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新生代不遠萬裡尋根中國 學好漢語奔前程

2021-01-16 中國僑網

  華裔新生代, 學好漢語奔前程(僑界關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華裔回到中國,學習專業知識和中華文化。他們帶著目標與希望,收穫感動與前程。

  日前,筆者走進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京語言大學,和新生代華裔留學生代表們聊聊學漢語這件事。「90後」、「漢語很溜」,這是受訪的華裔留學生們給筆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不遠萬裡 尋根中國

  「我小時候特別愛看成龍的電影,比如《尖峰時刻》。後來,我們居住的城市裡來了兩個少林寺的僧人,我很激動,就去學習武術。」瑞典籍華裔楊睿達,是以一種特別男孩子的方式與中華文化結緣的。

  從北歐到北京,媽媽是楊睿達學習漢語的最大推動力。「媽媽覺得,作為華人,不會漢語、不了解中國真是太遺憾了,送我到中國學漢語是她的執念。」楊睿達至今感激母親的堅持,「畢竟我的身體裡繼承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不打不相識」,楊睿達與中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結束本科學習後,楊睿達申請了北京語言大學「審美文化研究」碩士,希望用一種更溫文爾雅的方式,繼續探究中國文化。

  從陌生到熟悉,學習漢語為華裔留學生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小時候隨父母到北京探親,我完全聽不懂中國親戚們的談話,語言障礙讓我顯得格格不入。」美籍華裔楊瑞思坦言,讀大學前,她並不喜歡學漢語,但誤打誤撞,竟然在2014年成功申請了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本科。儘管學習困難重重,但她咬牙堅持了下來。

  「自從學了中文,我明顯感受到了父母和親戚們欣喜的心情,他們更願意用中文和我聊天。」楊瑞思說,一向嚴肅寡言的父親說起中文來,神採飛揚,幽默感十足。這是她以前從未發現的父親的另一面,也成為她學好中文最大的動力和收穫。

  「我從小就很嚮往北京,踏上中國的土地,感覺就像回家了,有一種情感上的歸屬感與文化上的親近感。」25歲的印度尼西亞華裔黎玟君笑意盈盈。作為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雖已是「華四代」,但在她心裡,漢語不是一門普通的外語,「漢語是我的『根』,是我華裔身份的證明與象徵」。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馮惟鋼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華裔留學生的學習目的可分為四種:一是父母希望孩子學會漢語,不要忘本;二是學成後,回住在國當漢語老師;三是希望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商貿工作;四是完全出於個人愛好。

  學而不厭 教亦有方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採訪中,黎玟君唱起粵劇《帝女花》選段,一板一眼、柔情似水、婉轉動聽。喜歡讀《三國演義》、《三字經》、李白的詩和張愛玲的小說,喜歡聽鄧麗君、宋祖英和孫楠的歌……提起中國書籍和歌曲,她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黎玟君幼年在馬來西亞讀了5年的華文學校,擁有良好的漢語基礎,回到印尼後,學校不用漢語上課,但她又放不下漢語,乾脆自學起來。她說,可以偶爾到馬來西亞買一整箱的中文課外讀物,是她最開心的事兒。

  隨著中國的崛起,漢語風靡世界,黎玟君「更加看好學習漢語的前景,所以就一直堅持下來了」。

  從華僑大學到北京語言大學,在中國留學期間,黎玟君始終保持「學霸」作風,如饑似渴地學習漢語,追電視劇、看華語綜藝、讀中文小說、看中國電影、交中國朋友……「本科時有中國歷史課,課下我會看電視劇,了解中國的歷史人物或故事,然後上網查是不是真的。我室友說我活得很累,連看電視劇這麼輕鬆的事情都變成了學習,但我卻樂在其中」。

  勤奮好學讓黎玟君收穫了一大串榮譽:印尼亞洲國際友好學院「中國國情文化知識競賽」冠軍、廈門市首屆國際大學生漢語大賽冠軍、普通話等級測試二級甲等證書、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完美」華文教育一等獎學金、華僑大學「三好學生」稱號、首屆「漢教英雄會」季軍……

  「受家庭環境薰陶,華裔留學生漢語水平相對較高,學漢語有很大優勢,但不成系統,沒有語法和詞彙的專業知識,這就是所謂『習焉不察』。」馮惟鋼介紹說,對外漢語教學就是要把這些習焉不察的東西給華裔留學生講清楚,難度很大,需要因材施教,所以這不是「雕蟲小技」,而是「端的有虎」。

  學好漢語 大有可為

  「我哥哥今年畢業,已成功應聘京東集團,將從事對泰的業務。」泰籍華裔張文星面露喜色,對哥哥的求職結果很滿意。自爺爺早年從廣東潮州移民泰國,張家已在中南半島傳承了三代。

  14歲時,張文星開始學習漢語,通過漢語水平考試5級後,她成功申請到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漢語言經貿專業學習,成了哥哥的小學妹。

  「泰國對漢語越來越重視,很多電視臺都開辦了學漢語的節目」。張文星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泰之間的經貿往來將越來越頻繁。

