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2021-01-09 成德軍節度歷史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這一年對於大元帝國來說是更為艱難的一年,帝國南方的疆土早就在之前十餘年的混戰之中被漢族義軍們蠶食殆盡,而北方更是打成了一鍋粥:元廷指揮北方各地的漢蒙軍閥,發動了對於括廓帖木兒的戰爭,把這場自至正二十二年就爆發的荒誕的北方內戰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時也把大元帝國一把推進了覆滅的深淵。

早在前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吳政權奪取了南方絕大多數的土地之後,他決定對元朝這個統治中國89年的殘暴而混亂的政權發動攻擊。

大明太祖朱元璋。

十月份,朱元璋和手下的軍事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人制定了作戰計劃,朱元璋否定了常遇春直搗元都的冒險計劃,先取山東,河南剪除元大都的羽翼,最後一戰可定!於是朱元璋封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領二十五萬明朝大軍北伐,同時另派軍向福建和廣西發動進攻。

明軍。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元大都自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一直到元順帝至正年間,已經被經營了上百年,元大都高大的城牆在20世紀仍有遺蹟可尋,牆基就寬達24米,從忽必烈年間一直到元順帝年間,元史中有關修繕大都城牆的記載就達到了十五六次,大都堅固的城牆後來也成為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牆時可依靠的堅固基礎。

忽必烈。

然而1367年十一月明軍出兵北伐,僅僅到了第二年的八月份,元廷就永遠的失去了這座偉大的城市,元順帝妥歡帖木爾帶著他的家人侍從和大臣在八月初二從建德門逃跑,並在逃跑後的第三年(1370年)去世。1389年,明朝大軍在藍玉的帶領下,於捕魚兒海擊潰了元朝的殘餘勢力,元朝徹底亡國之後,蒙古勢力再度陷入分裂,彼此混戰不休,直到1636年被後金徵服。

為何80年前南攻北殺的蒙古元朝到了80年後,就如此之不堪一擊,未經多少抵抗,便將大都拱手讓給大明?

徐達。

我們可以再捋一下時間線,1367年11月份,徐達大軍準備先攻山東,僅僅在11月一個月,明軍就接連收取了榆行、梁城、莒縣、密州、海州等地,最後又拿下沂州,元沂國公王宣繳印投降,明軍基本上沒有遭遇抵抗,到12月份又連續攻克樂安、昌樂、臨淄、壽光、高苑等地,收服元軍一萬餘人,不久明軍輕取濟南,直到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常遇春攻克東昌,山東全境落入明軍之手,此時距明軍出兵不過四個月。

明軍騎兵。

再說河南,洪武元年三月份,鄧愈克南陽,徐達大軍還軍山東濟寧,引舟師溯河,直搗汴梁,左君弼投降,徐達於是從虎牢關攻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擊敗之。梁王阿魯溫投降,略定嵩、陝、陳、汝諸州都被平定,明軍攻打潼關,一直打到陝西華州,六月份,朱元璋親臨汴梁,河南全境大部分被明軍奪取,此時距鄧愈克南陽,歷時三個月。

明軍。
明代武將影視形象。

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大省,朱元璋口中的「大都羽翼」竟然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易手,由此可見元廷在北方的統治有多麼混亂與虛弱(同時也可看出明軍北伐屠殺山東之荒謬),自從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李思齊攻打張良弼開始,大元帝國的能戰之兵(僅僅是相對河南山東守將而言,元關中軍被明軍在潼關打敗)全部擁往陝西關中自相殘殺,這或許是明軍可以迅速收復山東和河南的原因,當然明初之明軍戰鬥力之強以及行動迅速是山東河南戰役勝利之主因。

明軍。

山東河南失守之後,大都就直接暴露在明軍的刀鋒之下,七月份,衛輝,彰德(今河南安陽),廣平等地被明軍奪取,同月徐達至臨清,派遣傅友德率衛士士開道以便大軍通過,都督副使顧時率人疏通水路以便明軍水師通過。

徐達率師北上到了德州,常遇春張興祖等人攻破長蘆(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又攻下清州,佔據直沽(在今天津市境內,到這裡,大都是徹底沒救了),提前架好了浮橋,元丞相也速遁去,元都大震。元平章俺普應戰,結果失敗,打敗俺普後,明軍攻打通州,元將卜顏帖木兒率迎戰,結果被常遇春打敗,卜顏帖木兒及副樞密也先迭兒,脫脫帖木兒都被俘虜,明軍奪取馬四百匹,上百艘戰船,通州隨即被明軍攻陷。

常遇春。

明軍殺進通州,元大都已經是近在咫尺,八月初二,元順帝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半夜打開元大都健德門北逃,數天之後,明軍心不血刃地佔領了蒙元帝國經營了一個世紀的元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布結束。

