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臺灣、印度、南海?美「印太戰略」解密,對我們未嘗不是好事

2021-01-16 西部文明播報

素有「最敏感的國家安全文件之一」的「印太戰略框架」文本被解密了?2021年開年後美國為大家帶來了太多「驚喜」,並且件件都在人們的意料之外。

1月12日,白宮網站發布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的聲明稱,《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框架》於2018年2月獲得政府批准,在行政機構之間執行,現在對公眾發布「以與美國人民及我們的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溝通,傳遞美國對使印太地區長期自由開放的持久承諾」。

據悉,這份文件大有來頭,制定於2017年,原本應該在2043年才解密,現在提前給大家「欣賞」,這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讓我們先圍觀下文件針對中國的主要內容:

1、在衝突中剝奪中國在「第一島鏈」內的持續制空權和制海權;

2、保衛「第一島鏈」,包括臺灣;

3、主導第一島鏈以外的所有領域。文件還稱要「使美國的印太戰略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的戰略保持一致」;

4、美國在印度的目標是「加快印度的崛起和能力」,「通過外交、軍事和情報渠道向印度提供支持,幫助解決其與中國的邊界爭端等大陸性挑戰」。

簡單的分類,文件重點聚焦在了臺灣、印度以及南海。

的確,臺灣所處的關鍵性地理位置,對於美國在亞太的核心利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早在美蘇對抗時期,臺灣便成為了亞洲衝突的前沿陣地。臺灣問題不僅僅牽涉到中國大陸和日本之間的恩恩怨怨,還關係到美國在亞太的霸權,這些都使得臺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上越發複雜而長期難以解決。

美對臺軍售的「愛國者」防空飛彈

而在這份文件裡也特別提到,美國應協助臺灣制定有效的「不對稱防務戰略與能力」,使臺灣有能力確保安全。臺軍方人士宣稱,這些措施不僅美方透過軍售等管道支持臺灣,臺軍近年亦將不對稱戰力納為建軍重點,包括潛艦、高性能艦艇、精準彈藥等皆屬此類。

事實上,美國也一直在用行動「表示」自己對該文件的執行力,川普政府時期的對臺軍售更是從「量」開始往「質」的方向發展。

其次,就是中國旁邊這位不「尋常」的鄰居——印度。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不過,借印度制衡中國是真,但是要談所謂幫助印度崛起,就有點冠冕堂皇了。

近日,一位名叫肯尼思·賈斯特的美國駐印度大使在即將卸任前拋出一則大資訊。賈斯特向媒體公開表示,在2020年的中印邊境衝突中,美國為印度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情報支持。

美印「2+2」對話進一步捆綁軍事利益

實際上,美國和印度已經籤署了4份軍事協議。包括《一般軍事信息安全協議》、《通信兼容性與安全協議》、《後勤交流協定備忘錄》以及最新籤署的《基本交流與合作》。通過這些協議,美國可以與印度共享情報,達成了軍事同盟關係。

所以,美國為印度提供情報也不在人們意料之外了。在美國的幫助下,印度的確是多了幾分同解放軍對峙的勇氣,不過,美國向來不做賠本的買賣,印度不要得意的太早,美國可是隨時盯著印度洋。

最後,便是南海議題。美日印澳已經多次在印太地區軍演,明著向中國耀武揚威。不過,大家也不過是各懷鬼胎,各方都想借 「印太戰略」這艘大船撈自己的魚,並不是真心想綁在美國「戰車」上。

先說日本,事實上日本是最會「打太極」的,經過這幾年中日關係的發展,目前日本在中美間的態度其實已經很明朗——既要與美國交好,也不能與中國撕破臉。再說了,安倍這麼多年的「努力」,的確讓美國感到滿意,對日本來說,表面功夫還是得做足,形式上必須支持美國,但是不能對中日關係造成實質性傷害,看看平時跟著美國喊了不少口號,結果籤署RCEP的時候心裡不知道多高興。

