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最敏感的國家安全文件之一」的「印太戰略框架」文本被解密了?2021年開年後美國為大家帶來了太多「驚喜」,並且件件都在人們的意料之外。
1月12日,白宮網站發布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的聲明稱,《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框架》於2018年2月獲得政府批准,在行政機構之間執行,現在對公眾發布「以與美國人民及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溝通,傳遞美國對使印太地區長期自由開放的持久承諾」。
據悉,這份文件大有來頭,制定於2017年,原本應該在2043年才解密,現在提前給大家「欣賞」,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讓我們先圍觀下文件針對中國的主要內容:
1、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
2、保衛「第一島鏈」,包括臺灣;
3、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文件還稱要「使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戰略保持一致」;
4、美國在印度的目標是「加快印度的崛起和能力」,「通過外交、軍事和情報渠道向印度提供支持,幫助解決其與中國的邊界爭端等大陸性挑戰」。
簡單的分類,文件重點聚焦在了臺灣、印度以及南海。
的確,臺灣所處的關鍵性地理位置,對於美國在亞太的核心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早在美蘇對抗時期,臺灣便成為了亞洲衝突的前沿陣地。臺灣問題不僅僅牽涉到中國大陸和日本之間的恩恩怨怨,還關係到美國在亞太的霸權,這些都使得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上越發複雜而長期難以解決。
美對臺軍售的「愛國者」防空飛彈
而在這份文件裡也特別提到,美國應協助臺灣制定有效的「不對稱防務戰略與能力」,使臺灣有能力確保安全。臺軍方人士宣稱,這些措施不僅美方透過軍售等管道支持臺灣,臺軍近年亦將不對稱戰力納為建軍重點,包括潛艦、高性能艦艇、精準彈藥等皆屬此類。
事實上,美國也一直在用行動「表示」自己對該文件的執行力,川普政府時期的對臺軍售更是從「量」開始往「質」的方向發展。
其次,就是中國旁邊這位不「尋常」的鄰居——印度。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不過,借印度制衡中國是真,但是要談所謂幫助印度崛起,就有點冠冕堂皇了。
近日,一位名叫肯尼思·賈斯特的美國駐印度大使在即將卸任前拋出一則大資訊。賈斯特向媒體公開表示,在2020年的中印邊境衝突中,美國為印度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情報支持。
美印「2+2」對話進一步捆綁軍事利益
實際上,美國和印度已經籤署了4份軍事協議。包括《一般軍事信息安全協議》、《通信兼容性與安全協議》、《後勤交流協定備忘錄》以及最新籤署的《基本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協議,美國可以與印度共享情報,達成了軍事同盟關係。
所以,美國為印度提供情報也不在人們意料之外了。在美國的幫助下,印度的確是多了幾分同解放軍對峙的勇氣,不過,美國向來不做賠本的買賣,印度不要得意的太早,美國可是隨時盯著印度洋。
最後,便是南海議題。美日印澳已經多次在印太地區軍演,明著向中國耀武揚威。不過,大家也不過是各懷鬼胎,各方都想借 「印太戰略」這艘大船撈自己的魚,並不是真心想綁在美國「戰車」上。
先說日本,事實上日本是最會「打太極」的,經過這幾年中日關係的發展,目前日本在中美間的態度其實已經很明朗——既要與美國交好,也不能與中國撕破臉。再說了,安倍這麼多年的「努力」,的確讓美國感到滿意,對日本來說,表面功夫還是得做足,形式上必須支持美國,但是不能對中日關係造成實質性傷害,看看平時跟著美國喊了不少口號,結果籤署RCEP的時候心裡不知道多高興。
美日澳印四國海軍合影 (圖源:美國太平洋艦隊)
再談印度,實際上印度並非有輿論說的那麼「天真」,畢竟當年英法德的老路印度可是不會輕易觸碰的,即便2020年馬拉巴爾演習澳大利亞來了,但也不能說明印度就樂意看到「亞洲小北約」的影子,只能說中印緊張的對峙可能最大助推力,說直接點,印度也想借用美日澳三方來當籌碼,看能不能在和中國談判中佔取優勢。
而美國鼓吹「亞洲小北約」,自然不可能只有美日印澳四國,美國還想拉上更多的國家,但是卻屢屢吃癟,東協國家自有考量。
總體來說,美國的理想和現實存在明顯差距,到最後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從歐巴馬時期到川普時期,美國印太戰略既是一個新事物,也是一個老話題。
自從川普提出「印太戰略」以來,美國已經開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美國不顧伊拉克內戰仍堅持從伊撤軍,甚至與阿富汗塔利班籤訂了一個並不光彩的協議,留下一地雞毛撤離了阿富汗。最近,又從德國撤出部分駐軍,擴大了美德之間的矛盾。
「馬拉巴爾-2020」演習現場畫面
另外,朝鮮問題也被美國用於加強在「印太」地區主導權的藉口。「在東北亞,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飛彈項目正在造成全球性威脅,其持續挑釁需要促進周邊國家和美國強化安全合作,並採取額外措施來保護他們自己」。
一方面這種種做法的確把川普的一貫的自私作風體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這也顯示出川普為實現「印太戰略」而一步步推進亞太軍力部署計劃的決心。
然而,現實與理想差距甚遠。客觀而言,美國印太戰略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挑戰,但囿於美國戰略資源的有限性、印太區域的複雜性以及中國外交的應變性,中國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並非不可化解。
同時,儘管中美目前不可能在地區規則層面輕易相互讓步,但雙方對於避免在海上直接發生摩擦有基本共識。因此,兩國短期內還是應加強溝通,妥善管控分歧,防止相互誤判,並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從構建地區秩序、規則等長遠角度尋求解決辦法。
再說了,既然美國都這麼「大方」的公開秘密了,我們不妨靜靜圍觀,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好事。對於那些妄圖通過所謂「結盟」去打壓中國的國家,我們只能說,小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楊慄)
作者/來源:時報看點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