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刀與過手米線:雲南心靈手巧的阿昌族

2021-01-11 思維聯盟

我國境內阿昌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等縣,此外,還有少數分布在潞西、盈江、瑞麗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騰衝等縣。

人口數為33936人(2000年)。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分梁河、隴川、潞西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習用漢文和傣文。

經濟生活以農業生產為主,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水稻號稱「水稻之王」。

阿昌族傳統服飾簡潔、美觀、樸素。因長期與漢、傣族雜居,服飾多與這些民族近似。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出門喜背「通帕」(自織掛包)和長刀。

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一般未婚少女下著長褲,上為淺色對襟衣,盤辮,已婚婦女則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上衣,外系圍腰(也稱為氈裙),並用黑、藍布包頭,高至尺餘。喜戴銀飾。

阿昌族將鮮花視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誌,喜歡用花作飾物,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成為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

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還有薯類、玉米、蔬菜、肉類等,嗜食酸性食品。以善做米線著稱,特色食品有過手米線、蘇子粑粑等。

趕集路上

民居建築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二層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放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為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

民間工藝以鐵器製造著稱,戶撒阿昌刀以鋒利美觀、經久耐用享有盛名。此外,他們在刺繡、霖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方面,也值得稱道。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築物、佛龕以及銀飾等上面,都可見雕刻著的各種動物、植物圖案,頗具民族特色。阿昌族口頭文學絢麗多彩,有歌謠、情歌、傳說、民間故事、寓言等多種形式。

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有的反映民族起源,有的記述歷史事件,有的描繪生產勞動和生活情況,生動地展現了阿昌族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精神風貌。創世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口頭文學巨著,在阿昌族歷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統樂器象腳鼓

阿昌族能歌善舞,尤其擅長唱山歌,凡勞動、「串姑娘」、結婚、走親訪友等活動都要用山歌來抒發感情。平時喜歡進行「對歌」活動,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借「對歌」來互相傳情。舞蹈主要有象腳鼓舞和窩羅舞等。常用樂器主要有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鑼等。

葫蘆簫由葫蘆連接三根竹管制成,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制成,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遞愛情的媒介。民間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蕩鞦韆、賽馬、射擊、舞阿昌刀、練武術等項目在民間頗為盛行,一般在節日期間都會進行各個項目的表演和競技。

雲南省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臘撒新寨

傳統民族節日有會街節、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等。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阿昌人講究禮貌,尤其對老年人非常尊敬,無論集會或在家裡,只要有老年人走過來,即會站起來讓坐,表示尊敬和歡迎。

「屋擺」(高包頭)

阿昌族傳統頭飾。「屋擺」是用自織自染的兩頭墜須的黑棉布纏繞於頭上,造型高峻,高達半米有餘,將布展開,長達5-6米。「屋擺」是阿昌族已婚婦女的標誌性頭飾,包戴儀式莊重,平時包取,長輩晚輩互相迴避,外人不可隨意觸及。與之相配的是大圓耳飾。

過手米線

阿昌族傳統風味食品,也稱「火燒生豬肉米線」。其做法:新鮮豬肉燒熟後剁細斬茸,然後用酸醋拌勻,再加上碎花生米、豬肝、豬腦、粉腸以及芝麻、大蒜、辣椒、蕪莫、豆粉、酸水等調料,攪成糊狀,最後拌和著香軟滑糯的米線。過手米線酸辣可口,別具風味,在民間頗受歡迎。

戶撒刀

製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阿昌刀

阿昌族民間工藝品,也稱阿昌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地區而得名。戶撒阿昌族打鐵工藝高超,每個村寨都有祖傳的、獨到的產品,可分幾種類型,一個村寨至少擅長打制一種類型。阿昌刀形式及用途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用刀等數十個品種。有些刀打製得極薄而又有韌勁,平時可像腰帶一樣圍在腰間,需要時解下,立即自然伸直,鋒利無比。工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各種風格的圖案並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阿昌刀製作過程複雜,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遮帕麻和遮咪麻》

阿昌族長篇詩體創世神話。以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形式傳承至今,主要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遮帕麻和遮咪麻》講述了阿昌族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造天織地、創造人類、補天治水、智鬥邪魔臘和重整天地的故事。遮帕麻和遮咪麻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不僅是阿昌族最受崇拜的至尊善神,也是所有百姓人家的護佑之神。《遮帕麻和遮咪麻》故事情節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阿昌族將其稱為「我們民族的歌」,在阿昌族民間廣為傳頌。

遮帕麻和遮咪麻

會街節

阿昌族傳統節日,又稱「熬露」。流行於雲南隴川等地。過去多在農曆九月中旬舉行,現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相傳,菩薩克服重重困難,上天取到經書,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為了迎接他的歸來,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米,煮出齋飯供齋。此後遂演變成民族節日。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阿昌族視青龍、白象為吉祥、幸福的象徵。節日當天,小夥子們身背阿昌刀,挎著象腳鼓,姑娘們身著民族服裝,在各色彩旗的引導下,在鼓樂和鞭炮聲中簇擁著披紅掛綠的青龍、白象進入會街節廣場。耍青龍、玩白象由象腳鼓、鑼、錢伴奏,氣氛熱烈,姑娘、小夥子圍著青龍和白象跳舞,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會街節

