都咳不出?醫生:別當成小事
    喉嚨發緊裡面好像有個東西存在,讓人一直想咳嗽,但不管咳多少聲,那個異物感覺都一直存在。很多人都因為咳不出來東西,只是偶爾的咳嗽兩聲,就不當一回事了。醫生表示,頻繁感覺喉嚨裡有異物,怎麼咳嗽都出不來的時候,多半是疾病引起的,不是小事儘早檢查處理問題。
  • 咳嗽咳得尿失禁 竟是哮喘「惹禍」
    咳嗽咳得尿失禁 竟是哮喘「惹禍」   「20多年前,我經常感冒,喜歡拖,雖然感冒拖好了,但咳嗽一直沒好,每逢天氣變化,咳得尤為厲害,像被人掐住了脖子,出不了氣。現在一咳嗽尿就會流出來,天天要用成人尿不溼,老伴都嫌棄我了,這種日子簡直生不如死。」
  • 解剖金匱:將金匱分成中醫8法!
    究其治法,處處體現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精神,例如療黃疸,法當退黃,但因其表裡寒熱虛實之不同,其具體治法亦異:如桂枝加黃芪湯之汗法、瓜蒂湯之吐法、大黃硝石湯之下法、柴胡湯之和法、小建中湯補法、茵陳蒿湯之清法等等均為不同的退黃之法。又例如下痢、痙病、腹滿、宿食等不同疾病,當有胃家實的特點時,均可用大承氣湯一方治癒。真所謂「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
  • 「狠人治村」非正道,德法結合乃上策
    而「狠人治村」的結果可想而知,前些年一些地方農村發生的不和諧事件就是最好的說明。   俗話說,事出必有因。從表面上看,「狠人治村」出於無奈,對一些村幹部而言,似乎顯得是那麼合情合理,甚至還美其名曰是為了維護大多數村民的利益。但其實不然,「狠人治村」的背後往往暴露出,一些村幹部的法治意識淡薄,群眾工作本領欠缺,基層治理能力缺乏。
  • 只狼龍咳怎麼治療 什麼道具可以治療消除龍咳?
    首頁 > 部落 > 關鍵詞 > 只狼最新資訊 > 正文 只狼龍咳怎麼治療 什麼道具可以治療消除龍咳?
  • 咳著咳著,68歲阿姨脊柱骨折了!
    前一陣,阿姨感冒了,老咳嗽,她咳著咳著就聽到背上一聲響,沒想到,她的胸11、胸12兩個椎體出現了骨折。而這,都是骨質疏鬆惹的禍!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首個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19.2%,中老年女性骨質疏鬆問題更為嚴重,50歲以上女性患病率達32.1%,遠高於同齡男性的6%。
  • 佛教: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因此,修習懺法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歷來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懺侮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懺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簫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三十卷(全書今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廣懺),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佛教:供養有十物,七法,四事
    所謂三寶也就是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佛可用十物供養,供養法可有七法,供養僧可用四事。供養佛十物第一:香供養(象徵意義:戒香)香能通氣養神,傳達境界。燃香時,香自滅而留香與人,這就是佛教中捨己為人的精神。所以燃香不是要燒香給佛陀,而是我們要懂得香的精神。第二:花供養(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花能清心養目,用花供佛,莊嚴佛堂,讓人醒心悅目。
  • 白天不咳,一到晚上就咳得厲害?多半是3個因素在作亂,及時排查
    不少人表示,自己白天都沒什麼異常,可是一到晚上睡覺時就咳得厲害,怎麼都不管用。出現這種情況也讓人覺得非常難受,睡眠質量也會不斷變差。作為比較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咳嗽很常見,但是白天不咳,一到晚上就咳得厲害卻可能是一些因素在作怪。多半和3個因素有關,及時排查,睡個好覺。
  • 兒童「冬咳」已到高峰,咳嗽不只是肺的事,也別全怪感冒|養生主
    來源:微信公號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 立冬已過,兒童每年 「冬咳」就進入高峰期,一般都是早晚咳嗽為主,晚上更加明顯,沒有發燒,也沒有喘息,常規的止咳藥、消炎藥一般效果都不好。引起「冬咳」的原因有很多,更多發生在過敏體質孩子的身上。原來有鼻炎、哮喘的孩子本身氣道非常敏感,對氣溫的晝夜變化不適應,引起神經源性的氣道炎症增加,引起咳嗽的P物質對呼吸道刺激作用增加,都會引起反反覆覆的咳嗽。一般血常規都是正常的,拍個胸片也是正常的。
  • 只狼龍咳會影響結局嗎 只狼龍咳跟結局有關係嗎?
    鬥玩網(d.chinaz.com)原創:在只狼中,玩家死的越多,NPC得龍咳的人數就越多,這樣就不免讓人擔心,死的太多會不會影響結局?萬一是壞結局怎麼辦?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個龍咳和結局的影響。
  • 「治咳神藥」川貝枇杷膏應慎用,藥品說明書修改
    報導中提及「在美國尤其是紐約,神秘的東方液體-京都念慈菴枇杷膏徵服了許多久咳不愈的美國人」。在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絕大多數病人都是病毒性感冒或合併細菌感染導致的咳嗽,90%的病人都是因為咳嗽來就診的。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蘇楠曾介紹,咳嗽得難受,吃點止咳藥沒問題,乾咳可適當服用止咳糖漿。
  • 佛教:詳解「七支坐法」,想學禪定者看過來!
    不過,最為理想的打坐姿勢,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所謂的七支,即坐姿的七個要點。南師講學時,對七支坐法的講解深入淺出,言簡意深,因而分享出來,與諸佛友共沐法雨,共同精進。其一,雙足跏趺。經文中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正是結跏趺坐(音:jiā fū)。先左足壓右腿,後右足壓左腿,稱為金剛坐;先右足壓左腿,再左足壓右腿,則稱為如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