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癌症論文獲獎!神奇的「科研基因」來自何方

2021-01-1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綜合國內媒體報導,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此事近日成為輿論焦點。網友無法相信這項專業性極強的研究,完成者居然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由於獲獎者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名研究員之子,網友質疑孩子的「研究成果」或由父親代筆,該研究所昨天表示,將對此事進行調查;雲南科協今天也已經成立調查組。

小學生研究基因技術攻堅癌症,聽上去幾乎沒有可能性。畢竟,任何科研項目從規劃到完成,都離不開長期的知識積累及嚴謹的專業分析和判斷。當然,如果父母是相關學術研究的專家,孩子很可能從小耳濡目染,相關知識儲備可能高於同齡人。但是,專業學術成果不是靠天賦異秉或靈感突發便能達成。專家明確指出,即便有人指導,孩子可能完成特定的實驗操作過程,但是一名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孩子如此高水平的「科研基因」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是神童還是「人造基因」,相信調查組很快就能查清真相。

如今,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者說,要早早佔領「人生制高點」,揠苗助長的案例比比皆是。孩子的成長,在於全面準確地吸收學術性的、社會性的各種營養。孩子成長的「根系」健壯發達,才能保證各種營養的充分攝入,才能長得更高、看得更遠。任何人為因素,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若家長反客為主,只能打亂孩子自我成長的節奏。

網友懷疑是家長把研究成果嫁接給孩子,因為這名家長的研究領域與結直腸癌基因相關。雖然有待核實,但類似的例子並不鮮見。國家級、地市級的各類競賽中,難免有家長積極參與的身影;校級、班級活動中,更常見家長包辦代替的情形。短期效果是,孩子拿獎,皆大歡喜,甚至升學獲得加分項。但長期的影響在於,孩子們很可能把走捷徑、獲取他人成果當作成功必選項,習慣了自己被抬起、被拔高,而忽視了自我奮鬥、自我完善的必要性。這樣的孩子,在最終面對真實的社會環境時,反而可能是孱弱的、缺乏戰鬥精神和經驗的。

綜合國內媒體報導,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某,憑藉一個關於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此事近日成為輿論焦點。網友無法相信這項專業性極強的研究,完成者居然是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由於獲獎者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一名研究員之子,網友質疑孩子的「研究成果」或由父親代筆,該研究所昨天表示,將對此事進行調查;雲南科協今天也已經成立調查組。

小學生研究基因技術攻堅癌症,聽上去幾乎沒有可能性。畢竟,任何科研項目從規劃到完成,都離不開長期的知識積累及嚴謹的專業分析和判斷。當然,如果父母是相關學術研究的專家,孩子很可能從小耳濡目染,相關知識儲備可能高於同齡人。但是,專業學術成果不是靠天賦異秉或靈感突發便能達成。專家明確指出,即便有人指導,孩子可能完成特定的實驗操作過程,但是一名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孩子如此高水平的「科研基因」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是神童還是「人造基因」,相信調查組很快就能查清真相。

如今,不少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者說,要早早佔領「人生制高點」,揠苗助長的案例比比皆是。孩子的成長,在於全面準確地吸收學術性的、社會性的各種營養。孩子成長的「根系」健壯發達,才能保證各種營養的充分攝入,才能長得更高、看得更遠。任何人為因素,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若家長反客為主,只能打亂孩子自我成長的節奏。

網友懷疑是家長把研究成果嫁接給孩子,因為這名家長的研究領域與結直腸癌基因相關。雖然有待核實,但類似的例子並不鮮見。國家級、地市級的各類競賽中,難免有家長積極參與的身影;校級、班級活動中,更常見家長包辦代替的情形。短期效果是,孩子拿獎,皆大歡喜,甚至升學獲得加分項。但長期的影響在於,孩子們很可能把走捷徑、獲取他人成果當作成功必選項,習慣了自己被抬起、被拔高,而忽視了自我奮鬥、自我完善的必要性。這樣的孩子,在最終面對真實的社會環境時,反而可能是孱弱的、缺乏戰鬥精神和經驗的。

