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今年將人工繁育20多萬隻蜆子

2021-01-14 安青網
阜陽今年將人工繁育20多萬隻蜆子

2020-04-01 16:08:27   來源:潁州晚報    

【摘要】

 橄欖蟶蚌是我國特有物種,廣泛分布在我市淮河水域,經濟價值高,被稱為「淮河鮑魚」;生態價值高,碳匯功能顯著,淨水能力突出。

昨日,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開發利用工作推進會舉行。記者獲悉,阜陽市已突破橄欖蟶蚌(蜆子)人工繁育關鍵技術,正在建設規模化繁育設施,今年將繁育蜆子種苗20多萬隻。

橄欖蟶蚌是我國特有物種,廣泛分布在我市淮河水域,經濟價值高,被稱為「淮河鮑魚」;生態價值高,碳匯功能顯著,淨水能力突出。近年來,該物種頻危程度加劇,保護開發利用迫在眉睫。在《安徽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規劃》(2011-2020)中被列為重點保護淡水貝類物種,2017年10月經農業農村部審定批准成立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蜆子)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目前全國唯一獲批的國家級橄欖蟶蚌水產種質保護區。

橄欖蟶蚌物種的保護開發利用離不開科技的支撐。2019年,市水產管理局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開展合作,以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為支撐,開展科學技術研究。

橄欖蟶蚌的人工繁育存在眾多難題,最主要的就是寄主問題。目前,專家團隊已經掌握了稚蚌培育關鍵技術,自主設計了橄欖蟶蚌商品蚌專業養殖設施,養殖回捕率提高至70%以上,為人工養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橄欖蟶蚌的繁殖季節為每年的2月至6月,繁殖高峰為3月底至5月。今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專家團隊將抓住繁殖季節,人工繁育橄欖蟶蚌種苗20多萬隻,投入到阜南縣京淮特種水產有限公司進行人工養殖。經一年左右的養殖,長度可達10公分以上。

