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魚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技術總結

2020-12-04 可為漁業

羅漢魚,觀賞魚中的後起之秀和魚中的「高級混血兒」,其由美洲慈鯛科的數種魚雜交、改良、固化基因而來,體色豐富、顏色鮮豔,額頭上有明顯隆起似「羅漢」,因而得名羅漢魚。其中,風水羅漢的地位在中國的風水學中不可小覷。近年來,像錦鯉一樣,作為觀賞魚中的寵兒,羅漢也備受人們的追捧,頻頻在競賽中獲得頭籌。由於羅漢魚是雜交品種,羅漢魚的配種和繁殖技術一直是處於保密狀態,現在我們就我們探索的羅漢魚人工繁育和苗種培育技術進行總結,以期廣大觀賞魚愛好者和養殖者提供參考和借鑑。

1親本的選擇和繁育準備

1.1魚缸的選用

魚缸選擇上,要求能充分滿足羅漢各階段的生長需求,容水量在200L以上。本人選用120cm×50cm×60cm規格玻璃缸進行養殖,並將火山石放於缸底作為底沙,放置於較為安靜的地方。魚缸需要配備完善的增氧裝置,保證充足的氧氣,採用半開放式流水養殖,並使用加熱棒控制水溫的恆定,定期進行換水保證羅漢生長環境的整潔,從而促進其正常生長繁殖。

1.2親本的選購

雄性選擇要求:體型短而寬、頭大、顏色鮮豔、食慾旺盛、較活躍、與人親近;雌性選擇要求:體型稍大體色好、體表上墨斑連貫、顏色豔麗、與人親近。本試驗親本均來自於泰國進口的一月齡羅漢,長3cm左右。

1.3雌雄辨別

雌魚的生殖孔U型,較為粗圓,腹鰭較柔軟,背鰭上一般有明顯連成片的墨斑,體型較小,一般不起頭;雄魚的生殖孔V型,較為尖細,腹鰭較硬,背鰭上一般沒有墨斑,體型較大,起頭機率較雌魚大。羅漢魚的雄雌分辨是極為重要的,一旦「不合眼緣」,雌雄相鬥,一般雌魚遭殃。繁殖之前對羅漢魚親本進行雌雄鑑別並分開飼喂,雌雄相處融洽,則放在一起飼養等待繁殖。

2人工繁殖

羅漢魚具有自行選擇配偶的習性。雌魚性成熟較早,大約五個月左右即可,而雄魚一般需要七個月左右才可以達到性成熟。十個月大時,選擇體型大小相對合理、身體健壯的雌雄魚,採用隔缸熟悉法、交換領域法、飽食熟悉法進行配對,經過數次配對試驗,選擇相處融洽的雌雄羅漢魚以待繁殖。為避免雄羅漢對雌羅漢進行攻擊,試驗中使用小劑量的絨毛膜類似物進行催情,增加配對的成功率。配對成功後,將已配對的雌雄親魚轉入魚缸,並營造安靜環境,魚缸要求溶氧和光照充足,控制水溫在28℃左右,pH6.5-7.0。若雌魚一直不產卵,應每天換五分之一的新水,通過環境的改變來幫助刺激雌魚排卵;若順利產卵,後期孵化和苗種培育也要求每周換五分之一的新水,有助於促進羅漢魚的起頭。

2.1試驗中所用的配對方法

2.1.1隔缸熟悉法

將選好的親魚分組放入水族箱中並用玻璃板隔離飼養,水流互通,觀察雌雄魚的反應。等到雌魚生殖孔外露,便可拿開隔板,觀察雌雄魚的交流情況,觀察過程一般需要十五分鐘。如果雄魚高度興奮,在雌魚周圍快速遊動,雌魚也跟隨雄魚節奏在水族箱內嬉戲,無打鬥現象,表示配對成功。

2.1.2飽食熟悉法

將飽食的雌雄魚放入一個環境條件相對適宜的水族箱中,放入十尾餌料魚作為雌雄魚的共同攻擊對象用以培養雌雄魚的感情,進行自然配對,根據親魚的反應情況,若相處融洽,雌雄魚活動一致,也表示配對的成功。

