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改惡修善是根本教義。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今後還須經無數生的修行,以至於成佛。其間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後精進修行,永不退轉。因此,修習懺法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歷來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懺侮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
懺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簫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三十卷(全書今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廣懺),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其源始於荊襄,本以癘疾,祈誠悔過。感得平復,因約諸經抄撮成部(全書三卷,中士久佚,今編入《大正大藏經》第八十五函)。梁武帝曾制懺二部,一名《六根大懺》(今不傳),是梁武帝自己親行的,文中有云:「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一名《六道慈懺》,乃是歲中諸寺所行,即今所謂《慈悲道場懺法》,又簡稱《粱皇懺)。梁陳之際,懺法繁興,據《廣弘明集》卷三十六所載,有涅槃懺、六根懺、摩訶般若懺、金剛般若懺、勝天王般若懺、妙法蓮華經懺、金光明懺、大通方廣懺、虛空藏菩薩懺、方等陀羅尼齋懺、藥師齋懺等。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天台宗智者大師,就是《摩訶止觀》中所說四種三昧的「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味」;也就是《法華三味行法》、《方等三昧行法》、《請觀音三味行法》、《金光明三味行法)《法華三味行法)根據《法華經》;《方等三味行法》根據《方等陀羅尼經》;《請觀音三味行法》根據《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金光明三昧行法》根據《金光明經》。除《方等陀羅尼經》外,其他三經都有智者所撰註解。其行法見於《國清百錄》,唐荊溪湛然又作了一些《補助儀》。其組織的程序,是嚴淨道場、淨身、三業、供養、奉請三寶、讚嘆三寶、禮拜,懺海、行道旋繞、誦經、坐禪正觀實相。
在禪宗和淨土宗盛行以後,禪宗以直接參究心性的本源為要務,淨土宗以專心念佛願求往生為目的,於是此二宗的主要修行儀式,不是禮拜懺法,而是於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這叫做「打七」;或者分為「打禪七」與「打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