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花香了愛
文/悠悠媽:有一個快三歲的混血女兒,德國早教研究者,專注分享在德國學到的育兒知識、
孩子語言能力的開發,僅僅靠讀繪本是不夠的哦!掐指算一算,我們每天給孩子讀繪本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能做到每天一小時的父母已經很牛逼了。
而大部分時間孩子其實是靠在生活中通過與人交流來學習語言的。因此,學習如何高效利用每天忙碌的生活相處時間為孩子提供最佳的語言學習環境絕對是現代父母的必修課!做到既不耽誤你做事,又不忽略教育孩子。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和孩子說話誰不會啊!且慢,雖說每個正常的父母都會對孩子說話,每個健康的孩子最終也都能學會說話。但是,在說話水平、語言能力和詞彙量方面,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是驚人的,不容小覷的!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拉開距離。
美國有一項長期跟蹤研究顯示,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孩子在三歲時語言能力就有了驚人的差距,到五歲時詞彙的輸入量已經達到三千萬的差距!也就是說在人生的頭五年,中產的孩子在家庭中所聽到的詞彙比工人的孩子多了足足三千萬個!
而且,語言能力方面的差距也準確預測了孩子今後在學業表現上的差距,也就是說那些工人階級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早已輸在了起跑線上。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之間語言能力的差距呢?這方面已有許多相關科學研究,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跟蹤調查發現答案是:父母與孩子交流互動的方式以及對孩子的語言輸入量。
也就是說,與孩子對話的質量和數量必須雙管齊下。好的親子交流方式能讓孩子愛上表達、能說會道;反之,壞的交流方式和不當的教育方法也能抑制孩子學說話的興趣,導致孩子不想開口說話!
下面,悠悠媽就手把手教你4個引導孩子學說話的方法,掌握了這些技巧和方法,就等著你的孩子變成「小話嘮」吧~
1 切忌直接粗暴地糾正孩子說話時犯的錯誤,不要使用否定語!
其實,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去糾正和否定孩子說話中犯的錯誤,你只需要自然地把正確的說法說給孩子聽一遍,孩子就會聽進去。
舉例 1:
孩子學說話時難免會犯錯誤,當孩子興奮地指著一隻蒼蠅說蜜蜂,想要和你分享TA的喜悅時,你應該怎麼回應呢?
錯誤示範:
「不對/錯了,這不是蜜蜂,是蒼蠅。」
正確示範:
「哦,真的耶!這裡有一隻蒼蠅!蒼蠅和蜜蜂長得很像啊,都是會飛的小蟲子。」
舉例 2:
在外面散步時,孩子指著一輛飛馳而過的摩託車說「汽車」。
「哈哈哈,那不是汽車,是摩託車!」
「啊,對了,那是一輛摩託車,摩託車有兩個輪子,汽車有四個輪子。快看!有一輛汽車正朝我們這邊開來啦!」
舉例 3:
悠悠在要求我給她講故事的時候,常常會混淆「聽故事」和「講故事」的用法,有時候她會拿著一本書跑到我面前,說:「媽媽聽,媽媽聽。」這時媽媽應該如何回應呢?
「寶貝,是媽媽講故事哦,不是媽媽聽故事。」
「哦,寶貝你想聽媽媽給你講故事啊,好吧,來坐下,媽媽給你講故事。」
技巧總結:
即使孩子說錯了也要對孩子主動開口說話給予肯定,避免出現否定語。否定、指責甚至取笑孩子的錯誤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打擊孩子學說話的積極性。
家長在說的時候故意把正確的詞語重複兩遍,幫助孩子加深印象。
簡短解釋一下錯誤表達和正確表達之間的關係,幫助孩子理解事物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2 幫孩子把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話補充完整
孩子對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他們樂於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身體感受到的都與父母分享。然而,孩子受制於自己有限的詞彙量和語言能力,還無法用語言清晰完整地表達他們內心所體會的心潮澎湃。
很多時候孩子只說了一個字,但其實TA想表達的遠不止這一個字,而是一句話,甚至一段話!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孩子把想說而不會說的話補充完整。
爸爸給孩子新買了一個玩具,孩子看了開心地拍手說:「打開!打開!」
「好的,馬上!」
「好的,媽媽馬上去拿剪刀幫你把玩具盒子打開。你耐心等一等,很快就能玩上新玩具啦!」
孩子在讀繪本的時候看見一個和自己類似的包包,然後跑去把自己的包包拿過來,指著書中的包包說「一樣的,一樣的」,這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幫忙補充呢?
僅僅是重複孩子的話:「啊,對,和你的包包一樣的。」
「啊,對,你也有一個包包,你的包包和書中的包包是一樣的,都是紅色的/都是挎肩包/上面都畫了動物圖案。」
如果這兩個包包其實不一樣,那麼可以說:
「啊,對,你也有一個包包,你的包包是挎肩包,書中的包包是背包,兩種不同類型的包包。」
要點:不僅僅肯定孩子所說的話,同時幫TA補充完整「一樣的」後面蘊藏的豐富含義。
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孩子看見你正在往電飯煲裡加米,說:「米飯,米飯。」你該怎麼回應呢?