2.1.3同期發情處理

通過肌肉注射適量的激素誘導,促使雌雄魚同處於發情期,然後將雌雄魚進行合缸,此方法可大大的提高親魚配對的成功率。雌雄魚在發情狀態下,身體泛紅,尤為豔麗。

2.2舔板

羅漢魚產的卵屬於粘性卵,需要藉助一定的附著物才能刺激其產卵。試驗中將一個大小適中,顏色略深,並經過消毒處理的瓷盤(便於收集卵粒)放入玻璃魚缸的適當位置(多次試驗證明羅漢魚更喜歡在魚缸中間位置上的瓷盤上產卵。繁育過程中,保證瓷盤光照充足,但不能將其放在出水口或入水口,以避免卵被衝走。若雌雄親魚相處融洽,二者將會一同用嘴巴清理瓷盤,此過程叫做舔板。

2.3產卵

舔板後,若雌雄親魚生殖器全部露出,則表示要開始產卵了。產卵過程中雌雄羅漢魚交替產卵:雌魚先排一部分卵,隨後雄魚緊隨其後對剛產的卵進行受精,然後雌魚又繼續產卵依次交替直至產卵結束。隨即將親魚撈出,以防親魚攻擊或是吃掉魚卵或魚苗。雌雄親魚撈出的同時,需要關閉循環水,以防卵粒或小魚苗被水吸走。

2.4孵化

產卵結束後,將帶有受精卵的瓷盤進行消毒,注意控制消毒藥物的濃度避免導致卵粒死亡白化。孵化時保持微水流狀態,控制溫度在30℃左右,孵化時間一般為44到48個小時。剛孵化出來的魚苗不能正常的遊動也不能主動攝食,只能依靠卵黃囊生活,直至3-4天後卵黃囊完全被吸收,水花的消化器官才基本發育能夠主動攝食。

3魚苗培育

將魚苗放在31℃水溫下,保持安靜的環境,檢查水妖精增氧過濾裝置,每天分四次用豐年蟲對其進行投喂,每次投餵量一定要充足,保證羅漢魚育苗的正常生長。連續投餵15天後,改投餵事先培養的搖蚊幼蟲10天。待羅漢苗規格普遍到達3cm並有少量出現明顯頭座時,這時培養池中的搖蚊幼蟲消耗殆盡,則使用另一種可大量供應活餌料麵包蟲進行飼喂。試驗中,用塑料桶取半桶水,隨機撈出10條羅漢苗,進行試水。24小時後,試水苗依舊活躍,將208尾3cm左右的羅漢魚苗撈出,把出現明顯頭座的5條魚留在缸中,以麵包蟲和蝦幹並搭配50個蛋白的適口性飼料飼養,其餘203尾過水適應後全部放入孑孓(蚊子幼蟲)豐富的培養池中,每天投餵四次飼料,同時保持魚苗良好的生長環境。經過15天後,池中羅漢苗規格多數達到6cm,這時拉網清池捕魚,總的撈出196尾:6cm長的羅漢魚中明顯起頭有68尾,小頭座有80尾,平頭有25尾;4cm的弱小苗有15尾。對比缸中最初選出飼養的5尾羅漢,在個體上、頭型上均處於劣勢。此時,將羅漢魚分開單獨飼養,避免發生打鬥導致死亡。到2016年11月為止,共產出魚苗九批。

4總結

本試驗過程中共繁殖出九批羅漢魚苗,基本掌握了羅漢魚的繁殖技術,最小出苗率10%,最大出苗率達90%,繁殖技術已趨於成熟。通過這九批魚苗的繁育,我們總結出羅漢魚繁殖季節最小產卵周期為8天,最早性成熟年齡為5個月零3天。

試驗過程中,發現長期投餵天然餌料(蚊子幼蟲)的羅漢魚的起頭率明顯高於投餵飼料的羅漢魚,我們推測天然餌料可能對羅漢魚起頭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此外,我們發現,通過激素誘導後配對成功的雌雄魚,分開後,再合缸,反應激烈,直接對咬,激素誘導羅漢魚繁殖仍存在明顯不足,有待改進。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苗種培育期間,所投餵的生物活性餌料一定要經過消毒處理,以防魚病如水黴的發生。

