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說話?不是性格原因,孩子:爸爸媽媽快來幫幫我

2021-01-10 菲姐育兒園

活潑的孩子是開心果,容易交到朋友不說,還能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就算遇到困難或被欺負,也能積極向家長老師求助,得到及時的幫助。

只是有的孩子,偏偏是不言不語的。拿嫂子家晨晨來說,三四歲了還喜歡獨自看繪本,玩玩具。問他要不要出去玩?就點頭或搖頭。問他想要什麼?就用手指一指,或者乾脆自己去拿。

有一次和幾個寶媽在小區玩,晨晨忽然大哭起來。嫂子跑過去問怎麼了,晨晨只是哭什麼也不說。別的小朋友紛紛說,是他自己摔倒了。後來回家仔細盤問,晨晨才說有個小朋友推了他。

就因為不愛說話,升一年級筆試成績挺好的晨晨,面試表現不佳錯失了心儀的小學。嫂子發愁地說,孩子不說話受多少委屈,失去多少的機會呀,可怎麼辦才好呢?

孩子不說話父母很苦惱

孩子性格活潑或內向,其實都很正常。比如初次見面,活潑的孩子說個不停,內向孩子禮貌地打招呼「阿姨好」,都是不錯的。

只是,孩子一言不發躲到身後,或者平時有事也不願意和你交流,父母可就要留心啦。

1、父母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動向

哪怕是親生子女,年齡閱歷不同也無法事事感同身受。生活經歷不同,也要交流才能更好地溝通。比如胳膊青了一塊,外向的孩子會說:媽媽我在幼兒園摔倒了,或者說小朋友推我了。

有的孩子就自己忍著,什麼也不說。父母不了解情況,自然沒辦法安慰或提供幫助。等孩子厭學不願去幼兒園,可能事情已經比較嚴重了。

2、不容易適應新環境

不愛說話的孩子慢熱,人際交往中相對被動。別人孩子已經鬧做一團,他可能還鼓不起勇氣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

缺朋友自然沒入融感,體會不到集體的樂趣。你看那些幼兒園適應慢的孩子,除了自理能力較弱的,大多是不愛說話交不到新朋友的。

3、影響學習成績

不愛說話還能影響學習,是真的嗎?我們知道,大腦有個重要區域叫海馬體,是與記憶聯繫最緊密的部分,在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

《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說,如果一個孩子承受過大壓力,他的海馬體就會受損。海馬體長期受損,導致的結果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

想想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外面得不到友誼與理解,家裡父母望子成龍又心急,孩子心理壓力多大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父母越嘮叨,孩子表現越差強人意。沉默的孩子發起脾氣來能量驚人,也和情緒壓力有關。

孩子不愛說話,父母怎麼辦?

還是那句話,孩子內向只要不影響日常交流,都是可以的。可身邊很多父母都反映,我的孩子就是不和我說話,問他什麼還不耐煩,怎麼辦?

還有家長說,孩子在家還行出門就慫,見生人不敢張嘴怎麼辦?這裡給爸爸媽媽們分享3個小妙招。

1、溫暖的低壓養育

撫育孩子,要給他一個溫暖穩定的家庭環境,讓他內心放鬆有安全感的。無論孩子眼下表現怎樣,父母都得關注他支持他,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了解他的困難,知道他在努力成長。

抱抱孩子給他鼓勵,比指責嘮叨更讓孩子放鬆。低壓力的環境更有利海馬體發展,讓孩子靈活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2、多用雙向溝通

很多父母喜歡盤問,講道理,而且不允許孩子還嘴。其實當你侃侃而談的時候,表達力本來就弱的孩子,就更不想說話了,這是從父母到孩子的單向溝通。

想讓孩子表達自己,就得試著使用雙向溝通,引導孩子說話。基本操作是:提問,傾聽,表達同情心,反映孩子的情感。

比如孩子神情沮喪,我們可以先抱抱孩子,問他為什麼不開心,耐心地聽孩子說,保證不插嘴。然後告訴孩子,你受委屈我很心疼,你一定很難過吧。這樣比問孩子「為什麼不打回去」,更能讓孩子敞開心扉。

3、共情式引導

到底怎麼回事?媽媽想幫助你呀,怎麼就不說話呢?說句「阿姨好」會割你舌頭嗎,怎麼不言語呢?

