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這是怎麼一回事?天道不是更偏向善良的人嗎?好人不應該有好報嗎?
當我們在生氣小人為何無病無災、逍遙自在,只盯著這些表象之時,卻沒有明白種種亂象之外,存在著我們認知之外的緣由。
一、善惡標準不依賴於人心,而關乎是否遵守天道
常道無道,常名無名。我們所認為的善惡,其實都不過是受到自身的利益影響而做出的主觀判斷,而非基於全局整體。而天道卻則不是站在我們的主觀感受上,而是站在天道的客觀角度去判斷,災禍伴隨的也往往是那些不守天道之人。
我們所認為的善,對於天道來說,還是太局限。比如說,有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善良的,但事實上,對於整個天道而言,此人實際的一些言行又並不符合要求,心中存有掩於「善行」之下的妄念和執念,這樣就會由心驅動引發出一些行為上的偏頗,那就會引來禍端。
所以一個人是否受到外界的困擾和打壓,其實主要還是看此人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大道,此「道」非「常道」,它是萬物本源,生萬物,藏於萬物,以百態存於自然,而絕非拘泥於某一種自以為是的「善」。
二、善與惡的回報,不在目力所及範圍,而在內心
事實上,很多人對於善惡之報的期待還在於物質獎勵上,但對於真正的善良而言,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善良的人內心溫和,充滿陽光,他們眼中的世界充滿溫暖和善意,生活也會過得十分幸福滿足。
而小人眼裡的世界,則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即使他們用手段獲得了一時的好處,但內心早已被自己的戾氣腐蝕,一直處在一個受盡煎熬折磨、疲憊不堪的狀態。這就是對小人最大的懲罰。
所以如果想要壓制小人,《道德經》告訴你,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自己要遵守天道。「愚人與人鬥,智者應天道」,那些愚昧的人天天計較瑣碎小事,與小人互相使手段,殊不知,這只會讓自己失了本心,甚至會淪為自己昔日最看不起的小人。而智者則能夠將自己的思想凌駕於事件本身之上,冷靜地分析一切,將遵守天道作為人本身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順應天道,得到天道的幫助。
想得越多,越算計,反而會越為生活所累,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裡,學會簡單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境界。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內心,跳出人本位,才能真正發現生命的奧秘。
如果我們還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