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動物,其憨態可掬的形象,呆萌可愛的動作一直是世界人民喜愛其的原因。但是熊貓又是一種極其稀有的動物,近代我國通過熊貓進行外交事務的事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
哈哈哈哈
早在19世紀末,西方傳教士就將大熊貓的標本帶回歐洲,自此後,將活體大熊貓帶回歐美成為了許多冒險者的夢想。但是因為當時的飼養和運輸水平不夠,直到1936年,第一隻活體大熊貓才被帶到美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到1941年,抗戰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就在這個緊要關頭,美國聯合救濟中國難民協會對中國施以援手,支援了大量的現金、食品、醫療器械和藥品等物資。這個協會對口中國的負責人正是宋氏三姐妹中的宋靄齡和宋美齡,兩人準備回贈美方一些禮物,表達一下中方的感激之情,但是在選擇禮物的時候,宋氏姐妹犯了愁,過於貴重,於情於理不合,過於普通,又不能表達我們的真情。
哈哈哈哈
正當兩人為禮物苦悶的時候,美國傳來一則消息。1936年運去美國的那隻活體大熊貓患病去世了,美國民眾非常悲痛,很多人還在報紙上發文悼念。宋氏姐妹靈機一動:何不順勢贈送一對大熊貓給美國呢?於是國民政府馬上動用民力,經過幾個月總算捕獲一雄一雌兩隻大熊貓,準備贈送美國。美國政府獲知該消息興奮異常,馬上派出專人負責整個行程安全,中美兩國的媒體也不遺餘力宣傳,成為當年的一件大事。
新中國成立後,中美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外交陷入冰凍期,直至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才重新破冰,在為尼克森舉行的臨行晚宴上,周公許諾尼克森夫婦,要再給美國一對熊貓。興奮的尼克森夫婦在宴席上就聯繫了華盛頓當地政府,通知馬上建造熊貓的新居。當年4月大熊貓「玲玲」和「興興」乘專機抵達華盛頓,8000多市民冒雨相迎;1972年也被稱為美國的「熊貓年」。
哈哈哈哈哈
英國早在1938年就通過偷獵擁有了三隻大熊貓,以中國朝代的名字命名為:唐、宋、明,其中明的年紀最小,也最為可愛,當時還是公主的伊莉莎白也是排隊參觀的一員。1944年三隻大熊貓都死去後,直到1958年,英國才用商業手段獲得了另一隻原本我國送給蘇聯的大熊貓「琦琦」。六十年代末期,有一段時間因為中國國內竹子開花時節產生了一些問題,訛傳為一些關於中國大熊貓沒有竹子吃的傳聞。這些傳聞經過當時來中國旅行的遊客逐漸傳回歐美,最後竟然掀起了驚人的支援浪潮,在這過程中,通過「琦琦」了解大熊貓的英國各界群眾慷慨解囊,包括女王伊莉莎白在內的捐助讓中國政府也略感吃驚。同時為中英關係的複合打開了大門。
據當時新聞報導,英國政府和民間組織不但將一筆不菲的資金打到香港的一個基金會安排購買竹子運往大陸,還自己採購了一批新鮮竹子運往中國。其實當時我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對策應對大熊貓的竹子問題,可是對於這些國際友人的好心幫助,我們又怎能拒之千裡,也就都打包收下了。
哈哈哈
中美外交破冰之後,中英關係也開始走上了正軌,·1974年9月14日,大熊貓「佳佳」和「晶晶」抵達英國倫敦動物園,此時「琦琦」正好去世兩年,新的熊貓,新的外交格局,中英關係走上了新的裡程。
中日間的歷史交集遠多於歐美,熊貓也是其中一個有趣的要素。早在公元685年,武則天就曾送給日本天皇兩隻活體熊貓和數十張熊貓皮。算是開啟了中日熊貓外交的先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國贈送了第一對大熊貓「康康」和「蘭蘭」給日本,當時日本颳起了一陣熊貓熱。對於收納這對熊貓的東京上野動物園,「康康」和「蘭蘭」的加入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性時刻。當天很多市民前往羽田機場一睹大熊貓的真容,當局在運送過程中也如臨大敵,東京警視廳出動了幾百名警力維持秩序,而上野動物園的入場人數也在1973年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的920萬人。
吃不夠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社會壓力很大,而觀看蠢萌的熊貓無疑成為眾多日本人釋放壓力的一條途徑。東京很多的心理診所往往會建議有心理壓力問題的病人去長時間觀看熊貓以求心理解脫。而有趣的是,很多病例都表示這一招很有用。一名叫伊藤的患者就總結說:即使看著熊貓趴在那裡睡覺,也會感受到快樂,覺得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糟糕。
我國的熊貓外交是一種表達我國友好的方式,我們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國家,也願意和全世界的國家做朋友。至今還有很多國家非常渴求熊貓落戶。荷蘭就為了求得一對熊貓,先後數次向我國遞交國書,前後超過8年時間,最後由荷蘭皇室的王子親自來迎接才接走了這對寶貝。所以,咱們的國寶真不是誰要都給的!
現在,我國在國外的大熊貓基本都是租借出去的,這些大熊貓及其生產的子女均屬於中國。因為這些熊貓小時候大都在四川大熊貓基地長大,有些只會聽四川話的指令,外國的飼養員還要學習一些四川話才能指揮這些寶貝們。所以,如果你在哪個國外動物園突然聽到一句川普,不要驚訝,熊貓寶寶就在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