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孩子出門時,家長們最害怕的,可能不是花錢,而是怕帶孩子誤入"玩具一條街"。
最近一則視頻爆火,一個小女孩趴在地上,但孩子的爸爸媽媽卻站在一旁看著,故意不理,高大的身影像是在表態自己是不會扶孩子起來的,就靜靜看孩子啥時候爬起來。
比視頻更熱鬧的是評論區,很多人紛紛表態,這就是我們新一代的教育觀念,慣著,那是不可能的。不過也有人持不贊同的意見,認為孩子的父母這樣是不是根本沒有辦法說服孩子起來。
視頻爆火後,很快就有人提到"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是近幾年經常出現在成功學的詞語,他表示的是一個人願意為了更具價值的結果,而放棄現在的即時滿足,這被很多成功學人士認為是必備的品質。
有些人認為孩子的家長們是在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品質。因為現在很多孩子看見玩具就會走不動路,撒潑、耍賴、哭鬧,用盡各種手段都要讓家長幫他們買,很多時候我們說孩子不懂,但其實孩子又很會抓住大人的弱點:見不得孩子哭。
因此很多時候家長們無奈只好幫孩子買了,但也有家長比較"狠心",無論孩子怎麼撒潑都不會給孩子買,拖也要把孩子拖回家。
其實這些家長並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想讓孩子就這麼容易得到滿足,因為這樣可能就助長了孩子不勞而獲的惡習,而且長大後也只想著找爸媽哭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確實,很多名人背後的成功都離不開"延遲滿足"這項品質,但這是否代表我們要剋扣一個3歲小兒的零食呢?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不願意滿足他們,反而是害了孩子。
如何運用好"延遲滿足"
一、不要用於低齡的寶寶
低齡的寶寶剛剛出生到這個世界不久,因此他們對於時間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概念,他們只會發現如果自己長期沒有得到安慰,那就會留下不安全感。
因此在1~3歲時,家長們最好不用緣由地去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孩子想如何就如何,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這個環境是安靜舒適的,因此孩子也才更容易與家庭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只有在家庭中孩子獲得了足夠的支持,孩子才能開始信任外界,慢慢與外界建立聯繫。
二、恰當的時機讓孩子得到滿足
待孩子長大到一定程度後,雖然不能讓孩子予取予求,但家長們應該在恰當的時機讓孩子能得到自己的想要的東西,太過分的延遲滿足,也只會讓孩子陷入不安。
而且研究表明,小時候被允許看電視的孩子,在長大後更能自我控制不去看電視,因為電視在他們的眼裡已經稀疏平常,並不像那些一直不被允許看電視的孩子那樣渴求。
三、讓孩子自己訓練"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是一種能力,它考驗的是孩子們的耐力,所以如果一旦家長們把耐力不足的孩子硬逼成必須忍耐的人,那最終他的心態會變得扭曲。
研究表明,那些在幼時遲遲不允許看電視的人,在長大後擁有自己的手機時,他們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報復性"看電視,因此,家長們強迫的"延遲滿足訓練"對孩子們來說無疑上刑。
其實只要死守原則性問題,其他的事情不如就按照孩子自己的意願,家長們只需要告訴孩子們如果願意堅持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孩子們為了好的獎勵也會慢慢願意學會等待。
"延遲滿足"這樣特質是很珍貴的品質,能讓孩子將來會有大眼光和格局,不容易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沾沾自喜。這不是讓家長們遲遲不給予孩子回應,如果教育不得當,就會變成畸形的隱忍,並不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