相關焦點

  • 「小學生寫基因論文」?全鏈條造假可怕
    近日,一項《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引發關注,網友發現該項目的完成人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該學生在實驗記錄中還提到上網搜什麼叫基因。網友們紛紛表示: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該學生系所內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 小學生基因論文獲獎被撤銷:請留給孩子一個乾淨的世界!
    「雲南六年級小學生陳某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事件進展不斷更新:15日,雲南青創賽撤銷了該學生所獲的全省一等獎;16日,全國青創賽撤銷了該學生所獲的全國三等獎。(相關研究項目,圖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兩個獎項雖都已撤銷,但長安君仍有三句要緊話想說——實事求是是科學的底線孩子稚嫩的筆跡,記錄下5天裡「研究」癌症的過程:——1月9日,「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 小學生論文獲獎,無比精緻的馬屁股
    最近,昆明盤龍小學的6年級小學生陳靈石很火,他因一篇研究癌症的論文,接連斬獲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道理很簡單,窮人的想像力是有限的,你就是讓他們放開膽子扯,也扯不出小學生研究基因、癌症這樣的鬼話來。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現實中素質教育常常是畸形的,它成了精英階層的一個玩物。 實話實說,各種全國性大賽五花八門,多多少少都有造假的成分在內,大家都能理解,畢竟意不在造假,而在給孩子精神上的鼓勵,咱們看破不說破。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美策劃大規模人類癌症基因測序 規模將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100倍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技官員日前表示,美國科學界正在策劃一項針對癌症的大規模基因測序工程———人類癌症基因工程,力圖攻克癌症這一疑難病症。這一科學工程測序工作規模預計比人類基因組計劃大100倍。但是,有關項目經費籌措問題目前尚在商討中。   根據目前的項目建議書,人類癌症基因工程計劃為期9年,預計耗資13.5億美元,將對1.25萬份癌症腫瘤樣本進行基因測序,涉及50種類型癌症,其中每種類型約有250份腫瘤樣本。
  • RSNA 2019 |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匯醫慧影聯合科研成果發表
    Jackson教授在主旨演講中提到:"放射醫師本質上是有價值信息的守門人。" 醫學影像數據在全部醫療數據中佔比超80%,數據價值的釋放逐漸成為臨床診療外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臨床-科研-臨床之間實現數據價值閉環,或將重新定義放射醫師。
  • 即將滅絕之際,這種惡魔動物進化出了抗癌基因突變,拯救了自己
    而實際上,在與科研人員長久接觸,並確定人類並無惡意後,袋獾們就會安靜下來,甚至還會側過身體,享受來自人類的愛撫。20多年來,面部腫瘤病(DFTD)對袋獾種群造成了嚴重破壞。DFTD是一種通過咬傷傳播的可傳播癌症。
  • 7點見 | 美國宣稱將對華為員工實施制裁;「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小學生研究癌症」所獲省級獎項被撤:報告不可能由作者獨立撰寫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專家組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研究報告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水平,但其附件支撐材料和調查走訪發現的新情況新材料不能充分證明作者獨立完成該項目報告的整體設計和撰寫
  • 小學生研究突變基因獲獎?氣功「大師」發功戰洪魔?
    最近還有一個奇聞: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 哈士奇登上頂級論文,基因測序表明已與人類共同生活9500年
    那麼,哈士奇等雪橇犬的血統又起源於何方?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Arctic-adapted dogs emerged at the Pleistocene-Holocene transition 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還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
  • 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癌症長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然而現在即使是晚期癌症,隨著致癌途徑的基因不斷被解碼,腫瘤科專家指出,未來每個癌症患者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標靶藥,讓癌症治療朝向量身訂做。不過,目前沒有其他癌症像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般,只用1種標靶藥就可以控制得這麼好。鄭安理說,這顯示癌症往往不只1種基因突變在主導,必須嘗試不同的治療組合;且愈來愈多與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記被發現,有助於把患者量身分類,對應到更合適的藥物,而不是亂槍打鳥。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他們用卓越的研究和執著的精神為農業、農村、農民帶去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破解優質蛋白玉米育成之謎《自然—通訊》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文琴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團隊進展亮點:深入解析了優質蛋白玉米選育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基礎,全面挖掘了潛在的硬質胚乳修飾因子。
  • 中國學者再發關於韓春雨基因技術論文:未發現有效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王珏玢 黃堃)中國南通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11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子刊《細胞研究》上發表論文,報告了他們將NgAgo基因技術用於斑馬魚的研究結果。
  • 生物醫學工程科SCI論文大數據分析「2021」
    (發表論文的雜誌分布)研究熱點基因和相關疾病生工科研究的主要基因包括EGFR, MTOR, APP, ACE2, PIGS等;乳腺癌、中風、應激、糖尿病、睡眠、肺癌等是與生工科研究最關注的五個關鍵詞。生工科領域最新發布的高影響因子論文如下所示,最近半年最有影響力SCI論文研究內容包括在STEM排名、糖尿病、基因組、胸腺免疫、合同替代品研究、癌症、數字圖像等;幾乎涉及到了所有臨床研究領域。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張鋒錯失諾獎,三巨頭「恩怨」落幕?
    關於兩位獲獎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素有「基因編輯之母」之稱,1968年生於法國奧爾維河畔尤維斯,已經獲得10項久負盛名的科學獎項,目前擔任德國馬普學會感染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過去20年在5個不同的國家、9所不同的大學工作過。Jennifer A.
  • CRISPR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且永久有效
    2020年11月18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題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using targete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py的研究論文。
  • 癌症會傳染?怎麼可能!
    2015年2月,美國《化學文摘》(CA)在線發布《2012年全球癌症統計》:2012年,全球約有1.41千萬新發癌症病例,820萬患者死於癌症;其中57%的癌症患者以及65%的癌症死亡患者來自於發展中國家。肺癌、肝癌、結腸癌、前列腺癌等是男性的大敵,而女性癌症案例則多發於肺癌、乳腺癌、結腸癌、宮頸癌。
  • 為什麼實驗室用小白鼠做科研?與人類基因高度相似
    事實上,在科研領域,鼠類的貢獻很大。據悉,目前世界上的基因工程小鼠品系已經過萬,除此之外的實驗小鼠品系亦有千餘,小鼠遺傳背景研究已足夠充分,並有明確的質量控制標準,擁有大量的近交系、突變系和封閉群。因此它在各類實驗研究中,用量最大、用途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