作者:彭其林,劉曉慶,李茂,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水產系

相關焦點

  • 安徽省阜陽市召開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安徽省阜陽市召開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座談會2020-01-16 16: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阜陽市水產管理局        瀏覽量: 5323 次 我要評論 2020年1月15日,安徽省阜陽市召開了「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座談會。
  • 菲律賓蛤仔苗種培育和高效養殖技術通過鑑定(圖)
    《菲律賓蛤仔健康苗種培育與高效養殖技術》課題,在遼寧省莊河市成功地通過了由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和遼寧省科技廳組織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為組長、國家863資源環境與技術領域「海洋生物技術「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張元興教授為副組長的專家鑑定委員會的鑑定。
  • 黃海水產研究所「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威海裕隆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 百萬珍珠龍膽苗種「遊入」天津 明波水產人工繁育和高效養殖見證...
    百萬珍珠龍膽苗種「遊入」天津 明波水產人工繁育和高效養殖見證「南魚北育」重大突破2014-06-20 22:1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當代水產》        瀏覽量: 3004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6月10日,兩輛滿載珍珠龍膽苗種的活魚運輸車從萊州運往天津,標誌著明波水產2014年珍珠龍膽
  • 歷經三年攻克人工繁育技術,淡水養殖又將增添一名特優新品種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近年來與美國田納西野生動物資源局、江陰申港三鮮養殖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美國淡水大黃魚引種繁育研究,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的帶領下,項目組在人工催產方式、苗種孵化及苗種開口餌料等方面破解多項技術難關,僅用三年時間攻克了美墨科研人員十餘年尚未成功的淡水大黃魚繁育技術,重點解決了人工催產、開口餌料、飼料馴養等系列關鍵技術,在相關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技術水平,為我國淡水大黃魚進一步實現苗種規模化繁育和養殖產業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平原河流水馬口魚養殖和繁育技術
    為了恢復資源,漁業部門開展了馬口魚養殖和繁育。但目前,馬口魚繁育和養殖用水基本採用水質較好的地下水或者溪流水,而在以河流水為水源的廣大養殖區域,馬口魚的人工繁育及土池養殖技術的探索性研究尚未見報導。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探索突破馬口魚繁育和養殖的局限性,2018-2019年我市在餘姚市伯增水產養殖場開展了以平原河流水為繁育和養殖用水的馬口魚苗種繁育試驗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功,繁育出平均全長 1.5 釐米魚苗近30萬尾,為馬口魚的規模化繁育打下了基礎,現根據餘姚市伯增水產養殖場繁育實際將馬口魚苗種繁育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 金目鱸苗種原塘分級馴化培育技術
    金目鱸苗種原塘分級馴化培育技術2013-11-26 15: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社        瀏覽量: 2229 次 我要評論 金目鱸油魚過篩  廣東省珠海市水產養殖(淡水)科學技術推廣站&nbsp駱明飛/文  近年來廣東沿海地區越來越多養殖戶開展金目鱸(學名:尖吻鱸)的池塘養殖,但由於魚苗成活率不穩定,通常低於20%,另外,種苗生產者或銷售商通常為迴避這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關鍵環節而直接把未經馴化培育的苗種賣給養殖戶
  • 阜陽今年將人工繁育20多萬隻蜆子
    阜陽今年將人工繁育20多萬隻蜆子 2020-04-01 16:08:27   來源:潁州晚報
  • 青島黃海水產研究所實現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 將來有更多八帶吃了
    半島記者 韓小偉近年來,已有多家單位開展了短蛸人工繁育技術研究,但苗種規模化生產的技術難題一直未得到解決。8月6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威海裕隆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 浙江省淡水所突破馬口魚種苗規模化繁殖及苗種培育關鍵技術
    浙江省淡水所突破馬口魚種苗規模化繁殖及苗種培育關鍵技術2017-06-06 14: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浙江漁業信息網        瀏覽量: 6279 次 我要評論
