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落的瓷磚,既危險又礙眼。
昨天,鄭州市京廣路福壽街之間的中原路涵洞橋瓷磚,又脫落了,碎了!自2007年以來,這裡年年「碎碎」的場景,已不稀罕。每年鄭州市政部門要花費10多萬元,更換面積更是達四五百平方米。瓷磚頻繁破碎,除了人為破壞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經受不住涵洞上方駛經火車震動」。事實果真如此嗎?修修補補的局面,何時終結?大河報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背景
2007年5月起,鄭州對金水路、花園路、中原路、未來路、中州大道進行精品街改造。當時,鄭州市精品街綜合整治工作協調組負責人在接受省會一家媒體採訪時表示,此次精品街改造「是為提升鄭州的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優化人居環境。改造後,力爭10年內不再動(不破路)。」隨後,中原路涵洞橋近1萬平方米的牆面,被鏤空粘貼上瓷磚。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些瓷磚上牆後,頻繁破碎。
現場|涵洞橋瓷磚多處損壞
王寶喜,是鄭州市二七區一名巡防隊員,他和隊友巡邏的區域,就包括中原路涵洞橋。從2007年至今,他目睹該涵洞橋「變臉」後,帶來的諸多問題。
「這個涵洞,夜晚經過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據王寶喜介紹,中原路涵洞橋供非機動車、行人通行的過道,牆壁上粘貼的瓷磚,幾乎每天都有損壞。它們有的掉落到地面,有的碎片在懸著,夜晚行經此處稍不留神,就會被弄傷。王寶喜說,這處涵洞橋除了瓷磚掉落外,其上方的吊頂也出現了脫落、破損情況。
8月13日傍晚,記者來到中原路地下道探訪,看到這處涵洞橋共設置了5個通道,由北向南依次編號為1、2、3、4、5號。這當中,1號、5號涵洞,設計為非機動車道、人行道;2號、4號涵洞為機動車道;3號涵洞,是中間的四個機動車道。
在1號、5號通道內,有騎車的,有步行的,行人絡繹不絕。加之被數十個攤販佔據,約1.5米寬的人行道非常擁擠。不少人步行通過的時候,只好緊貼瓷磚牆。
而該區域內,至少有20塊瓷磚已經掉落損壞,裸露出支撐瓷磚的鋼架。這些鋼架,與牆體鏤空距離約10釐米,瓷磚難與牆壁接觸,只好粘貼到它的上面。觀察整個牆體,記者發現,有整塊搖搖欲墜的瓷磚,也有新修補的瓷磚,混在一起,像一塊塊「膏藥」,甚是難看。除了這兩個通道,其他通道的瓷磚狀況如出一轍。牆根處,施工方為了防止機動車碰撞,特意擺放了多根石樁,儘管如此,不少瓷磚已被撞得粉碎。
追蹤|7年來,不知被曝光了多少次
7年來,中原路涵洞橋瓷磚頻繁掉落的情況,曾被省會多家媒體多次報導。面對媒體的追問和質疑,鄭州市城市管理局曾回復稱,中原路涵洞橋裝修時,橋涵頂面為氟碳鋁扣板材質,立面為玻化磚幹掛結構。橋涵立面每塊磚,僅有四個角用雲石膠和幹掛件相連,由於橋上火車通過時產生的劇烈震動,以及通過橋涵機動車輛的撞掛和雨季積水浸泡等原因,造成瓷磚出現脫落和移位現象。
2012年,當時參與中原路涵洞橋改造的一位徐姓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論證中原路涵洞橋改造時,曾考慮牆面掛瓷磚,用強力黏合劑粘住,但這個方案最終被否定。
事過幾年,回望這個工程,徐先生表示,他個人認為,最科學的處理辦法,就是不粘瓷磚。雖然涵洞貌似不好看,但不會遺留那麼多「後患」。
代價|每年更換四五百平方米,花費10多萬元
「這處涵洞橋貼瓷磚,弊遠遠大於利。」昨天上午,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市政處橋梁所陳永強所長受訪時直言,從2008年開始,他們接手管養中原路涵洞橋後,間隔不過三五天,就要派員維修損壞瓷磚。一年下來,粗略估算需要更換四五百平方米,費用累計達10多萬元。
陳永強說,這些瓷磚都粘貼在鏤空的鐵架上,瓷磚的底部全是空洞,只有4角用粘膠連接。行人掄起拳頭,或者用腳一踢,就能輕鬆將它打碎。這樣一來,瓷磚的穩定性和牢固性,都大打折扣,頻發出現損壞,也是必然,「如此設計,考慮欠妥當。」陳永強無奈地說,儘管他們不斷地修修補補,浪費了大量財力、人力,也難保涵洞橋不出意外。「兩年前,一男子喝得大醉,或許是心情鬱悶,當他行至中原路涵洞橋時,抬腳『嘭嘭』幾十下,從東到西,數十塊瓷磚被踢碎。」所以,修補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於是他們決定把損壞的部分拆除。「樣子雖然不好看了,但是潛在的安全隱患,被徹底摘除了。」
陳永強分析說,瓷磚掉落損壞除了人為破壞外,還有一個致命性的問題是,涵洞上方行經的火車震動太大,一塊幾十斤重的瓷磚,僅靠四角粘連在鋼架上,過不了多久,就會被震掉脫落。他說,中原路涵洞橋貼瓷磚裝飾,作為城區道路橋梁施工的嘗試,結果並不理想。到目前為止,市區修建的橋梁涵洞,都已經放棄了採用貼瓷磚裝飾。
進展|正在申請回歸原樣
陳永強告訴記者,他們已著手向市政管理局等部門提出申請,將涵洞橋面粘貼的瓷磚,儘快予以拆除,還原它本來的面貌。
他的說法,得到了鄭州市市政管理局一位橋梁專家的認同,他介紹稱,放眼全國及世界,很難發現有在涵洞橋上貼瓷磚的。從專業角度考慮,對橋梁涵洞進行裝修並不可取。理由是,每一座橋梁都有壽命,一旦把它裝修了,就遮擋住了橋體,不易發現潛在的問題。中原路涵洞橋,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40年左右,這個時間階段,是橋梁「患病」高發期,需要平日多觀察養護。
而現在這些涵洞橋體被裝飾覆蓋,怎能及時發現隱患?該專家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原路涵洞橋貼瓷磚,從設計到施工,看不到一絲專業素養,明顯的感覺是:「一個外行人,根據自己好惡,往牆上塗脂抹粉。」
連結
7年來,反映投訴聲聲切
編者按:在百度輸入「中原路」、「瓷磚脫落」等字樣,會發現自2007年,這樣的投訴、反映、媒體曝光,幾乎成了「家常便飯」(見截圖)。貼瓷磚,本該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不料卻成市民的一塊「心病」。心病一日不除,市民一日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