北伐。

這場明朝初年第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真可謂摧枯拉朽,昔日橫掃世界的大元王朝在南方明軍的兵鋒之下如同豆腐一般脆弱。大都被攻破,並不意味著元朝的最終覆滅,在之後的西北戰場上,垂死掙扎的元王朝將和新生的明王朝進行一場殊死搏鬥。

相關焦點

  • 面積廣大的大元王朝,滅亡的原因卻是一次普通的黃河決堤?
    蒙古人雖然是大元帝國的統治民族,但人數非常少,被統治的漢族的人數卻是蒙古人的很多倍。從元朝建立開始,就不停地有漢人反抗元朝的統治。 l 黃河與大元帝國的生命線 黃河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中國歷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個母親的脾氣可不好,時常會發怒,歷史上就有多次黃河決堤導致河水泛濫的災難。因此歷朝歷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視黃河堤壩的修建。到了元朝以後,黃河還影響著中央政府的安全。
  •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也先為何沒能趁機攻入京城恢復大元?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立國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危機,軍隊慘敗、皇帝被俘,朝堂亂成一鍋粥的大明王朝,應對不好便有亡國之危。那麼,也先為何沒有趁機成功攻入北京呢?其實主要源於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明朝應對得當。
  • 蒙古軍橫掃歐亞,為何被明軍打的屁滾尿流?成吉思汗早有預言
    蒙古騎兵戰無不勝的三大法寶,無人能破,明軍笑了 在世界歷史上,蒙古人可以說是一支讓歐亞大陸聞風喪膽,石破天驚的力量,這個起源於蒙古高原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的遊牧民族,居然徵服了人類歷史上最廣袤的土地,先後有一億多人因為他們而死亡,但是蒙古人當時一共才只有八十八萬,常備騎兵不到20萬,但就是這麼少的軍隊
  • 30年後被抄家
    他從一個和尚到皇帝,參加義軍,滅陳友諒,敗張士誠,北伐蒙元,建立起強大的明帝國,創下不世基業。這其中就離不開他手下赫赫有名的淮西二十四將,而陳德就是其中之一。陳德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那批鳳陽老鄉,至正十三年就在定遠投奔了朱元璋,成為了朱元璋最信任的將領之一。陳德也跟隨著朱元璋南徵北戰,經歷了明朝開國的大部分戰役,功勳卓著,成為了明軍重要將領。並且陳德還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
  • 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
    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當時的整個蒙古帝國已經進入了解體期,從前那樣佔絕對優勢的政治力量和軍事影響力正在迅速衰微。不過共識一旦形成,它的根深蒂固是可怕的。從後世向前回溯,今人不解為何會是如此的問題,對於生活在當時的人們來說似乎頗具意義。這樣的事情和事例,在人類史上恐怕是不勝枚舉的。即使在這一點上,蒙古帝國和成吉思汗家族的權威也是與現實分離的。
  • 一個因老鼠滅亡的帝國,真是老天讓你死,一根毛都能壓倒一個國家!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大明王朝滅亡,雖說南明和臺灣鄭氏政權依然號稱明朝,但已無力對滿清發動反擊,還在勤於內鬥,如果把時間向前調幾年,會發現一個愕然的事實,大明帝國是滅亡的一大誘因是小小的老鼠。
  • 忽必烈如何構建大元軟實力?朱元璋因其重大貢獻對其格外尊崇
    忽必烈遠徵路線 二、攻打南宋成了忽必烈角逐大汗位的最大優勢,由此奠定大元帝國的最初雛形。此前忽必烈率軍徵服了吐蕃(西藏)、大理,在1271年建立「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意也。」【9】由此開啟了全力滅亡宋朝的時間表。並於1276年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三年後南宋滅亡,元朝最終統一全國。忽必烈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除了蒙古戰力具有優勢外,更多的是忽必烈具有政治眼光和善於選用漢族人才有著重要關係。
  • 聲勢浩大的開禧北伐,為何會如此迅速的無功而返?
