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眼下已儼然成為一種時尚。
一杯水、一枚蛋、一根炭……在寧都,微公益繼續發力,以更新穎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實現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態化。
看起來不養眼,聽起來不感人,他們外表平常、職業普通、生活平凡,舉手之勞雖渺小平凡,卻如草偃風從,喚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向善、行善、揚善的道德熱情,形成了全縣善心湧動、善行如潮的生動局面。這座城市,因為這群普通人而溫暖。
寧都微公益:一群普通人溫暖一座城
□廖海峰 廖鴻鵬 溫莉莉
一杯熱水傳遞溫馨
1月的一個冬日,小雨飄灑,寒風蕭瑟。寧都縣城寶塔路19號,「路人免費飲水」的紅色標牌讓人倍感親切,正如其顏色一樣驅趕著身體的寒意。
標牌指引處,一臺飲水機靜立於此,幾個玻璃杯和一疊一次性紙杯放置於下面的柜子內,不時有路人到飲水機上接取熱水。
「撐把大太陽傘來,下雨了。」飲水機的安放者盧小雲一邊為一接水路人撐傘,一邊朝身後的自家廣告店內呼喊。
說起設立免費飲水機的緣由,盧小雲感到苦澀。2012年8月的一次外出,因過於匆忙,盧小雲忘記帶錢包上街,口乾舌燥也只能忍著。回寧都後,盧小雲決定在自己店門前擺放一臺飲水機,24小時為路人提供免費純淨水。
一杯熱水,平淡無味,但裝卸工黃章森卻品出了濃濃愛意:他進城務工,人生地不熟,渴了討口水喝不方便。現在有了這個免費飲水機,可方便了,已經成了他最愛的去處。
「坐下來,歇一歇。」看到呼啦啦來了一伙人,隔壁鄰居廖阿姨端著木凳迎了上來。她說,周邊有很多物流公司和商鋪,每天裝卸貨物的工人很多,盧小雲忙不過來,她就上前幫忙。
人流量多,開銷大嗎?「天熱八九桶水,天寒五六桶水,支出不多。」看著路人方便,盧小雲內心無比歡喜。
一根木炭燃燒愛心
「下雨降溫,不知上次送去的木炭還有沒有了?」黃陂鎮老人們的取暖,始終牽掛著熊桂英的心。一大早,熊桂英吃了碗稀飯,就招呼女兒搬著兩簍木炭出門了。
「熊大姐,你咋又來了?」「可不,想你們了!」窗外寒意濃,暖意駐心田。黃陂鎮敬老院屋內,炭火燒得正旺,老人們和熊桂英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開心地聊著,歡快的笑聲壓過了外面「沙沙」的雨聲。
「凍瘡都不長了,這個冬天過得溫暖。」正在烤火的胡心甫老大爺展示著雙手,笑容蕩漾在臉上。
紅色的炭火映紅了房間,也映紅了賴二秀的臉龐。她高興地說,很感謝這些木炭,有了它,冬天沒那麼難熬了。
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婦,守著兩畝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前我家裡窮,村裡人給些衣服和糧食。」他人的援助,讓熊桂英渡過了難關,善良的種子,在她心裡悄然紮下了根。
1998年冬,熊桂英得知黃陂鎮敬老院沒錢購買木炭,老人過冬冷,生活並不算富裕的她很是著急,立即拿出700元錢買了500公斤木炭送去。此後,每年冬天,她都為敬老院買木炭給老人取暖。
「熊大姐把敬老院老人當家人,總要來看看;老人們也把她當親人,有話總愛找她嘮兩句。」該敬老院院長胡長根很是感動。
一枚雞蛋品嘗真情
愛心無大小,一枚雞蛋也可以暖人心。
在寧都波濤生態農莊,成群的黃雞正在山林裡歡快覓食。農莊主塗波濤正貓著腰揀雞蛋,只為確保送出去的每一枚雞蛋都是最新鮮的。
致富不忘回報社會。塗波濤從事黃雞養殖18年來,一直情系慈善,儘自己所能助人,堅持免費贈送「愛心」土雞蛋。
近日,帶著精心挑選的土雞蛋,塗波濤親自送到寧都特殊教育學校。見到塗波濤,孩子們圍了上來,他們用熟練的手語和塗波濤交流著,站在旁邊的校長忙著翻譯。在這些孩子們燦爛的臉上,透著他們對生活的滿足、自信和憧憬。校長羅秘華代表聾啞兒童們說出心聲:「孩子們吃上了土雞蛋,別提多高興了。」
隨後,塗波濤又來到縣醫院婦產科,為剛做媽媽的產婦送上土雞蛋。兩人素不相識,聽說來意,年輕媽媽小張驚訝過後是驚喜:聽說坐月子吃土雞蛋很好,正愁上哪買呢。
賴村敬老院老人宋根長呵著熱氣,吃著香噴噴的土雞蛋,感到特別溫暖和舒坦。看到塗波濤,宋根長慢慢站了起來,豎起大拇指,連聲說謝謝。
面對眾人的讚美,塗波濤一笑而過:「一枚土雞蛋值不了幾個錢。我只是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回報生我養我的家鄉。」
採訪手記:
古人云:積善成德。微公益,強調「草根」的力量,倡導以舉手之勞、輕鬆的甚至是寓慈善於樂的方式進行,人人可參與,人人能參與,善小積多就會成為立天下的大善,點點滴滴的舉手之勞就可以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動力,共建美好和諧的新生活。
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給我最多感動。陪著一群普通人,開展微公益,筆者一路下來,看到的是感激,收穫的是感動。他們因為一個善念,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一年、兩年甚至一輩子,默默地潤澤著身邊的人。社會文明在進步,微公益也在加速快跑,儘管還不滿足現在的社會需求,不足以解決大部分難題,但毫無疑問,這股能量正在迅速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