  張文星從中看到了機會,「我要跟哥哥一樣從事中泰貿易工作,為兩國商貿交流作貢獻。」

  俄羅斯籍華裔諾敏,家住俄羅斯烏蘭烏德的貝加爾湖畔。她已經想好了,從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後,到中國內地找個小城,當一名俄語老師。

  學習漢語的新生代華裔無疑是幸運的。快速發展的中國,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去年開始,黎玟君成了央視的「常客」,從二套的《對話》,到一套的《開講啦》,再到四套的《文明之旅》,北京給了她展示的舞臺。這一切,都與她深厚的漢語積累密不可分。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個很有前景的專業,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我覺得線上漢語教學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黎玟君認為,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貿文化往來的不斷加深,東南亞各國民眾漢語學習的需求也不斷提升。關於未來,她主意已定。

相關焦點

  • 華裔新生代, 學好漢語奔前程(僑界關注)
    華裔新生代, 學好漢語奔前程(僑界關注) 2018年04月16日 14: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賈平凡 林光耀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華裔新生代, 學好漢語奔前程
    諾 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華裔回到中國,學習專業知識和中華文化。他們帶著目標與希望,收穫感動與前程。日前,筆者走進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京語言大學,和新生代華裔留學生代表們聊聊學漢語這件事。「90後」、「漢語很溜」,這是受訪的華裔留學生們給筆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不遠萬裡 尋根中國「我小時候特別愛看成龍的電影,比如《尖峰時刻》。後來,我們居住的城市裡來了兩個少林寺的僧人,我很激動,就去學習武術。」
  • 「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 155名華裔少年學說溫州話
    2019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溫州鹿城營開營已經兩個星期,155餘名華裔青少年在這個夏天「走歸眙眙」,踏上為期一個月的文化尋根之旅。昨天,溫州話課程開啟,這堂45分鐘的方言課,讓營員們收穫了50多個溫州話單詞。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國史、地方志和家譜,是構成整個中國社會歷史的三種資料類型,其中家譜更是起著其它兩種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是一個家族歷史傳承的重要方式。《蕭山程氏重修宗譜》卷首《宗規》有一句話說:「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獸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飛鳥是也,惟人則能知祖。」可見,尋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今人不修譜,後人不知古。」
  • 東北阿姨萬裡奔閩,南下尋親,尋母之路終獲圓滿!
    在昨天的節目中 我們報導了李阿姨萬裡奔閩尋親的故事 李阿姨今年60歲 半個月前踏上了南下尋親路 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李阿姨小姨的線索 李阿姨是否能最終圓夢呢
  • 華裔青少年大運河文化體驗活動閉營
    中國江蘇網訊 「2019海外華裔菁英青少年大運河文化體驗活動」閉營儀式3日在揚州中學舉行,揚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宗金林向11位優秀營員頒發證書。本次活動7月28日開營,共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匈牙利、愛爾蘭、西班牙5個國家的57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在揚州開啟為期8天的大運河文化尋根之旅。
  • 當華裔青少年遇見中華傳統文化
    ——海外華裔兒童家長 「這個姑娘是怎麼背下那麼多首詩的?」2017年夏,美國洛杉磯一棟小別墅內,李萌(化名)一邊看《中國詩詞大會》武亦姝的奪冠視頻,一邊感概。突然,她起身至書房,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唐詩三百首》,喃喃自語道:「得讓兒子們學詩歌了。」 李萌於2013年和家人移居美國,當時大兒子5歲,二兒子1歲。
  • 溫籍華裔小夥發明「桌腳架」桌子晃動不用墊紙
    人物名片 Francisco Jin (中文名:金芳熙)葡萄牙華裔,18歲,高三畢業,年初參加葡萄牙的青年創業大賽,獲得第二名。地不平,喝咖啡桌子老晃怎麼辦?墊紙?不,太不環保啦。他叫金芳熙,今年18歲,出生在葡萄牙,近日回到溫州參加尋根夏令營。他參加暑期夏令營,開啟尋根之旅金芳熙的媽媽是上海人,爸爸是溫州平陽人。在葡萄牙的家裡,他和父母說漢語,和姐姐交流則是「普通話、上海話、葡萄牙語、英語」混搭。如今,平陽的親戚大都搬到溫州市區了。
