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4日訊(羅鳳妮)《熊貓課程》作為傳播天府文化的創意載體,立足於宣揚和凸顯青羊特色,將「國際理解教育」和「傳創民族文化」有機融合。成都市東城根街小學以《熊貓課程》為著眼點,在傳播中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師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師生文化交際能力,彰顯學校的特色國際交流活動,打造青羊學子對外交流名片和青羊教育特色品牌。
以《熊貓課程》為抓手 傳承傳統藝術
多年來,東城根街小學以傳承傳統藝術文化為抓手,讓孩子了解經典的民風、民俗元素,喜歡並熱愛家鄉傳統文化。學校的表演或作品類節目大多以民風民俗、巴金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內容來選材,因此,東城根街小學的藝術教育碩果纍纍、成績斐然。學校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發揮著文化輸出的巨大作用,彰顯著東小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東城根街小學師生曾多次在國際、全國、省級、市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作品還遠赴英國、美國、捷克、日本、韓國、愛爾蘭、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參展參賽。
東城根街小學的師生在參與《熊貓課程》的研發及實施過程中,開啟了與熊貓「親陽」結緣的一段成長歲月。東城根街小學校長賴晗梅介紹,學校作為國際化窗口學校建設單位,在此基礎上積極組建教材課程工作小組,深入推進區域國際化窗口學校的建設和國際理解課程的研發工作。學校根據《國際理解課程——「熊貓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從以「地域文化」、「歷史文化」、「建築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文化」、「川劇文化」、「詩歌文化」等為特色的系列課程發展模式中,結合本校自身實際選擇「非遺文化」項目進行申報,明確了項目定位。
2017年,東城根街小學在各年段、各社團活動中,逐步推進《熊貓課程》的落地,並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學校;2017年4月,學校師生剪紙作品在成都市教育局組織的川劇文化進校園剪紙作品評選活動中均榮獲一等獎,併入選成都市中小學生師生川劇剪紙作品集《川韻剪味》;2017年5月,剪紙皮影社團與全校同學一起大玩皮影拼圖遊戲,讓全校同學感受到在生活中被廢棄的蛋託,經過創意和繪製,可以變成美麗的藝術作品;2017年12月,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東城根街小學清音表演唱社團的孩子們作為全市唯一被邀請參會的小學代表團,帶去了精彩的表演唱節目《今朝又走錦城西》。
2018年9月,東城街小學剪紙皮影社團在學校全面推進。同學們在老師的示範指導下學習皮影的操控、皮影頭與手的動作配合、翻面的技巧,同時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自製皮影道具並編排了《碰瓷兒》、《校園田徑賽》、《唱國歌》等有趣新穎的皮影短劇,賦予了傳統皮影嶄新的面貌和主題。
從有「根」的國際理解教育走向「尊你重我」
東城根街小學編撰的《熊貓課程--走進非遺藝術》以青羊文化坐標為原發點,將喜聞樂見的「四川元素」等傳統藝術文化和青羊地域文化有機整合。學校在開發和運用《熊貓課程》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家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調動家長支持、關注和參與;在確定校本教材開發的方向和目標時,充分考慮到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及學校文化建設,根據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讓編撰的校本教材實用、可行。同時,學校還確定了以卡通熊貓「親陽」為小導遊和學習夥伴的形式貫穿讀本,遵循故事引入,凸顯趣味性;圖片呈現,凸顯直觀性;活動體驗,凸顯參與性;任務拓展,凸顯開放性等課程設計原則,建立學生了解本地文化的豐富平臺,植根民族文化之根,培養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培養審美的情趣和能力,建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賴晗梅介紹,教材內容設計共涉及唱響蓉城、舞之樂之、藏系風採、手有餘香、以筆抒心五個篇章。在這五章裡,又以十五個小節建構內容,重點介紹了極具名族特色的十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四川車燈、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揚琴、四川盤子、多彩的唐卡、歡樂的鍋莊、神秘的藏戲面具、扎染、尼西黑陶、襯色剪紙、仿製皮影、書法的篆書與隸書為章節主題充實內容,講述成都地區省級或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讓青羊特色文化以課程為載體,在校園的國際理解教育中落地生根,在師生的國際交流活動中彰顯品牌特色。
賴晗梅介紹,東城根街小學將在《熊貓課程》的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上再做新的思考和實踐,落實東小「真課程」框架下的「校本拓展課程」和 「自選定製課程」,整合「三級課堂」,啟動《熊貓課程》課程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納入學校國際交流的長短課課程,從有「根」的國際理解教育走向「尊你重我」。學校相關社團也將繼續探索《熊貓課程》最合適的課程模式,同時在全校範圍內推廣實踐本校編撰的課程讀本,收集一線教師意見,及時總結典型案例,打造優秀課例,推選示範課予以匯報展示。
打造對外交流名片 共書青羊傳奇
2018年11月,東城跟街小學的6名師生代表,在青羊區「《熊貓課程》進香江」活動中為香港中小學生帶去了極具成都味道的非遺精品課程。除了做學校傳承與傳播文化的小使者外,東娃們還參加了很多文化交流和參觀訪問的活動,完成了《熊貓課程》在香港的延伸和拓展。
東城根街小學汪慧老師在香港大埔區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公立學校,為四年級的孩子們帶去了一堂出自學校教師團隊集體編創的青羊《熊貓課程》非遺分冊中的「舞之樂之」——《四川盤子》。汪慧將經典的非遺藝術「四川盤子」的表現形式和演奏技法帶給了香江師生。一開課,她就用「要得」、「巴適」、「好耍」這幾句地道的四川方言和當地孩子們拉近了距離。整節課在四位「東娃娃小助教」的協助下,運用「1234」教學法,開啟了體驗非遺文化和成都味道的精彩旅程。「1234」教學法即體驗1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盤子;學習2種四川盤子的演奏技巧「扣"、"顫";感受3句四川方言「巴適」、「要得」、「好耍";認識4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川劇變臉、皮影、清音和揚琴。孩子們對平常吃飯的「筷和碟」能演奏出美妙的樂音,還能跳起優美的舞蹈十分驚奇,一招一式學得惟妙惟肖。學會了表演技法,她把精心準備的纏有中國結的紅色竹筷和熊貓盤子也送給了孩子們。
2018年12月3日,香港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的40名同學和4名老師到東城根街小學進行「《熊貓課程》到香江」主題活動的回訪。香港師生與東城根街小學的同學們共同學習了東城根街小學美術老師牟紅帶來的《熊貓課程之剪紙皮影》課,以及體育老師魏濤帶來的傳統體育項目體驗課《空竹》。
「課程傳承經典文化,教材傳播成都味道。東城根街小學還將擴大實驗成果,結合學校國際理解教育特色社團課程,各科學科有機融合,在校內外、省市、全國,乃至更多國家和地區傳播《熊貓課程》。通過與國外友好學校的交流互訪,以及開展的國際研學活動,把《熊貓課程》通過文化交流和活動課程帶到更多的國家及地區,讓更多的人了解四川,認識青羊,彰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賴晗梅表示,《熊貓課程》的實踐活動,內化教師傳統文化修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提升,讓學生尊重並了解傳統藝術,培養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培養審美的情趣和能力,建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培養具有民族情懷的世界公民奠定基礎,學校初衷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