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是第20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根據WHO的數據,全世界約有活動性結核病人900萬,每年死亡人數達150萬,在傳染病死亡率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愛滋病。新發病調查顯示,18至30歲年齡段的人群成為結核病發病的又一個「小高峰」。
結核病盯上學生「網蟲」
上海的數據顯示,2014年本市新登記肺結核7163例,結核病疫情平穩,保持在全國最低水平。中華醫學會結核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肺科醫院結核病臨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沙巍主任醫師指出,集聚的人群,密閉的空間,很容易感染結核病菌。「尤其學生以及許多年輕人都喜歡去的網吧,那裡人多空氣渾濁,青少年在那裡一呆就是十幾小時,更容易成為肺結核易感人群。」她建議,平時在家、辦公室或者其他人多的地方要多開窗、通風,身邊如果有持續咳嗽、咳痰超過兩周的朋友,應該及時勸他們去醫院就診,並且一定要遵守醫囑堅持治療。
血糖控制不好增加患病風險
王老伯患糖尿病已有十多年了,平時血糖控制一般。近日,老伯因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絲去醫院就診,檢查結果顯示,老伯得了肺結核,需要進行9個月到一年的抗結核治療。
沙巍主任提醒,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的老人來說,血糖控制不好易感染結核病。她對此解釋道,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代謝障礙會導致營養不良,使免疫功能降低,更容易感染肺結核。此外,由於肺結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會使胰臟的內分泌功能下降,反之又加重了糖尿病的代謝紊亂,兩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使得治療難度增大、療程長、用藥劑量大、復發率高,副反應也大。
如今,同時檢查出糖尿病和肺結核的患者也不在少數。沙主任建議,對於這對「姐妹病」,最重要的是要早發現、早治療。然而在老年患者中,多數患者無明顯症狀。所以她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應接受一次結核病篩查,尤其在生活方式與藥物治療未改變的情況下,血糖控制仍不滿意時,應進行胸部放射檢查。同樣,肺結核患者在生活習慣與治療未改變的情況下,若出現病情加劇或病情卻不見好轉,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應及時監測血糖。
咳嗽兩周不愈,午後低熱應及時就診
沙巍主任介紹,由於結核菌最侵犯的部位是肺組織,因此最常見的還是呼吸道症狀,其中咳嗽、咳痰是肺結核的最多見的局部症狀。可是,這些症狀很容易與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相混淆。有的肺結核患者,以為吃點感冒藥或者止咳藥就好了,等時間久了,咳嗽反覆發作,甚至出現胸悶、氣喘、咳血等嚴重症狀時才想到去醫院,但往往容易延誤病情。
在預防結核病方面,沙巍認為,提高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非常重要,平時要保證作息規律,避免熬夜,注意飲食營養和睡眠充足,保持健康心理。咳嗽打噴嚏時掩口鼻,不隨地吐痰,就可以減少肺結核的傳播。當出現連續兩周以上反覆咳嗽,用藥不見效,或午後頻現低熱時,應進行胸部攝片篩查,排除結核。只要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肺結核是可以治癒的。
擅自停藥或發展為耐藥性結核病
據介紹,結核病是一種慢性病,治療周期較長初次發病治療就需要6個月,而耐多藥結核病的治療需要24至36個月。但是,沙巍主任指出,患者如果間斷治療,體內的結核桿菌得不到完全殺滅,病情反覆發作,一旦發展成為耐藥性肺結核病,治療將極其困難。
耐藥結核病很多是由於治療不恰引起的,是人為因素。沙巍說,在患上耐藥性結核的病人中,大多是初次治療時沒有按照醫囑服藥,比如病情好轉後自作主張停藥,導致復發。
沙主任表示,耐藥患者由於使用常規的抗結核藥治療效果很差,因此治癒率低,且費用高昂。特別是耐多藥性肺結核患者,至少需要2年才可能治癒,費用至少是治療普通結核病的5-10倍。而且耐藥性結核病患者傳染他人,被感染的人一旦發病也屬於「耐藥性」。對此,患者切忌因病情好轉就擅自停藥或吃吃停停,以免產生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