美日澳印四國海軍合影 (圖源:美國太平洋艦隊)

再談印度,實際上印度並非有輿論說的那麼「天真」,畢竟當年英法德的老路印度可是不會輕易觸碰的,即便2020年馬拉巴爾演習澳大利亞來了,但也不能說明印度就樂意看到「亞洲小北約」的影子,只能說中印緊張的對峙可能最大助推力,說直接點,印度也想借用美日澳三方來當籌碼,看能不能在和中國談判中佔取優勢。

而美國鼓吹「亞洲小北約」,自然不可能只有美日印澳四國,美國還想拉上更多的國家,但是卻屢屢吃癟,東協國家自有考量。

總體來說,美國的理想和現實存在明顯差距,到最後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從歐巴馬時期到川普時期,美國印太戰略既是一個新事物,也是一個老話題。

自從川普提出「印太戰略」以來,美國已經開始調整全球軍事部署。美國不顧伊拉克內戰仍堅持從伊撤軍,甚至與阿富汗塔利班籤訂了一個並不光彩的協議,留下一地雞毛撤離了阿富汗。最近,又從德國撤出部分駐軍,擴大了美德之間的矛盾。

「馬拉巴爾-2020」演習現場畫面

另外,朝鮮問題也被美國用於加強在「印太」地區主導權的藉口。「在東北亞,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飛彈項目正在造成全球性威脅,其持續挑釁需要促進周邊國家和美國強化安全合作,並採取額外措施來保護他們自己」。

一方面這種種做法的確把川普的一貫的自私作風體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這也顯示出川普為實現「印太戰略」而一步步推進亞太軍力部署計劃的決心。

然而,現實與理想差距甚遠。客觀而言,美國印太戰略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挑戰,但囿於美國戰略資源的有限性、印太區域的複雜性以及中國外交的應變性,中國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並非不可化解。

同時,儘管中美目前不可能在地區規則層面輕易相互讓步,但雙方對於避免在海上直接發生摩擦有基本共識。因此,兩國短期內還是應加強溝通,妥善管控分歧,防止相互誤判,並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何從構建地區秩序、規則等長遠角度尋求解決辦法。

再說了,既然美國都這麼「大方」的公開秘密了,我們不妨靜靜圍觀,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好事。對於那些妄圖通過所謂「結盟」去打壓中國的國家,我們只能說,小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楊慄)

