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中國人都知道,但和身邊人探討過程中,發現更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天,談論一下這個話題,和讀者共饗!
文\伏櫪老馬
五行學說是古代漢族人民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將古代哲學理論中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規律來認識、解釋自然的系統結構,並把這一方法論運用到中醫學、風水學、佔卜術等領域的一本學問。
稍微了解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的人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這一規律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很多領域擴展和應用。那麼為什麼存在這些相生相剋的五行學說呢,譬如說為什麼木生火?火又為什麼生土?等等!這一問題,很多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關文獻和教科書進行了很多論述,但解釋始終是似是而非,隋代蕭吉《五行大義論相生》解釋了五行相生關係,而對相剋關係未作闡述:「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熱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聚土成山,津潤而生,山必長石,故土生金;銷金亦為水,所以山石而從潤,故金生水;水潤木能出,故水生木。」
蕭吉的解釋,木生火,是顯而易見的;火焚燒後,形成灰燼,化為土,故火生土;土石中提煉出金,故土生金;水澆灌樹木,促進樹木生長,故水生木。這些都容易理解。只是關於金生水的說法,值得商榷。按照現代國學大家曾仕強的說法,金屬,石頭在屋外會受大氣氤氳,會在表面結上一層小水珠或水汽,古人受這種自然現象的啟發,故提出了金生水的概念,這種解釋似乎更為妥貼。
金生水
五行相生的理論容易理解,那麼,五行相剋的原因沒有人或者老馬學識不夠尚未發現前人提出一種大家一致認同的合理解釋。有人認為木克土,是因為植樹能夠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故木克土。老馬認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植木防止水土流失,是保護土的,應該是木生土啊,怎麼成了木克土呢?我想這樣解釋是不是更說的通:我們讀小學都學過一篇課文,叫種子的力量,也就是不管地表多麼堅硬,種子發芽總能破土而出,這是不是就是」木克土「呢?
木克土
土克水,也很容易理解,我們知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一成語,因此我們用土築堤壩來擋水防洪,我想這就所謂的」土克水「吧。
土克水
水克火,為什麼,更簡單,你看消防員救火就知道了。
水克火
火克金嗎?有人提出疑問,不說真金不怕火煉嗎?這裡的金,所指的是金屬性,並不是'黃金」,包括了鐵石等堅硬的物質。這樣理解的話,聯想到高溫熔爐鍛造鋼鐵,並把鋼鐵加工成各種型材,說「火克金」也就不難理解了。
火克金
金克木呢?看看光頭強吧,伐木工,拿著電鋸,斧頭去砍樹,這就是「金克木」。
金克木
【老馬閒談】
聽到讀一年級的兒子在讀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看到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也開始重視傳統國學文化,很感欣慰。當講到金木水火土的時候,和孩子講到五行相生相剋的問題,孩子就要探個究竟?為什麼?
孩子處於童蒙的階段,有了問題,自然會發問,而事實上,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需要「啟蒙」,只是不屑於或者羞於去問。姑且不說現在的科技、文化日新月異,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吸收新知識,對於這些傳統文化的基本問題,我們有沒有搞懂,能不能給孩子一個合理的,通俗易懂的解釋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