「嗯,媽媽要煮米飯啦。」
「對啦,寶貝你最喜歡吃米飯了吧!不過現在米還是生的不能直接吃哦!要先放進電飯煲,加點水把米洗一洗(此處配上相應動作),然後蓋上電飯煲的蓋子,插上電源,煮一煮(此處也配上相應動作),這樣生米就煮成熟飯啦!等米飯煮好了我們一起吃好不好?」
注意:講這些話的時候不能帶有說教的語氣!你只需要把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描述一遍即可。孩子很聰明,他們具有極強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你只需負責語言輸入,孩子負責吸收,靜待花開!
舉例 4:
孩子看到窗外飛翔的幾隻小鳥,興奮得手舞足蹈,不停地指著喊「小鳥!小鳥!」這時在一旁的父母應如何回應呢?
事不關己地說一句:「哦,是的,外面有小鳥。」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對孩子的激動心情感同身受,走到孩子身邊,用和孩子一樣的好奇語氣把眼前的景色描述一番:
「哇,天上有好幾隻黑色的小鳥在飛呀!小鳥飛得好高好快!它們喜歡在空中飛來飛去,嘴裡還嘰嘰喳喳地唱著歌,對吧!寶貝快看,那邊有一隻黃色的小鳥飛累了,正停在屋簷上休息呢!瞧,它的小夥伴也飛過來陪它一起在屋簷上休息啦!」
孩子一邊聽著你的描述,眼睛一邊看向你所描繪的生動畫面,這就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方式!同時調動聽覺、視覺甚至觸覺和味覺。這樣一段短短的描述,無形中你已經為孩子輸入了不少詞彙量。
請放心,不管孩子當下聽不聽得懂,有沒有認真聽,你對孩子所輸入的每一句話都不會成為浪費,你說的每個字都對孩子的大腦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只要你保證持續高質量的語言輸入,有一天你一定會被孩子的口吐蓮花所震驚!
3 和孩子對話時儘量使用語法正確的完整句和精確詞彙
前面第1條說不要過於明顯地糾正孩子說話中犯的錯誤,但是家長們也不能物極必反地將錯就錯哦!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學習主要來自於模仿家長,因此家長需要做好自己,保證自己向孩子輸入的語言是正確、積極健康且豐富多樣的。
不少大人在和孩子對話時會儘量使用娃娃語,甚至使用語法錯誤的簡單句,認為這樣講話能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和學習語言。其實,在孩子面前過度簡化語言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人類嬰兒的大腦設置本身就具備了同時習得多種語言的能力,大腦不僅能識別和切割一句話中的單個單詞、記憶詞彙,還能自動分析出語法結構,將分散的詞語重新組合成句子。
你可以對嬰兒說疊詞、短句子,但不要模仿孩子故意說語法錯誤的句子。一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完全具備語言學習的能力,能聽懂大人的簡單指令,這時候多和孩子說高質量的完整句以及使用精確詞彙代替寬泛詞彙,更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和詞彙量提升。
使用精確詞彙
讓孩子喝水或飲料的時候,可以描述得更精確具體一些,比如「喝礦泉水,喝白開水,喝橙汁,喝蘋果汁,喝番茄汁等」。不要用水或果汁代替一切。
看到路上的交通工具,也儘量用精確名字,而不是用「車」代替一切,比如「汽車、公交車、卡車、挖掘機、拖拉機、麵包車等」
看到天上在飛的鳥,如果你知道名字,就用具體名字,如「烏鴉、燕子、麻雀、海鷗等」,而不要籠統的一概用「小鳥」代替。
堅持這樣做,孩子的詞彙量會有極大提升!
使用完整句
錯誤示範:吃飯時,問孩子:「好吃嗎?」
正確示範:「媽媽今天做的番茄炒雞蛋好吃嗎?」
錯誤示範:「把那個東西給我。」(使用籠統詞彙)
正確示範:「寶貝,把桌子上的梳子遞給媽媽,好嗎?」
舉例 4:在公園裡,孩子指著湖面上的鴨子說:「嘎嘎嘎。」
錯誤示範:「對了,那是嘎嘎嘎。」(將錯就錯是不對的)
正確示範:「對了,小鴨子在湖面上遊泳,發出嘎嘎嘎的叫聲。」
4 認真傾聽和鼓勵(last but not least!)
上面三條說的都是操作方法,最後一條悠悠媽要強調一下態度!態度決定一切,所有好的技巧與方法都是建立在好的態度之上的。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對自己嘴巴發出的聲音和說出的每個字都充滿了期待。孩子會想我終於可以表達自己,終於可以和父母對話了!這時,如果父母能對孩子說出的話給予及時的回應和肯定,將極大地促進孩子繼續做出新的嘗試。
學說話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和鼓勵。所謂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不僅僅是父母多對孩子說話,孩子對你說話的時候,你也要專心認真地聽!孩子提的問題請儘量耐心地回答。重視孩子說的話,才能激發TA不斷地用語言表達自己。
總 結
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學習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薰陶中自然習得的。
看了上面幾個例子,相信聰明的寶爸寶媽們已經能總結出一些兒童語言學習的規律。
簡單的說,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孩子說話,教TA某個詞彙,你只需要儘可能多的為孩子描述TA眼前看到的世界,TA正在經歷的體驗,把TA當成一個什麼都聽得懂的人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像陽光一樣去沐浴TA,與TA交流對話,孩子的大腦就會自動吸收這些語言養分,將它們轉化為內在的一部分,最後開出燦爛的花朵!
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與百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