  • 我省法螺人工繁育取得階段性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訊 (記者侯小健)野生貝類———法螺人工育苗有望變成現實。由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承擔、南海水產研究所熱帶水產研發中心、三亞紈美海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三亞海鈺珍珠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的法螺人工繁育研究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前些年親螺成功馴化並產卵的基礎上,今年親螺已產卵囊2213個,並由原來的每年產卵一次(冬季)增至目前的每年產卵兩次(冬季和夏季)。目前,卵囊陸續孵化幼蟲,且幼蟲生長發育良好。
  • 稚魚的大量培育方法,苗種生產的對象魚
    在魚類養殖業方面,苗種的供給除了鱔類、鯉及鯽等有限的種類外,大部分是依靠天然採集來補充的。例如香魚苗種的需要量超過了供應量,苗種人工生產就自然而然地顯得重要了。但是,如果把積極地管理對象魚類的生活和繁殖作為進行養殖生產的原則,掌握任何時候都能夠人為地、充分地確保必要量的技術乃是必然的。
  • 廈門成小丑魚規模化人工養殖和苗種生產基地
    3年前,由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資助,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劉敏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與廈門市海 洋與漁業研究所和廈門壹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手,開展了「海水觀賞魚蝦類繁育技術模式的構建和規模化生產」項目。目前,該項目即將進行結題驗收,廈門也因 此成為繼廣州、三亞之後,國內第三個小丑魚規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種生產基地,並培育出新品系小丑魚。
  • 羅漢魚花羅漢的繁育全過程,看過不後悔
    羅漢魚花羅漢的繁育全過程,看過不後悔出處:可為漁業 作者:彭其林 水產養殖網 2017-04-21 09:59:00 1996年馬來西亞的水族業者經過不斷的雜交選育,培育出一種全新的魚種——「羅漢」,並引發一股養殖羅漢魚的熱潮。
  • 攻關9年,寧波科研團隊攻克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養殖難題!
    (蔣霞敏團隊培育出的虎斑烏賊) 早在2011年,「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就已經成為市科技局的擇優委託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 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蔣霞敏教授說,把虎斑烏賊從廣東用汽車運到寧波,得五六十個小時,雖然運輸途採用尼龍袋充氧打包,並控制好溫度與苗種密度,但還是難免會讓虎斑烏賊因晃動而不安。虎斑烏賊一受驚嚇就噴墨汁,這要放在海洋裡還好,因為烏賊用墨汁迷惑敵人後通常會逃跑。
  • 攻克人工繁育養殖難題!虎斑烏賊有望7月「遊」上寧波人的餐桌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鮮活海鮮的,但5月22日,記者從寧波市科技局了解到,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新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今年7月端上市民的餐桌。蔣霞敏團隊培育出的虎斑烏賊早在2011年,「虎斑烏賊的人工育苗與試養技術研究」就已經成為市科技局的擇優委託項目。該項目由寧波大學承擔,在蔣霞敏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摸清了虎斑烏賊的繁殖規律。人工繁育虎斑烏賊並不容易。首先要考慮運輸中的死亡率。
  • 淡水水產所科技成果展:紅螯螯蝦規模化繁育及配套養殖技術
    淡水水產所科技成果展:紅螯螯蝦規模化繁育及配套養殖技術2020-12-31 10: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090 次 我要評論
  • 安徽當塗縣克氏原螯蝦簡易大棚與稻田苗種繁育技術對比試驗
    安徽當塗縣克氏原螯蝦簡易大棚與稻田苗種繁育技術對比試驗石小平等克氏原螯蝦( Procambarus clarkii ),又名小龍蝦。由於稻田養殖小龍蝦投資省、見效快,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深受廣大農民青睞。
  •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
    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突破,雜交新貴杉虎斑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石斑魚屬於鱸形目、鱸亞目、科、石斑魚亞科,肉白而鮮嫩,營養豐富,價格昂貴,屬名貴高檔食用魚類,是我國南方魚類養殖最具發展前景的經濟品種。近幾年,隨著石斑魚養殖及繁育技術的逐步突破,更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雜交新品種的推出使得石斑魚養殖業得到飛速發展;而杉虎斑(棕點石斑魚♀×杉斑石斑魚♂)作為近幾年海南石斑魚養殖業的雜交新貴受到越來越多養殖者的喜愛,本文就池塘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
  • 青島造出白刺參 人工繁育國內外屬首次(圖)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和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實施的白刺參苗種人工繁育項目近日獲得突破性進展 ,經人工刺激繁殖,40頭刺參順利產下了1.5萬頭純白色的「參寶寶」。據查證,白色刺參苗種人工繁育在國內外尚屬首次。  由於白色刺參在自然界極為罕見,相關研究和應用在國內外也屬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