    而主動挑起戰爭的南宋,為何會在開禧北伐後不久就掉入了被動局面? 那場聲勢浩大的開禧北伐,為何會如此迅速的無功而返?南宋自從嶽飛和韓世忠以後,還哪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可塑之才。即使有,也都淪落到辛棄疾還有陸遊那種地步。
  • 橡樹 | 明帝國與葡萄牙的屯門之戰
    至此,明帝國與葡萄牙關係全面惡化。廣東方面,明軍開始著手籌備驅逐屯門葡萄牙人的作戰。彼時,參戰明軍最高指揮官為廣東提刑按察司、海道副使汪鋐。他的職務類似廣東警備區司令、海軍副司令。理論上,可以調動廣東沿海衛所軍隊,沿海地方民團等軍隊。
  • 參加北伐之後,五虎上將趙云為何突然身亡?與這兩個人脫不了關係
    趙雲大約是在公元200年跟從劉備的,到公元223年劉備逝世,趙雲也跟從了劉備23年,而趙雲死於公元229年,也便是剛剛跟從諸葛亮北伐參與完北伐戰事的第二年,能夠說趙雲的死是十分忽然的!作為五虎上將,趙雲的身體素質過硬,又沒有史料記載趙雲有其他方面的病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代虎將趙雲,忽然身亡?從北伐戰事前後來看,趙雲的死絕對與這兩個人脫不了聯繫。
  • 諸葛亮北伐時,孫權為何不偷襲西川?
    當年關羽北伐曹魏時,孫權在背後捅了刀子,一下子就滅掉關羽並將荊州收入囊中。而諸葛亮北伐時,為何孫權陸遜不趁機也偷襲西川呢?其實,孫權當時並沒有機會去偷襲西川,因為當時的東吳陸遜疲於防守曹魏,而蜀國已派人嚴防東吳,加上孫權又忙於其它事,所以孫權無瑕西顧蜀漢之地,去偷襲西川。
  • 16世紀葡萄牙與中國的交往:新老帝國的碰撞
    在馬六甲被攻破之時,作為與中國有朝貢關係的王國,馬六甲曾向大明政府求援,由於路途遙遠,當使者來到中國時,馬六甲已經被攻佔。明政府收到求援也並未派兵為其復國。根據《明史·滿剌加傳》記載,嘉靖元年,明政府發布一條毫無意義的敕令:「敕責佛郎機,令還其(滿剌加)故土。」馬六甲落入葡萄牙手中後,中國南方的海上門戶洞開,失去了屏障。新舊兩大帝國的碰撞始於此。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此時,距離那場險些讓明王朝山河傾覆的土木堡之變剛剛過去 3 年。而為了保衛北京城,被于謙徵調而來分布在京畿附近的明朝大軍不下數十萬,完全可以將主力列陣於大同、宣府等重鎮要塞,「奇正以待,誘使來攻」,然後內外夾擊,可收全功。 瓦剌此時是蒙古各部盟主,瓦剌一敗,明軍自然可以旌旗北指、掃穴犁庭,重現明成祖五次北徵的榮光。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不到一年,為何匆匆再次北伐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出師北伐。諸葛亮這次北伐走陳倉道,出散關,包圍了陳倉城。曹真率軍趕來救援,和蜀軍在陳倉對峙。魏明帝曹叡得知以後,又從荊州抽調張郃率軍三萬前往陳倉增援曹真。不過不等張郃趕到,和曹真對峙一個多月的蜀軍已經糧盡退兵。
  • 南宋先後三次北伐,全部以失敗告終,為何無法收復中原?
    1127年,金軍突破開封城,擄走徽欽二帝,北宋王朝徹底滅亡。但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成「漏網之魚」,在南京應天府即位,依靠南方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王朝。從宋高宗開始,南宋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收復中原,反而籤訂了喪失權力、侮辱國家的和平條約。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明顯弱小,為何孫權還不出手相助保持平衡
    這就是三國中期最典型的狀態,蜀漢和東吳雖然已經握手言和,表示大家都是兄弟,過去小打小鬧,現在依舊可以擁抱歡笑。諸葛亮表示:當初你偷襲我荊州,斬殺我大將關羽,又擊敗了我主劉備,害得他病死於白帝城,這我都可以不跟你計較了,畢竟我們實力弱。可是我北伐的時候,你能不能響應一下?
  • 南北朝亂世綿延兩百年,前秦、劉宋都無法完成統一,為何隋可以?
    南北朝亂世綿延兩百年,前秦、劉宋都無法完成統一,為何隋可以?一、隋統一全國前還有誰想一統寰宇1、前秦符堅——淝水之戰西晉滅亡之後,前秦迅速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其主符堅更是發動了想要統一中國的浩大戰爭。
  • 蒙古諸部割據大混戰,明朝為何總吃啞巴虧?
    明帝國聞訊以後,迅速做出反應,承諾若孛來如劫掠泰寧衛,明軍將出塞和泰寧衛一同徵剿孛羅。可見在蒙古騷亂初始,明帝國就已經拿出了相當強硬的態度來對待來犯的韃靼軍。了解到這種堅定決心的孛來,由於其實力還不足以和明國對抗,實際上推遲了徵伐三衛的計劃。但是明帝國的強硬不能阻擋孛來的東漸,此後兀良哈三衛在孛來所擁戴的「大元皇帝」的威令下,逐漸接受了孛來的存在,甚至出現了使用故元官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