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華的創作以「兒童為先」,這就像主流之外的一股清流,在文學作品中也滲透出他自己的情感。
凌叔華在中國文學界一直被定義為重要的女性作家。凌叔華的兒童小說是客觀敘事的真實寫照,向讀者展示了生活的畫面,但故事的進展卻隱藏在真實生活的畫面背後。
01凌叔華小說中的兒童形象
作品《小哥兒倆》
《小哥兒倆》講述了兩個8歲孩子大乖和二乖對待動物的故事。在大掃除的那天,七叔叔拿了一隻八哥給他們,並且告訴他們八哥會說話,隨後這只可愛的鳥便迷住了他們倆,他們輕輕地拿著鳥,張著嘴,跪在椅子上,看著鳥兒,就一直盯著,不忍放手。午餐後,兩個兄弟還請先生來教小鳥說話。父親本來要帶他們去看戲,然而他們還是捨不得放下鸚鵡,用文字表達了他們的天真活潑和喜愛動物的天性。
凌叔華《小哥兒倆》文章中小主人公都是她內心的天使,她帶著童真、兒童的喜怒哀樂對他們進行描寫。文章中天真活潑的小主人公,也是凌叔華充滿純粹童真的內心寫照。
作品《中秋晚》
小說 《中秋晚》中風兒這個女童形象是封建制度下女性兒童的真實寫照。她在自己生活的大家庭中失去了孩子應該有的天真浪漫,甚至想說的時候不敢說,養成了天生隱忍性格。她在這大房子裡就像角落裡的一隻小貓,偶然到院子外走走,輕手輕腳的,連生男孩那房的丫環秋菊都敢欺負她。
從鳳兒這個形象中,不難發現,中國女性低微的地位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形成。中國舊式家庭的女童,她們有著很強的忍耐力。小說的末尾耐人尋味,她只覺得要把媽媽喊回來……「這 點可以看出女童身上具有對不公平的反抗性,她有這樣的意識去反抗。可是後面緊接著又說:「可是又不敢喊。"女童從小就深知家族的情況,知道自己去喊媽媽彌補不了什麼甚至會對媽媽造成更大的傷害。
凌叔華刻畫能夠反映那個時代女童的不幸,凌叔華用她犀利的眼光,伸人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行寫實的描寫,沒有採取冰心式對美好童心的謳歌,也沒有採取當時文壇上像廬隱等等女作家對男女不公平的大聲叫囂的方式。她娓娓道來,其中卻深含寓意,耐人尋味。
02凌叔華童年情結
藝術家特殊的童年經歷影響他們藝術個性的形成。作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世界,但最基本的方式仍然來自於他們的早期生活經歷。作者童年經歷的差異導致他們作品的敘事視角、敘事方法和語言風格的差異都顯而易見,童年經歷成為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凌叔華成長在封建社會的有地位的大家庭中,對於她來說,這樣一個家庭給了她很大的桎梏。她的母親就是她童年包括成長後精神支柱。當她結婚後,生活並不如她預想的幸福,因此她更加依賴母親給予她的安慰。
當她失去母親後,沮喪、孤獨的感覺對她一湧而至,此時她童年的記憶成為她唯一的精神家園。她知道了孤獨的重要性在於思想,它允許精神上保持時間的孤獨,從過去的記憶中提取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並與現在的生存作鬥爭。正是因為她的經歷,所以她才能創作出像枝兒、小哥兒倆等等的兒童形象。他們內心純粹,他們對待生命萬物平等,他們也是凌叔華童年小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