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在赭山公園爬行鍛鍊
中安在線訊 據蕪湖新聞網報導,如今人們的鍛鍊方式越來越多,跳舞、打球、踢毽子、練太極等等,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在赭山公園,每天下午都會有幾位老人在地上彎腰躬背,像孩子一樣爬來爬去,引來許多人圍觀,「這又是一種什麼運動呢?」
領頭的是一位名叫章月華的老人,今年63歲,鐵路退休工人。因為幹的是特殊工種,退休已經五年多了。剛開始退下來時,他天天去舞廳跳舞鍛鍊,沒多久,出現了關節疼,不得不停了下來。一天,他在赭山公園閒走,發現有位老師傅在地上爬行。一請教,原來這是一項運動,在外地很流行。章月華回家上網一查,專家說,爬行能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病,對增強中老年人體質,防治腰肌勞損、頸腰椎病、心腦血管病、痔瘡、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有一定功效。章月華認為這個鍛鍊方式好,簡便易學,於是就開始嘗試。兩個月練下來,自感體質大為增強,章月華越爬越帶勁,天天堅持,小區和家裡都成了他爬行的地方。他還每天去公園爬行,風雨無阻。今年冬天,氣溫降到零下10度,赭山公園幾乎沒人,章月華獨自一人在冰冷的地上爬來爬去。
聽說爬行能治療多種慢性病,不少老人也開始跟在章月華後面嘗試。一位老人說,他爬行三個來月,不僅睡眠改善了,連吃了很長時間的降壓藥也停了。還有一位老人原來長期跑步,腿上出現了靜脈曲張,經過一段時間的爬行,曲張沒有了。目前,跟在章月華後面一起爬行的老人共有十多位,最大的已八十高齡。
因為熱愛這項運動,章月華對爬行可以預防和治病的原理能說得頭頭是道。他說,爬行能預防和治療24種慢性病。醫學專家認為,人類許多疾病都與直立行走有關,所以就出現了「爬行健身」的方法。爬行是一種原始本能的運動方式,人類在嬰兒時期首先學會的就是爬行。
人類站立時,脊柱擔負起了全身60%以上的重量,所以它是身體的一個薄弱環節;直立姿勢使大腦處於人體最高位置,導致大腦極易缺血缺氧;由於心臟只進行一些極度縮小了生理強度的慢性運動,也使心臟的適應能力逐漸減退。這些都容易使脊柱、大腦、心臟發生疾病。生理學家認為,冠心病、高血壓、脊椎病、關節炎、內臟下垂等疾病都與直立有關。直立是人必需的姿態,但為了身體的健康,不妨給身體一個回到「原始」狀態的機會,通過爬行,可將全身重量分散到四肢,以減輕身體各部位,尤其是腰椎的負荷,故對防治腰椎部疾病、腰肌勞損以及多種頸、肩、脊柱病有一定的療效。爬行時心臟、頭、頸位置與軀幹幾乎水平,有利於全身血液循環,增加心腦血管及頸部血液供應,對防治心腦血管病、頸部疾患有一定功效。爬行對血液回流障礙導致的痔瘡、下肢靜脈曲張等也有改善作用。爬行還需四肢協同運動,對鍛鍊頸、肩、背、雙臂等部位肌肉有益。
關於爬行的方法,章月華說,他主要是模仿幾種動物,有熊、虎、象、大猩猩等。他現場向記者演示了每種方法的不同,確實很有意思。他說,初學者也可以像嬰兒一樣自由爬行,一學就會。
章月華強調,爬行貴在堅持,同時也要捨得身體,放下面子。有人覺得一大把年紀了,在地上爬來爬去不雅觀,其實完全不需要這樣想。俗話說「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就是孩子,爬行等於是回歸。
相關連結
爬行健身的注意事項
1、注意爬行前做好準備活動,徒手操或熱身跑5-8分鐘,步行40-50米;運動後要做整理活動,自我按摩或放鬆練習3-5分鐘,慢走50米。
2、宜在空氣流通、有地毯的室內或平坦、有草坪的室外進行(沙灘也可)。練習者衣履要輕便,應佩戴必要的護具,如爬行場地在硬質地面上要注意佩戴護膝和手套。清理好場地,注意安全。
3、運動量安排要因人而異,逐漸遞增。做好健身監護,練習前後應測試脈搏。以練習後5-10分鐘時的心率比平靜狀態增加10-20次/分鐘為宜。
4、爬行速度不宜過快,想站立時,切記不可馬上站起,要由爬式先改為坐式,慢慢站起,以免突然站起造成大腦瞬間缺氧暈倒。
5、患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和眼部疾病者及手、足、膝部有炎症、壞疽,感染、化膿性疾病患者,不宜進行這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