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境內阿昌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等縣,此外,還有少數分布在潞西、盈江、瑞麗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騰衝等縣。
人口數為33936人(2000年)。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分梁河、隴川、潞西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習用漢文和傣文。
經濟生活以農業生產為主,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水稻號稱「水稻之王」。
阿昌族傳統服飾簡潔、美觀、樸素。因長期與漢、傣族雜居,服飾多與這些民族近似。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出門喜背「通帕」(自織掛包)和長刀。
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一般未婚少女下著長褲,上為淺色對襟衣,盤辮,已婚婦女則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上衣,外系圍腰(也稱為氈裙),並用黑、藍布包頭,高至尺餘。喜戴銀飾。
阿昌族將鮮花視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誌,喜歡用花作飾物,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成為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
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還有薯類、玉米、蔬菜、肉類等,嗜食酸性食品。以善做米線著稱,特色食品有過手米線、蘇子粑粑等。
民居建築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二層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放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為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
民間工藝以鐵器製造著稱,戶撒阿昌刀以鋒利美觀、經久耐用享有盛名。此外,他們在刺繡、霖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方面,也值得稱道。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築物、佛龕以及銀飾等上面,都可見雕刻著的各種動物、植物圖案,頗具民族特色。阿昌族口頭文學絢麗多彩,有歌謠、情歌、傳說、民間故事、寓言等多種形式。
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記述歷史事件,有的描繪生產勞動和生活情況,生動地展現了阿昌族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精神風貌。創世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頭文學巨著,在阿昌族歷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阿昌族能歌善舞,尤其擅長唱山歌,凡勞動、「串姑娘」、結婚、走親訪友等活動都要用山歌來抒發感情。平時喜歡進行「對歌」活動,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借「對歌」來互相傳情。舞蹈主要有象腳鼓舞和窩羅舞等。常用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鑼等。
葫蘆簫由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遞愛情的媒介。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蕩鞦韆、賽馬、射擊、舞阿昌刀、練武術等項目在民間頗為盛行,一般在節日期間都會進行各個項目的表演和競技。
傳統民族節日有會街節、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等。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阿昌人講究禮貌,尤其對老年人非常尊敬,無論集會或在家裡,只要有老年人走過來,即會站起來讓坐,表示尊敬和歡迎。
「屋擺」(高包頭)
阿昌族傳統頭飾。「屋擺」是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纏繞於頭上,造型高峻,高達半米有餘,將布展開,長達5-6米。「屋擺」是阿昌族已婚婦女的標誌性頭飾,包戴儀式莊重,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與之相配的是大圓耳飾。
過手米線
阿昌族傳統風味食品,也稱「火燒生豬肉米線」。其做法:新鮮豬肉燒熟後剁細斬茸,然後用酸醋拌勻,再加上碎花生米、豬肝、豬腦、粉腸以及芝麻、大蒜、辣椒、蕪莫、豆粉、酸水等調料,攪成糊狀,最後拌和著香軟滑糯的米線。過手米線酸辣可口,別具風味,在民間頗受歡迎。
戶撒刀
阿昌族民間工藝品,也稱阿昌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地區而得名。戶撒阿昌族打鐵工藝高超,每個村寨都有祖傳的、獨到的產品,可分幾種類型,一個村寨至少擅長打制一種類型。阿昌刀形式及用途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用刀等數十個品種。有些刀打製得極薄而又有韌勁,平時可像腰帶一樣圍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鋒利無比。工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各種風格的圖案並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阿昌刀製作過程複雜,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遮帕麻和遮咪麻》
阿昌族長篇詩體創世神話。以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形式傳承至今,主要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遮帕麻和遮咪麻》講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創造人類、補天治水、智鬥邪魔臘和重整天地的故事。遮帕麻和遮咪麻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不僅是阿昌族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也是所有百姓人家的護佑之神。《遮帕麻和遮咪麻》故事情節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阿昌族將其稱為「我們民族的歌」,在阿昌族民間廣為傳頌。
會街節
阿昌族傳統節日,又稱「熬露」。流行於雲南隴川等地。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現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相傳,菩薩克服重重困難,上天取到經書,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為了迎接他的歸來,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米,煮出齋飯供齋。此後遂演變成民族節日。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徵。節日當天,小夥子們身背阿昌刀,挎著象腳鼓,姑娘們身著民族服裝,在各色彩旗的引導下,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著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耍青龍、玩白象由象腳鼓、鑼、錢伴奏,氣氛熱烈,姑娘、小夥子圍著青龍和白象跳舞,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