  •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臺灣農業人士到炎帝故裡尋根祭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臺灣農業人士到炎帝故裡尋根祭祖 2014年07月29日 11:05:44  來源:中國臺灣網
  • 香港鮮魚行學校師生到陝西進行文化尋根之旅
    原標題:香港鮮魚行學校師生到陝西進行文化尋根之旅   學生可以拿做好的功課從校長設立的食物銀行換食物回家,甚至可以拿好成績換電器補貼家用,這所學校叫香港鮮魚行學校。5月25日至29日,香港鮮魚行學校的24名師生到陝西進行文化尋根之旅,昨日到西安市育才中學和同學們交流。
  • 新加坡華裔整理家譜:童年的鄰居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2月26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陳述祖父生平事跡,新加坡華裔林碧鸞追根溯源整理家譜,過程中不但更認識祖輩,也發現童年時的鄰居,原來是五代同宗的親戚。林碧鸞的丈夫鍾強順也曾整理自家的族譜,受丈夫的影響,她也成為「尋根發燒友」,10多年前開始到中國廣東省揭陽縣的祖籍地探親。這些年來,她已整理出祖父在新加坡、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家族成員的關係。「但這些資料只有我一個人擁有,為讓親戚更了解彼此關係,我決定出書講述祖父林運賢下南洋到本地打拼的故事,同時進一步理清祖籍地的其他親戚關係。」
  • 34個領養中國兒童外國家庭北京開啟「尋根之旅」
    34個領養中國兒童外國家庭北京開啟「尋根之旅」 Chinese kids return to motherland with adoptive families
  • 大馬Astro國際華裔小姐出爐 林家冰奪雙冠(圖)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導,馬來西亞「astro國際華裔小姐競選2011」29日圓滿結束,擁有明星臉的林家冰不負眾望,憑著自信從容和淡定談吐,以大熱姿態豔壓群芳,奪下最上鏡小姐及冠軍寶座,成雙料冠軍。她將在明年代表大馬前往香港出戰全球國際華裔小姐競選。
  • 《遠大前程》裡的「黑白無常」是三胞胎?還出演了成龍的新電影
    陳思誠的新電視劇《遠大前程》播出數集,從最開始的浮誇演技,如今好像漸入佳境,不過被網友吐槽是民國版的韋小寶發家史,可惜了那麼多老戲骨的加盟,但願後面能給觀眾一些驚喜。而劇裡的「黑白無常」,其實是三胞胎中的兩個,他們是Luu Brothers,是華裔三胞胎兄弟劉智福,劉智滿,劉智堂,劇裡是劉智滿和劉智堂飾演的「黑白無常」。Luu Brothers從小在加拿大長大,會講一點廣東話,是中國和越南後裔[1]。高中時,外形出眾的三人在買拳擊器材回家的路上被星探發掘,從模特入行,開始拍攝廣告和MV。
  • 中國廬山一脈的黃金聖鬥士,童虎是開山祖師,紫龍兒子是新生代!
    在中國廬山五老峰一代,傳承著天秤座黃金聖鬥士一派。作為開山祖師的童虎,更是一個人在五老峰靜坐了幾百年。那麼,除了童虎老師以外,廬中國廬山一脈的黃金聖鬥士還有哪些呢?開山祖師—童虎童虎原本是上一代的天龍座青銅聖鬥士,後來因為優秀的表現,成為天秤座的黃金聖鬥士。
  • 走進「南太島國」薩摩亞,從不為生計發愁,混血華裔隨處可見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薩摩亞參考中國防疫方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薩摩亞首席防疫專家漢塞爾表示:「薩摩亞至今零確診,我們要感謝中國!」那麼,這個感謝中國的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薩摩亞群島分為獨立的西薩摩亞和美屬薩摩亞兩部分。19世紀中葉,西薩摩亞淪為德國殖民地,1962年西薩摩亞在太平洋島國中率先獨立。
  • 新加坡華裔整理家譜:童年時的鄰居是五代同宗的親戚
    (新加坡《聯合早報》/饒進禮 攝) 中國僑網2月26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陳述祖父生平事跡,新加坡華裔林碧鸞追根溯源整理家譜,過程中不但更認識祖輩,也發現童年時的鄰居,原來是五代同宗的親戚。新加坡長林公會會員林碧鸞,24日在長林公會會所發布自己出版的家族史《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亞公生平事跡》,50多名家族成員應邀共聚。
  • 牛奔小客2020戰績耀眼,2021再創不凡
    [摘要]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各大品牌都迎來年終盤點。風頭正盛的牛奔小客自然不甘落後,向行業亮出耀眼的成績單,籤約央視、明星代言、一級資質、豐縣展、南京展......品牌勢能得到迅速提升,實現量利雙收!
  • 旅法華人徒步阿爾卑斯山 培養新生代健康成長
    雖然這是一份由於疫情而遲到的獎勵,還是給獲獎的華裔新生代們帶來了驚喜。法國外籍兵團退伍華人協會會長徐大玉感謝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孔帆攝)當天,在巴黎北部華人商圈的「將軍府」大酒樓,法國外籍兵團退伍華人協會會長徐大玉和活動組織者準備了一場簡約的頒獎禮。疫情之下,大家做好了充分的防疫措施,並保持了安全的社交距離。
  • 奢侈品電商變天,萬裡目入局
    鄒明豔(化名)在萬裡目買的SK-II神仙水兩天後就到貨,她很興奮,立馬就在微信群給朋友們安利。因為是跨境電商,物流這麼快,她簡直不敢相信。諮詢萬裡目上的專屬客服後,她了解到,該平臺對於某些暢銷的美妝護膚品,採用保稅倉模式,所以,跨境電商7~10天的物流時間,就這樣變成兩天到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