父母好像都挺善忘的,忘記了當初不會表達心意,也不明白別人心思的自己,因為朋友沒和自己說話而忐忑,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想和別人分享趣事又沒有勇氣。

孩子的苦惱,大人是否知道呢?要是父母,能感受孩子的心就好啦。

有個叫白希那的人挺有意思,化身成小男孩東東,每天獨自玩玻璃球。有一天,他買到一包神奇的糖球,拿一顆糖球放進嘴裡,竟然聽到沙發和他說話:你爸爸的屁好臭啊。

笑噴了,糖球讓這孩子,擁有了洞察他人的超能力嗎?接下來他又聽到了誰的心聲呢?

「我愛你,我想你,能和我一起玩嗎?」,是世界上最簡單,卻又難說出口的話啦,一個渴望理解又缺少勇氣的孩子,可能都期望擁有一顆魔法糖球吧,這樣就能聽到他人心聲,勇敢表達自己啦。

繪本作家白希那《糖球》裡的畫面,讓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明明想和小朋友們做遊戲,卻又沒勇氣說:「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嗎?」這麼簡單的話,說出來多難啊,多怕他們拒絕我啊。

那時候最怕媽媽說,又沒和阿姨打招呼,你就不能做個有禮貌的孩子嗎?誰不想被別人認可呢?只是真的缺少勇氣啊。

作為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上榜繪本,《糖球》站在孩子視角剖析幼兒心理,關懷孩子心理成長,不僅走進孩子內心引發強烈共鳴,更是受到了家長們的追捧,榮獲多界繪本大賞。

要是你的孩子也不愛說話,父母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糖球》是個不錯的選擇。繪本紙質厚實印刷精美,適合3~6歲寶寶閱讀,也適合親子共讀,讓父母走進孩子內心,給孩子勇氣見證寶貝成長。

而且現在父母必須和紅泥巴做活動,平常42元的繪本29.5就能到手啦。才20多塊錢,一套玩具都不止這個價,就能把高性價比繪本領回家,還是挺划算的。

總的來說,孩子內向些不怕,影響日常溝通父母就該注意啦。給孩子溫暖低壓的養育環境,多使用雙向溝通傾聽孩子心聲,用親子共讀拉近彼此的距離,都是有效的解決方式,愛孩子的你不妨試試吧。