相關焦點

  • 柔可繞手指,鋒利削鐵如泥,阿昌族的戶撒刀有多厲害?
    沐英召來阿昌族造刀的工匠,讓他參考漢族的大刀,造出一把既鋒利又便於攜帶作戰的刀。阿昌族的刀匠也不負眾望,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經過多番錘鍊,終於鍛造出了讓沐英滿意的刀,此刀「柔可纏指,剁鐵如泥」,思倫發軍隊的刀在此刀面前黯然失色,雙方在定邊決戰,明軍大獲全勝。明朝統一了雲南,麓川從此暢通無阻。
  • 雲南旅遊哪裡的米線好吃--雲南米線之旅
    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說到雲南的特色食品,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米線。除了鼎鼎大名的過橋米線,還有豆花米線、小鍋米線、鱔魚米線、涼米線、滷米線、滷雞米線……雲南人對米線愛的深沉,花式吃米線可算得上是雲南人的日常,早點吃米線,中午吃米線,晚飯吃米線,宵夜還能吃米線,一天四頓的吃,連續7天都吃也能不帶重樣的。
  • 雲南過橋米線,正宗又好吃,從此告別方便麵了
    雲南,在我們中國是一個充滿魅力的省份,也是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這裡有著美麗而神奇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色,第一次踏上雲南城市的朋友可能會用「十裡不同天」來形容雲南,這裡可不是形容雲南的天氣!都說來過雲南第一次以後 ,還想來再旅行一次,豐富的名族文化特色,讓你體會到雲南人們的其樂融融的快樂生活,同時也讓你完全放鬆心境!
  • 雲南可不止過橋米線這麼簡單!
    秈米雲南的米線是主要的米類精製產品,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比起其他地區的米粉,雲南米線僅用大米和水製成,不添加其他的成份。比起米粉的軟糯,米線更加爽滑,入口更易咬斷而無黏膩綿柔之感。米線昆明的米線整體上可以分成兩大類,酸漿米線和幹漿米線。酸漿米線,形狀比較粗,為粗米線。
  • 橋香園過橋米線,一份地道的雲南美味!
    橋香園過橋米線,一份地道的雲南美味!▲橋香園雲南過橋米線相傳,清朝時滇南一個秀才到蒙自城外一處湖心小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帶著他愛吃的米線去給他送飯,但每次等出門到了島上,米線已涼。
  • 雲南實施臨時價格幹預 米線麵條半年內禁止漲價
    各方反應  餐企:成本壓力過大  昆明江氏兄弟橋香園過橋米線連鎖店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段時間包括蔬菜、辣椒、油等各方面價格都在不斷上漲,一碗米線的成本已經遠遠高於從前,「考慮到市民的接受能力,我們的米線價格沒有漲,依然維持在以前的水平。」
  • 在大理古城裡吃到了兩種雲南過橋米線,也不知哪一種才是正宗的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西部,曾經是古南詔國的新都,是中國首批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承載著大理地區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旅遊核心地帶。既然來到雲南,吃一碗正宗的雲南過橋米線是必須的,然而短短兩天時間就吃到了兩種「正宗」的雲南過橋米線,不一樣的風格讓俺徹底蒙圈了,這是第一種,是前天在洱海門附近那家「蒙自過橋米線」吃的,說是正宗的蒙自過橋米線,價格25元一碗。
  • 過橋米線只是昆明一角,吃過這些米線才算真的來昆明玩過
    不論是哪種情況,他們都會問我一個問題,哪裡可以吃到好吃的過橋米線?由於都是來短期旅行的,所以我基本上都沒帶著誰去真正的吃過,只是大概給他們指了幾家老字號的建新園,想來他們也只會去點一套過橋米線了。小鍋米線首先,我認為這才是昆明人經常吃的米線之一,小鍋米線是煮出來的米線,而過橋米線是燙出來的。 主要特點是,米線都是在炭火上用小鍋煮沸,裡面加入鮮肉,米線,韭菜,酸菜,如果你喜歡的話你還可以加入臭豆腐、薄荷葉之類的。
  • 昆明一家正宗的雲南米線,價格不貴小菜多,啥時候來都排隊