目前,我市正在進行橄欖蟶蚌苗種人工繁育現代化車間建設,主要由親蚌培育室、體外培養室及稚蚌培育室組成,其中體外培養室為獨立車間,稚蚌培育室與親蚌培育室合併建設,並將在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 汪樂意 通訊員 霍禮輝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安徽阜陽市積極推進橄欖蟶蚌人工繁育
    安徽阜陽市積極推進橄欖蟶蚌人工繁育2018-10-20 20:0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阜陽日報        瀏覽量: 3850 次 我要評論   記者從10月19日舉行的市農委、阜南縣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上獲悉,三方將密切合作,共同推進淮河阜陽段橄欖蟶蚌(蜆子)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橄欖蟶蚌人工繁育
  • 廣西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
    【原標題】廣西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  1月8日,記者從自治區林業局獲悉,廣西已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全區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6.5億元,兌付率100%。
  • 廣西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 兌付超16億元
    中新網南寧1月12日電 (張雷 韋曉)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12日介紹,廣西已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工作,全區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6.5億元,兌付率100%。廣西是全國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食用產業發展的重點省區,繁育種類達30種,存欄量4000多萬條(只),其中蛇類1700多萬條、竹鼠320多萬隻,分別約佔全國總量的70%、60%。
  • 中國人工繁育成活首隻雪豹滿周歲
    ­  中新社西寧6月10日電 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10日對外表示,位於該園的中國唯一雪豹人工繁育基地育活的首隻雪豹,並達到一歲齡,園方當日同步啟動徵名活動。­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之稱,1996年《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已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目前中國是全球雪豹最大分布國,涵蓋其60%的棲息地。
  • 安徽省阜陽市召開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安徽省阜陽市召開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座談會2020-01-16 16:1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阜陽市水產管理局        瀏覽量: 5323 次 我要評論 2020年1月15日,安徽省阜陽市召開了「橄欖蟶蚌苗種繁育與人工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座談會。
  • 青海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介紹,今年1月23日,一對高山兀鷲夫婦在百鳥苑假山附近築巢,1月30日雌鳥產蛋,兩隻高山兀鷲開始輪流孵化。經過54天的孵化,雛鳥於3月22日破殼。5月13日破殼而出的「四毛球」,是西寧野生動物園一對有名氣的、人工繁育的高山禿鷲夫婦繁育的。自3月13日起,夫婦倆在百鳥苑一側半山坡,利用雜草、樹枝、羽毛鋪設小窩。
  • 我省再次人工繁育兩隻高山兀鷲
    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介紹,今年1月23日,一對高山兀鷲夫婦在百鳥苑假山附近築巢,1月30日雌鳥產蛋,兩隻高山兀鷲開始輪流孵化。經過54天的孵化,雛鳥於3月22日破殼。
  • 廣西公開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標準:竹鼠每隻180果子狸1000
    廣西公開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標準:竹鼠每隻180果子狸1000 2020-06-20 2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它們三隻百天啦!人工繁育助秦嶺熊貓家族實現「四世同堂」
    今年8月17日,大熊貓永永順利產下一隻雌性幼崽,自此開啟了2020年秦嶺大熊貓人工繁育的序幕。緊接著相隔五天,8月22日,大熊貓秦秦順利產下一對雌性幼崽。目前,三隻大熊貓幼崽身體健康,它們的媽媽都是初為人母的年輕大熊貓。
  • 40隻人工繁育河麂在鄱湖放歸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瑞穎、實習生唐琪攝影報導:8月5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日,40隻人工繁育的河麂在鄱陽湖朱袍山放歸自然。據了解,這是江西省首次由保護管理單位、國際合作機構、科研單位共同參與的一次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放歸活動
  • 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8月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將15隻人工繁育的中國巨竹節蟲放歸回其原產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館館長趙力介紹,放歸行動的目的是促進該珍稀物種的基因交流,恢復野外種群。▲考察隊員在放歸中國巨竹節蟲幼體放歸:在成都人工繁育的15隻中國巨竹節蟲「回家」中國巨竹節蟲(拉丁學名Phryganistria chinensis Zhao )是2014年由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新物種,最大個體全長達到了64釐米,是已經被人類命名的80多萬種昆蟲中最長的種類,曾在2017年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證書。
  • 從0到16,綠尾虹雉的人工繁育之路
    今年以來,四川寶興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工飼養的綠尾虹雉共產卵10餘枚,其中5枚成功孵化,幼雛均發育良好。至此,保護區綠尾虹雉人工飼養種群擴大到16隻。這標誌著我國綠尾虹雉人工繁育又向前邁出了一步。        綠尾虹雉,我國特有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外現存數量不足3000隻,珍稀程度堪比大熊貓。
  • 永豐縣三個百分百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
    2020年,永豐縣全力抓好封存隔離、政策制定、補償處理、轉產轉型等重點工作,綜合處置率100%、兌付率100%、滿意率100%,三個百分百全面完成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補償處置。永豐縣加快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妥善處置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轉產轉型問題。2020年7月15日,累計完成蛇類綜合處置22088.7斤,處置除蛇類以外的野生動物12995隻(頭),綜合處置率100%。全縣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補償處置資金兌付總額1385多萬元,兌付率100%。
  • 世界最大丹頂鶴人工繁育飼養中心累計繁育丹頂鶴超過800隻
    【解說】記者日前採訪時了解到,世界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飼養中心——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多年來通過人工繁育飼養丹頂鶴、就地野化,不斷增加瀕危物種丹頂鶴的種群數量
  • 常州人工繁育成活小熊貓亮相
    11月29日,淹城野生動物世界2020年自主繁育的12隻紅熊貓正式和遊客見面。這些紅熊貓均為今年6、7月出生,其中11隻為紅熊貓母親自主帶崽,另1隻為人工育幼成長。經過近半年的細心照料,12隻紅熊貓終於脫離危險期,能夠獨立進食,經過分群、合籠,於11月29日正式對外展出,從此開啟「打工貓」的生活。  據了解,此次繁育的12隻紅熊貓均為淹城野生動物世界2018年引進的紅熊貓繁育而成,可以算是動物園的「紅二代」和「紅三代」。由於12隻小紅熊貓體型差異較大,保育員將它們分別安置在兩間場館。
  • 寧波人工養殖虎斑烏賊端上餐桌 11隻賣了2200元
    寧波象山塗茨鎮的來發水產育苗場的池子裡,30多萬隻烏賊有的靜靜地伏在水底,有的爭先恐後地搶食……負責人黎盛仔細挑選了11隻大烏賊,從池子撈出,小心翼翼地放入已經準備好的箱子,接入氧氣包。  「這批虎斑烏賊要運到象山縣城的一家飯店,這是人工養殖的虎斑烏賊第一次進入飯店餐桌,在國內也是首次。」黎盛說。  首批11隻烏賊賣了2200元  今年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首次實現讓虎斑烏賊親體在寧波越冬、產卵並培育出30餘萬隻長度在3釐米左右的小烏賊。受精卵的孵化率也從原來的6%升高到了85%。
  • 德清新聞網丨 野外放飛朱䴉成功孵化出三隻幼鳥 今年朱䴉繁育趨勢喜人
    近日,縣珍稀野生動物繁育研究中心傳來好消息,野外朱䴉成功孵化出三隻小朱䴉,它們的父母正是2014年野外放飛朱䴉的子代,這也意味著朱䴉野化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功。朱䴉孵化數量今年創歷史新高昨天,記者來到研究中心,通過鳥巢前安裝的鏡頭監控看到三隻小朱䴉像小絨球一樣偎依在成年朱䴉身旁。雛鳥抬著頭用長長的喙點了點,成鳥就立即張開嘴巴,讓雛鳥把喙伸進自己食道夾袋裡吃食。
  • 野化人工繁育海龜困難重重
    於是,保護區開始科技突圍,開始著手海龜的人工繁殖研究,隨著保護區逐漸升級和改造了海龜繁育基地老設施,更接近真實的模擬自然條件下母龜產卵環境,人工孵化率不斷提高。2017年7月24日晚,91隻全人工繁殖海龜在保護區繁育中心成功出殼,孵化率達91.9%,這是保護區人工繁殖海龜單窩孵化率的最高紀錄,標誌著我國成功攻克了海龜人工繁育技術難關,也引起了國際科研界的高度關注。
  • 谷城集中放歸29隻人工繁育河麂
    7月27日,穀城縣在南河自然保護區集中放歸29隻人工繁育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河麂自此,全縣人工繁育禁食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全部完成。副縣長鄒勇參加放歸活動。目前,全縣存欄人工繁育河麂共有32隻,其中3隻調配給南河自然保護區製作科普標本。本次放歸,綜合考慮南河自然保護區食物充足、野外種群數量不多、生態環境良好、有適宜的棲息地環境和密度,適宜河麂放歸需求。為此,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南河自然保護區選擇了在南河鎮、趙灣鄉兩個放歸點把河麂放歸自然。
  • 全南縣切實完成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處置工作
    今年以來,全南縣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和《江西省在養禁食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意見》等文件精神,及時出臺了《全南縣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處置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動員全縣上下全力以赴,紮實做好全縣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養殖戶及所繁育野生動物的摸底調查工作及處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