相關焦點

  • 孩子一周不跟爸爸說話,媽媽問原因,孩子:爸爸說話不算數
    孩子一周不跟爸爸說話,媽媽問原因,孩子:爸爸說話不算數信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在家庭還是工作上,獲得別人的信任是不可少的。有的大人認為對小孩子說的話是不作數的,其實如果你這麼想就錯了,孩子雖然小,但是也不要對他們輕易的就許諾,如果你許了諾卻完成不了的話,就會慢慢的失去孩子對你的信任,時間長了以後,他可能會對你產生厭煩的感覺。明明的爸爸是一家國企的主任,平時工作就很忙,而且每個月都要出差很長時間,所以他在家呆的時間很短。雖然沒有時間陪明明,但明明跟爸爸還是很親的。
  • 為什麼有的孩子只「愛媽媽」,不「愛爸爸」?
    我們大人經常會問孩子一些傻問題:「爸爸和媽媽你最愛誰?」孩子會脫口而出地說:「我最愛媽媽。」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孩子為什麼會分彼此呢?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自有其原因。爸爸與孩子之間完全是身體上分離的兩個人,況且對孩子的餵奶、哄睡、洗澡等生活照顧也比媽媽做得少,嬰兒與爸爸的關係就比較疏遠,甚至把爸爸當成了陌生人。於是在0~2歲期間,在媽媽與爸爸之間,孩子選擇了媽媽,與媽媽之間形成了依戀關係。只有媽媽在,才感覺到安全,遇到了問題,第一個就是找媽媽。爸爸有時候會幫忙照顧孩子,如幫忙哄孩子睡覺,但孩子多會抗拒,原因是不習慣。
  • 爸爸的性格影響孩子,也決定著孩子的未來,這些性格爸爸有嗎
    但現在的家庭,夫妻都承擔起賺錢養家的責任,同樣男主外也不應該成為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理由。 同樣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講數量也要講質量,如果是這四種性格的爸爸,那還不如不教,孩子將來前途堪憂。
  • 《小鹿班比》每次情況都一樣的恩娜,爸爸為什麼不願跟孩子說話?
    《小鹿班比》每次情況都一樣的恩娜,爸爸為什麼不願跟孩子說話? 在孩子的眼中,對「危險」的理解是很模糊的。他們只是到這是一件讓人十分感到恐懼的事情,需要做的就是趕快逃跑。接下來進入正題,阿姨恩娜說的每次情況都一樣是什麼意思呢?爸爸為什麼不願意同小鹿們說話?
  • 孩子不愛說話,不代表孩子缺愛
    孩子不愛說話,不代表孩子缺愛,請家長不要多想,帶孩子去專業機構跟老師進行系統的心理幹預,不要急於去看心理醫生。下面我分享一個案例,有個2歲的孩子,在月子裡得了髖關節發育不良,別人叫他屁股大一點就好了,從醫院回來後,他變得很自卑,不願意跟人交流,當別人叫他名字的時候都是叫他的臉,還有個小女孩看到他也叫他屁股大,他居然哭了起來,有次和別人爭搶玩具,踢到了小女孩的手,居然連抱都不抱,一直說媽媽爸爸老師,對孩子來說,這是多麼的殘忍!
  • 孩子不愛說話,就是性格孤僻?這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孩子在6歲之前都不愛說話,甚至很少說話,大人詢問什麼,孩子們就只是單純地點頭。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這是性格原因,生性孤僻。但是家長們別太早下定論,孩子不愛說話,並不等於性格孤僻,有可能是孩子在獨立思考。
  • 想孩子聽話?就小聲說話
    哈哈,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很有趣啊快來看看為什麼 因為心理專家研究發現了,說話的音量,和我們對對方的相信成反比。說話的聲音越大,越是代表了一種不信任,而說話的音量越小,裡面的信任度越高。小派來翻譯成我們爸爸媽媽的語言:刻板印象的意思是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就已經對孩子下好了定義。這個定義往往是刻板的,錯的,和孩子不符合的,但一旦孩子感受到,你是這麼認為他的,他就以為自己真的是那個樣子了。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黏人?孩子的內心情感別太晚知道
    「現在都恐懼休班了,被家裡的「小魔王」快折磨瘋了。」琳琳家的孩子兩歲半了,兩歲之前都是自己帶,現在剛適應了上班的節奏。但是最近發現,只要一休班,孩子就像是個跟屁蟲,走到哪跟到哪,一刻都不能離開視線。吃飯也膩膩歪歪,讓媽媽喂,還愛哭,變得很嬌氣。這樣的現象,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為什麼孩子變得這麼黏人?這讓很多媽媽都很頭疼。
  • 一歲四個月孩子還只會叫爸爸媽媽?一個小方法,孩子早說話
    鄰居家寶寶潤潤,已經1歲4個月了,但是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其他話根本不說,有時候急了還會發脾氣,看著這小小的人兒,居然還摔東西,把潤潤媽媽氣壞了,但是孩子這麼小,也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的。平時自己又總上班,主要是外婆帶他,看起來,兒子也是很不願意聽她的。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我覺得,那本書應該可以解決青春期孩子大部分的問題了。但是,今天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叫作《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我拿這個標題問我身邊的中年人,我說:「這個問題你們存在嗎?」好多人都說有。他們說,「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不和我說話」。所以,他們強烈建議我再講講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叫作約翰·科爾曼。