作者/來源:時報看點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美解密「印太戰略」針對中國 外交部:應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有記者提問:據報導、美政府提前30年解密了一份美「印太戰略」文件,包招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來制衡中國、維持美地區主導地位等,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趙立堅表示,美方一些政客企圖通過解密有關文件留下所謂「遺產」、但其內容恰恰暴露了美國借「印太戰略」遏制打壓中國、破壞地區和平穩定的險惡用心,實質上是一份「維霸戰略」。
  • 印度要向中俄解釋「印太政策」 臺當局卻惱羞成怒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元貞】據《印度時報》5日報導,印度近期將與中俄進行密集外交接觸,解釋印度的「印度洋-太平洋」政策立場,以消除中國和俄羅斯對這一概念的負面看法。這被認為是中印關係持續升溫的表現。同一天,媒體發現,印度航空公司將其官網對「臺灣」的稱呼改為「中國臺北」。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肯定,臺「外交部」5日則惱羞成怒。
  • 美官員欲解釋「印太戰略」含義 美媒:難以信服
    參考消息網4月5日報導 美媒稱,3日,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黃之瀚通報了「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FOIPS)有關情況。對這屆政府來說,現在有了決定其對亞洲態度的明確方案。  據美國外交學者網站4月4日報導,首先,黃闡述了FOIPS的「自由」部分:「我們說到的自由首先是國際層面的。
  • 美與印尼合作可終結中國在南海的崛起?印度給出方案,陰謀味很重
    但是中國國際地位和區域影響力的變化是印度最不想看到的,尤其是在南海及東南亞地區,近期印度媒體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在南海共同對抗中國。最重要的是,RCEP將印度排除在外,如果該自貿區形成閉環,就會對外產生十分堅固的貿易壁壘,印度的產品再想擠入這些國家,真是難上加難。 所以印度目前選擇的做法就是挑撥中國與東協各國的關係,比如這篇文章,就重提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曾經的爭端事件,並且歪曲中俄舉行的亞太地區第二次聯合戰略巡邏,稱之為在東協地區的「示威」舉動。
  • 美國針對中國印太戰略提前30年解密,澳專家:顯然某些方面失敗了
    熟悉該戰略制定過程的華盛頓消息人士稱,澳大利亞和日本對該文件施加了重大影響。梅德卡夫稱,「我們可以從這個戰略框架中得出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即這是一個聯盟驅動的戰略。在某些方面,該戰略可被看成是一種美國跟隨,而不是美國領導。」澳媒報導稱,在川普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這一極不尋常的披露舉動表明,參與美國政策運作的人希望確保戰略架構是明確且公開的。
  • 林民旺:印度拿什麼讓美充當戰略棋子
    美國政府日前授予印度總理莫迪「功績勳章」,旨在表彰莫迪「在提升美印戰略夥伴關係方面的領導作用」。而就在此前不久,一位美國軍方人員透露,「準備在喜馬拉雅山區與印度軍隊一起訓練」,提高士兵寒冷環境的作戰水平。
  • 蛇鼠一窩,印越派出戰艦在南海軍演,還準備聯手開採南海油氣資源
    川普上臺後,美國從眾多國際組織和協議中退出,但唯獨對「印太戰略」情有獨鍾。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其還專門派自己的「心腹」蓬佩奧到南亞以及東南亞多個國家進行訪問,而目的自然是拉幫結派,組建對華包圍圈。
  • 印太地區將起風浪,印度組建海上司令部,美國渲染海上新威脅
    顯然,印度海軍正在向現代化、深水部隊轉型,其將戰略重點也從陸地轉移到了印度洋上,以後採取針對競爭者的海上行動將越來越多!隨著印度海上戰區司令部的推進,印度洋將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局面。或將導致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對印度形成一種依賴性,進而在一些利益攸關的問題上跟我們作對。這確實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並制定一系列反制措施應對來自印度乃至整個印度洋國家的挑戰。
  • 印度不斷開展繞華軍事外交,剛與越南在南海軍演,馬上又和韓軍開展...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經濟時報》12月28日報導,印度與韓國28日舉行軍方高層對話,印度陸軍參謀長納拉瓦內到訪韓國,與韓國防部長徐旭、韓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韓仁壽、韓國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局長江恩浩等韓軍方高層舉行會談,以進一步加深雙方的戰略關係,這也是印度陸軍領導人首次訪問韓國。
