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與蒼朮,同屬菊科植物術類乾燥根莖,為中醫臨床常用藥物,在漢代醫家經典《神農本草經》及《傷寒雜病論》中均有記載。但據眾多文獻記載,在南北朝時期之前,諸多醫家蒼白二術不分,均以「術」來統稱,直至南北朝陶弘景才提出赤白之分。
本經未分蒼白,而仲景《傷寒》方中皆用白朮,《金匱》方中又用赤朮。至陶弘景《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於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張隱庵《本草崇原》
健脾燥溼的區別
白朮與蒼朮的共同點即皆可健脾燥溼,雖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更為明顯,白朮主要燥內溼,而蒼朮內外均可燥溼,更為全面,因而蒼朮更善於燥溼。
健脾之功,蒼朮性味苦,故燥性更強,而脾喜燥而惡溼,故而蒼朮主要以去水溼而健脾,善治脾實證;白朮燥溼力雖不如蒼朮,但其味甘溫和,更適合補益脾氣,善補脾虛證。
除此之外,二者功效應用皆有區別,下面我們來分別分析一下——
白朮的功效應用
白朮,其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腎經,有益氣健脾、燥溼利水、化痰止汗、安胎的作用。作為補氣藥的代表,《神農本草經》贊其「久服輕身」。
1、緩解脾虛諸證
白朮性味甘溫,有補益虛損的作用,且歸脾、胃經,有補氣健脾之功,對於脾氣虛弱造成的腹瀉、食少、倦怠、便溏、消化不良等症狀均有緩解之功。
白朮性味苦溫,兼有燥溼之功,故而對於脾虛導致的痰飲內停,表現為水腫、帶下、眩悸均有很好的作用。
白朮健脾燥溼,廣泛應用於臨床,被譽為補氣健脾之要藥,如平補脾胃的經典醫方四君子湯便有其組成。
2、安胎
白朮益氣健脾,故有安胎之功,適用於女性妊娠時因脾氣虛弱導致胎動不安等病症。
3、收斂止血
白朮兼調血症,因脾胃氣血生化之源,故而因脾氣虛弱導致不能固攝津血,出現咳血、便血、尿血等症狀,加入白朮可益氣健脾、收斂止血。
4、固表止汗
白朮溫中,有固表止汗之功,對於因肺脾氣虛,感染風寒,出現表虛自汗、咳喘等症,均有溫中止汗的作用。
5、潤腸通便
白朮雖主燥溼,但有補宜虛損之功,可健脾生津,對於因脾氣虛弱,損耗陰液,導致腸燥便秘的人群,如老年人、產婦等體質虛弱的人群,配伍白朮均有潤腸通便之功。
蒼朮的功效應用
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胃經,有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作用。蒼朮歸屬於化溼藥,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中。
1、燥溼消水
蒼朮性味苦溫,故而燥溼之力顯著,對於溼阻中焦導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少納呆、洩瀉、痰飲水腫均有很好的作用。
蒼朮性味辛溫,故而可健脾和胃,如經典方劑平胃散,既能燥溼消水不傷陰,又能生化氣血不滋膩。
且其味香性燥,故而能通調三焦水溼,使得清升濁降,緩解脾虛腹脹噁心諸症。
2、祛溼除痺
蒼朮性味苦、辛、燥,故而燥溼之力突出,對於風寒溼邪導致的痿症、痺痛均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3、明目
蒼朮入肝經,有明目之功,可緩解兩目澀痛、夜盲症等病症,可與石決明、肝臟等同食。
4、解鬱
蒼朮有解鬱作用,因其氣味芳香,性味辛溫,對於肝鬱脾虛導致的情志抑鬱、胸脅脹滿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5、發汗
蒼朮性味辛香,善於開腠理肌肉,有發汗祛表之功,且燥溼力強,故而對於風寒束表兼有夾溼之證均有很好的作用。
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蒼朮與白朮功善燥溼,但略微傷陰,故而陰虛內熱、津液虧虛人群不宜食用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