  • 寶寶只會叫爸爸,媽媽急得要跳樓,專家:不是孩子笨是你太焦慮
    最近看到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杭州一位全職媽媽的寶寶現在16個月大,但是卻只會叫「爸爸」,媽媽心裡已經是非常著急,老公又埋怨她只是看手機不陪娃,夫妻兩人又因為這個大打出手,最後這位媽媽手持菜刀跨上窗戶,氣得要跳樓。 孩子不說話,爸爸媽媽心裡真的是非常著急。而我發現身邊這樣「語遲」的孩子也是越來越多。寶爸寶媽互相埋怨和指責,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 孩子上課老愛說話怎麼辦?四個方法,幫爸媽解決孩子上課說話難題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確實會影響上課聽講的專注程度,但其實孩子上課老愛說話,有多種表現,每種表現都有各自更具體的原因,遠遠不是專注不專注所能概括的,而且也未必全都和專注程度相關。不找到具體原因,恐怕很難做到讓孩子遵守課堂秩序,安安靜靜地聽講。下面咱們一一來看。
  • 為什麼有的孩子說話晚而且同時還口齒不清呢?
    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爸爸媽媽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孩子。有人說,孩子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其實孩子是他們一手帶大的。成長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和努力,而父母則是守護孩子健康成人的保護神。在他們的照料下,孩子不斷在成長的道路上學習到新的技能和知識。
  •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哪些?父母引導孩子多說話,有這3種方法!
    我們家隔壁有個孩子,和兒子差不多大,倆孩子經常在一起玩,我有時也會帶著孩子去他家做客。每次去他們家都會發現他家非常安靜,奶奶在安靜做飯和打掃衛生,媽媽在安靜玩手機,只有倆兒子會製造動靜出來,爸爸有時回來了也是拿著手機看。
  • 孩子不好好吃飯,爸爸媽媽不要急,這樣科學應對才正確
    在通過查閱書籍之後,我也了解了一些餵養孩子的好方法,試了一下,發現的確有效果,給各位爸爸媽媽做參考。於是爸爸媽媽這時候,往往會強行餵給孩子,由於孩子也無法表達,她往往只會以哭鬧的方式告訴別人,他現在並不想吃。所以往往我們就會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非常的緊張。但其實孩子如果現在並不想吃,爸爸媽媽再怎麼哄也是沒什麼太大用處的,如果長期逼迫孩子吃下他不想吃的東西,不但容易引起消化系統的問題,更有可能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
  • 為什麼你家孩子喜歡帶哭腔說話?如何科學有效地改掉?
    公園裡,一個小女孩哭鬧:「我不要吃堅果,我要吃糖!」雖然孩子的臉上沒有眼淚,但孩子帶著哭腔的聲音讓人莫名其妙煩躁。「奶奶!我不要吃堅果,我要吃糖!」小女孩繼續用哭腔鬧,還帶著跺腳、甩手的動作。「好!好!給你!給你!」孩子的奶奶有些生氣地一邊說,一邊把手裡的糖果甩到小女孩手上。小女孩接過糖果,立即眉開眼笑。為什麼你家孩子喜歡帶哭腔說話?
  • 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這樣說話」,孩子將來才會感激你
    如果不及時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就比如小朋友頂嘴這件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樂樂的媽媽發現這孩子變得越來越淘氣,而且頂嘴的毛病越來越嚴重。有一天,爸爸因為工作原因,臨出門之前突然告訴樂樂:「爸爸今天沒時間帶你去遊樂園玩了,你先跟媽媽去,爸爸下次帶你去別的地方玩。」
  • 孩子有事只會喊媽?爸爸也是家庭C位,教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
    因為某些原因,她如今帶著孩子獨自生活。 沒有人能夠幫她照顧自己的孩子,再加上為了償還一些家裡欠下的債務,她只能夠自己帶著孩子在送餐的路上風裡來,雨裡去。 這大半年來,她帶著孩子跑了600多單,收入不僅可以滿足自己和孩子的溫飽,還能夠有能力償還債務。
  • 寶寶2歲只會叫爸爸媽媽,發音不清楚,算不算說話晚?怎麼辦?
    自從 #精彩媽媽# 開設了「問專家」的欄目,後臺就收到了很多媽媽們的育兒疑問。在眾多疑問中,問的最多的是孩子說話晚的問題。尤其是孩子2歲之後,只會叫爸爸媽媽,發音不清楚,家長才開始著急。但是孩子說話晚既不能食補又不能醫補,只能幹著急。「哎呀,是不是這孩子智商有問題?」「細思極恐,不會是啞巴吧?」
  • 「媽媽,放學早點來接我!」你的行動,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他緊緊摟著媽媽,邊哭邊表揚:「你第一,你第一名接我嗚嗚嗚……」這場面太溫馨,太有愛,讓無數網友潸然淚下。但在微博下,我也看到了很多父母愧疚的留言。有人難過地說,孩子小學六年,她幾乎都是最後一個去接的,連校門口的保安都看不下去了。還有人說,偶爾第一個去接孩子,孩子興奮得手舞足蹈,拉著身邊所有人炫耀說:「那是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