  • 美不擇手段對華「玩火」 該如何應對?
    美國海軍官方網站顯示,斯蒂德曼是美軍印太司令部負責監督情報工作的J2部門的指揮官。這也意味著,此人或是近年來已知的、「訪問」臺灣地區最高級別美軍官員之一。在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看來,此次美國和臺灣方面都對到訪人員身份三緘其口,一方面由於麥可·斯蒂德曼是美國軍隊內部的情報官員,身份的敏感性使得雙方尤其注意不對外披露相關細節。
  • 美駐印大使離任前親口承認,實錘細節曝光
    據環球網1月7日報導,當地時間5日,即將離任的美國駐印度大使肯尼思·賈斯特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印夥伴關係裡的雄心與成就》的演講,賈斯特宣稱,「印度有可能長期面臨中國在邊境地區的活動,而美印之間的緊密協調一直非常重要」。他還宣稱:「美國和印度共同擁有一個根植在印太地區的願景,要給這裡所有的國家帶來成長和繁榮的機遇,與此同時,更要阻止任何形式的『入侵、恐嚇或是掠奪性質』的投資。」
  • 美媒:南海是否成中國內湖?
    美媒:南海是否成中國內湖? 2015-12-01 08:42:37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5年12月01日 08:42 來源:環球時報
  • 普京取消訪問印度,俄外長早已提醒,印度卻當耳旁風
    疫情影響導致許多往年重要的國際峰會被取消或改為線上,而日前俄印峰會也被取消,儘管有疫情因素的影響,但印度媒體想的則更多。有印媒對此進行報導,認為峰會取消背後有地緣政治原因,而印度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也向莫迪政府發難,認為莫迪當局破壞了「與莫斯科的傳統關係」。
  • 印度禁用59款中國App,那我們的商機是不是來了?
    茄子快傳、UC瀏覽器、微信、QQ、快手和美圖等,涵蓋各類用戶和用途。印方封殺清單圖片來源:《印度快報》該部在聲明中援引印度信息技術法案第六十九條第一款,稱這些應用「損害印度的主權和完整,損害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 美國核航母帶著「拳師」闖進南海 炫耀武力會不會惹火燒身?
    9月30日,美、日、印三國海軍在日本佐世保附近海域進行了「馬拉巴爾-2019」聯合軍演。9月24日至10月10日,美軍在關島附近與新加坡海軍舉行了「太平洋獅鷲」演習。10月6日美軍第七艦隊發言人又透露,「裡根」號航母打擊群和「拳師」號兩棲戒備大隊在南海舉行了大規模聯合高水平作戰演練。
  • 美英法日澳印6國聯手攪局,中國南海這次有了大麻煩,如何應對?
    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既然集結了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印度這五個國家,聯手開始攪局南海局勢,試圖讓中國因為南海問題焦頭爛額,從而限制住中國的威力。一旦中國的崛起按了暫停鍵,那麼國際上便會形成一個以美國為首其他國家為輔的六邊國家戰略形態。
  • 在中印邊境站隊印度後,美突然翻臉警告新德裡
    隨後美國果然給莫迪送去了一份「大禮」,為印軍提供了急需的衛星數據以提升其飛彈打擊精度。然而就當人們認為在2021年新的一年裡,美印關係會進一步加強時,美國卻突然翻臉給了印度一巴掌。據美媒1月7日報導稱,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當天公布了對義大利、土耳其以及印度的數字服務稅「301調查」結果,並宣稱這幾個國家所採取的數字稅涉嫌歧視美企,違反了國際稅收的普遍原則。
  • 印度示好,主動要向中俄解釋「印太政策」
    5日,印度航空公司被發現,其官網上對「臺灣」的稱呼已改為「中國臺北」。對此,臺灣「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5日稱,該部門6月下旬就發現印航官網上訂位選擇航程起止點的選單中,桃園國際機場後面的標註從原本的Taiwan被改為Chinese Taipei,即指示駐印度代表處向印航表達嚴正抗議,並要求恢復。       讓臺灣當局失望的是,印航此次更改是印度外交部批准的。
  • 印越軍艦演習,釋放明顯信號!我軍立馬有動作:印越達到一個目的
    越南人向來都認為西沙群島以及南沙群島是屬於他們的,印度則在邊境與我國有衝突,從這個角度來看,雙方有「抱團取暖」的意思。再者,印度除了在1962年丟失了面子以外,去年6月份與我國在邊境的流血衝突中也導致該國死亡20名印度士兵,印度自然咽不下這口氣。
  • 印傳授菲解決海事糾紛經驗:支持菲走南海仲裁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德意 韓梅】美國近日關於南海的言辭無疑給菲律賓助長了「膽量」。菲律賓再次拿出南海仲裁案並四處拉幫結派,以求在輿論上為自己造勢。日前,在菲律賓外長與印度外長的雙邊事務會談中,印度對菲律賓將南海問題提請仲裁法庭進行解決的方式表示支持。菲律賓外長則遙相呼應,對印度的表態也表達了讚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