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9時左右,廣州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在白雲區棠樂路京廣鐵路涵洞橋底,發現一輛被積水浸泡多日的小車,車上連同司機在內的7名乘客全部溺水身亡,其中5名大人,2名小孩。
△「吞人」的鐵路涵洞
涵洞積水淹沒小車 一家7口溺亡
事發地點位於廣州白雲區棠樂路中段一個鐵路涵洞內。警方上午趕到現場勘察時發現,出事的小車已經被積水浸泡了3日,車上的7名乘客已全部溺水死亡,其中2名小孩只有不到兩歲。
據了解,7名死者是一家人。21日,其中一名死者的哥哥李先生還在本地媒體及微博上發布尋人消息,稱妹妹一家7口自19日晚之後就失去聯繫。沒想到,從東莞前來廣州探親的七名親人,竟殞命涵洞內。
△涵洞積水淹沒小車 一家7號溺亡
涵洞逢雨必淹或存設計缺陷 警方已介入調查
事發的京廣鐵路涵洞寬約5米,高約4米,是連接棠樂路和石槎路最便捷的通道,也是幾千名附近居民去往石槎路的必經之路。附近的居民稱,平時只要下暴雨,半個小時內涵洞就會被水淹,積水多時能達到數米深,之前多次有車在涵洞內拋錨。有居民表示,之前雨很大的時候有工作人員拉過警戒線,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卻沒有。他們也曾經將情況反映給當地水務部門,對方表示該涵洞只是鐵路的便道,設計可能存在缺陷,會儘快通知工作人員前往抽水。
目前,廣州警方正對該起事件作進一步調查。如今,涵洞內的積水大部分已被抽走,在涵洞約2米高處的牆體上,仍有明顯的水漬。在距離涵洞10米左右的路邊,豎立著一幅黃色警示牌,用紅色字體寫著:下雨天有積水 禁止通行。
涵洞前設石墩 嚴防車輛駛入
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緊急「補鑊」。22日晚,相關部門連夜施工,在石槎路和機場路兩個方向的涵洞入口架設方形木頭模子,澆築水泥墩。今後,機動車將不能進入涵洞。
在涵洞上方的京廣線一直有鐵路人員把守著。看守保安說,這個涵洞水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周邊居民遇到涵洞積水無法通行,經常冒險橫穿京廣線,即使京廣線每隔幾分鐘就有火車通過,村民也鋌而走險。「我們在鐵路兩邊設了鐵絲網,還加派人員阻攔,但仍有人會橫穿鐵路。」
△出事涵洞前已經加裝了封路的水泥墩,並塗上了警示色
媒體多次報導 水務部門一直「將改造」
據統計,對於棠樂路的京廣鐵路涵洞的「水浸」問題,廣州當地媒體從2011年以來曾持續對此進行報導。當時,白雲區水務局負責人說,將加快相關區域的市政排汙排水設施建設,防止因該區域的雨水回流至鐵路涵洞,加大涵洞排水壓力。對鐵路涵洞原抽水房進行升級改造:增大用電量,提高抽水泵功率,加大排水管徑,從而提高排水能力,縮短排水時間。
但直到今年6月,這個涵洞再次發生水浸被報導後,白雲區水務局三防辦的回覆依然是,整改方案正在走程序的流程。
鐵路公司:已交地方管理 水務局:不屬於市政道路
據悉,棠樂路尾京廣鐵路涵洞於2000年由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羊城鐵路總公司建設完工。目前,羊城鐵路公司已經撤銷。據廣鐵集團透露,集團只負責建設鐵路涵洞,建好後的日常管理工作已移交給地方部門。
白雲區水務局表示,2001年,棠湧經濟聯社投入150多萬元,協調羊城鐵路公司,由鐵路公司建設棠樂路鐵路涵洞,連通村民交通,同期建設了涵洞抽水設備,根據建設時的實際情況,當時設置抽水機2臺,抽水管的尺寸為10寸。由於該路段為棠湧村機耕路,不屬於市政道路,建設完成後由村負責管養。只有在出現大的險情,才會向水務局上報。
據稱,在白雲區類似的水浸黑點還有多處,目前水務局正在進行改造工程,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涵洞地勢較低,下雨易積水
法學專家:死者和管理方都有責任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民安表示,責任判定要判斷涵洞的管理方是否存在責任,要看其是否盡到了安全保障義務。
根據報導,在事發涵洞口設置有「下雨天有積水,禁止通行」的標識,說明涵洞管理方知道有危險,並對危險進行了警告。但依然有行人通過涵洞,管理方也知道別人對其警告視若無睹,就說明光設置警告牌還不夠,也不足以免除管理方的責任。張民安說,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管理方應直接採取封堵涵洞的做法,或採取措施消除積水保證通行。如果管理方沒有這麼做,造成行人溺亡的情況,就應適用「過錯相抵」的原則——行人不顧警告強行通過有責任,管理方也有責任——至於各自的責任大小,則要視情況而定。
新華社評論:警示牌不是免責牌 7條生命隕落誰負責?
七口之家,溺亡在一個積雨的鐵路涵洞裡,直到三天後才被發現。悲劇再次凸顯內澇之痛。當地媒體從三年前就持續報導過這個隱患點,然而在廣州這樣多雨的城市,直到今天慘劇發生,一切還是如故。相關部門對於群眾生命安全的漠視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事發地附近確實立有警示牌,然而警示牌不是免責牌。一旦下雨,司機會看不清警示牌,許多不了解路況的外來司機更容易駛入險境。立了警示牌,說明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隱患存在,但只有根除積水隱患,才能避免慘劇發生。
7條生命能喚起相關部門的責任心麼?會有人因此受到處理麼?政府部門必須亡羊補牢,查一查光鮮亮麗的大都市裡還有多少「奪命涵洞」,並及時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徹底整改。在這些安全隱患面前,不作為或者敷衍了事的政府部門責任人,應當被嚴肅問責。
(來源:央視綜合)
本文編輯 張省
微信用戶如何查閱及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複製連結,可發送到電腦上查看
如何訂閱央視新聞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央視新聞
添加朋友→搜號碼:cctvnewscenter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喜歡此文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