    昆明一家正宗的雲南米線,價格不貴小菜多,啥時候來都排隊!又說全國的旅遊大省很多人會想到雲南省,雲南的一些地級市,也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旅遊勝地,比如說麗江、大理等等,對於大家來說,其實雲南最初的飲食印象,停留在鮮花餅上,除此之外還有一道大家特別喜歡的便是雲南過橋米線,平淡無奇的雲南過橋米線卻內藏乾坤,一口米線就可以讓你忘卻所有十分的溫暖。
  • 到雲南必吃的9家米線店,就算你清晨排隊1小時不一定就能吃得到
    到雲南旅遊,無論走到哪裡,請記住一定要吃美食,今天給大家盤點雲南各地9家神一樣存在的米線店,清晨高峰期,有的要排隊1小時才能吃到。米線+豬腳肉+醬料+豬皮+韭菜+高湯,這是一碗頂級豬腳米線的標配再者就是他家的烤豬蹄,昆明銷量最大的一家!先滷製過的豬蹄皮黃個大,細細的紋路裡冒著油光。咬上一口,香味十足,軟軟糯糯,越嚼越有味,舌尖上有點黏黏的粘連感!
  • 雲南哪的米線最好吃?外地遊客別亂點,全是味精,告訴你個好去處
    過橋米線,是雲南特色的一種傳統小吃,屬滇菜系,它起源於蒙自地區,而後發揚光大,雲南米線的口味,與外地一些米線懸殊較大,講究鮮、香、濃、順、滑、燙,有些地方的人,根本不懂正宗的米線啥味?處處上當,還一直說難吃,雲南過橋米線,聲名遠播,但並不是你來到雲南,就能吃上一碗正宗的過橋米線,想吃還要去它的發源地紅河州蒙自市。為什麼說蒙自的米線正宗?
  • 昆明人不僅愛吃各種蟲子,就連米線都是甩的?
    味道正宗的酸醃菜、噴香的肉醬、鮮鹹的醬油缺一不可,客人每次都喝光,由衷地贊一句「好」,這才算是過了關。昆明人愛吃米線,所以在大街小巷還流傳著一句俗語:「看不見的戰線,打不完的毛線,吃不完的米線」。2那麼問題來了,在鄭州想吃一碗正宗香濃的小鍋米線怎麼辦呢?跟著我到芸河薈「甩」起來吧。
  • 讓我一次飛個夠:隨心飛收尾兩票三飛四城離開雲南 留戀一碗米線
    玩卡記在雲南呆了多年,當初因為這裡的氣候,陽光燦爛而來。就像之前說的,冬天不出太陽還是挺冷,氣候好完全看有沒有太陽。夏天也一樣,出太陽就熱點兒,不出則氣候宜人。這裡的陽光和北方的陽光不一樣,紫外線特別強。玩卡記回老家曬太陽時有種陽光很溫柔的感覺。說到好吃的,玩卡記已經出雲南不吃米線了。省外的各種米線,過橋米線等等,吃不出雲南的美味。
  • 昆明絕味:過橋米線
    到昆明有兩件事情不能忘,一是遊歷石林,二是品嘗過橋米線。石林位於昆明南邊,乘車約行一個多小時路程。進入景區內,但見石柱、石壁、石芽、石峰千姿百態,爭奇競麗,參差峰巒,巧奪天工。近看酷似動物植物,恰如人形生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石林實為見所未見,終生難忘。過橋米線是雲南的著名小吃,蜚聲海內外。
  • 全國米線市場群雄割據,這個品類的下一個春天在哪裡?
    相比螺螄粉的高調爆紅,形態跟螺螄粉相似的米線就顯得低調了許多。米線起源於雲南,隨著雲南風情在全國的風靡而逐步被國內消費者熟知和喜愛,也催生了雲南米線市場的火熱景象,一批米線品牌趁勢崛起。
  • 土雞米線的風太大了
    土雞米線一聽就是雲南流行過來的,在昆明、麗江、大理都能看到土雞米線店,最正宗的土雞米線發源於臨滄雲縣。雲縣的米線跟雲南其它地方的米線不同,更細軟光滑。米線的澆頭我們說的臊子,雲南人說的「帽子」做法比較粗狂,烏雞放入清水,加入胡椒、草果面、香菜籽等料煮雞,煮好的雞翅雞腳剁下來單賣,其它部位切丁翻炒成「雞肉帽子」。
  • 外面的過橋米線有粗有細,哪裡的才是最好吃的?
    無論是在中國的南方城市還是北方城市,大街上總會有一兩間打著「雲南過橋米線」招牌的小店,偶爾進去嘗下鮮,味道還真的有那麼回事。但是,如果你到了雲南嘗過了正宗的過橋米線,就知道以前所吃的米線真的只是低配版的山寨產品。
  • 雲南過橋米線實戰技術
    雲南過橋米線湯料配方: 湯料: 淨武定壯母雞2500克,淨壯老鴨1200克,豬筒子骨1000克,豬背脊骨1000克,香料包1個,湯料添加劑適量; 香料包配比: 花椒15克、山奈15克、
  • 雲魁I這碗來自舌尖大廚的過橋米線 竟讓著名影星于榮光出任其...
    在雲南的諸多美食裡,過橋米線可謂佔據了一席之地。其源自滇南,憑藉著一套頗具儀式感的美食體驗而登上大雅之堂,並作為雲南的代表性美食而風靡國內外。現如今,外地人來到雲南,過橋米線絕對是大家點擊頻率最高的美食之一;昆明的新年是從寒冷開始的,怕冷的小夥伴急需由內而外的溫暖,好讓新年的喜悅不被寒風吹散。
  • 到昆明老街吃一份正宗過橋米線
    那麼 昆明 的老街絕不缺席的舌尖上的美味一定是米線。 建 新園 是一家始於1906年的中華老字號過橋米線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