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內科:緊急為氣道重度狹窄患兒行氣管鏡介入手術

2020-12-03 瀟湘名醫

7月22日上午,呼吸內科收治了一名四個月的27周早產患兒小宇,出生體重僅為1100g,入院時,小宇有明顯的聲嘶、喉鳴、氣促。詢問孩子父親得知,小宇發病已有一周,從出生至今食慾欠佳、嗆奶、餵養困難導致現在出現了嚴重的營養不良。考慮到他基礎體質差,病情重,呼吸內科段效軍教授和孟燕妮教授當決定立刻為小宇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完善了術前檢查,氣管鏡檢查發現他聲門下氣道右側2點至5點的位置,左側9點至11點有較大囊腫,囊腫導致了氣道的重度狹窄,中間只有一條縫可以通氣,所以小宇出現了明顯的氣促,喘憋,隨時有窒息的危險。段教授當機立斷,立即和黃建寶、孟燕妮教授討論、在最短的時間內擬定了手術方案,聯繫麻醉手術科緊急手術,告知家屬此種梗阻是無法通過藥物治療好的,也無法等待其穩定後再手術,孩子目前病情危重,需緊急行纖支鏡介入手術,才能打通氣道緩解呼吸困難。

手術時間定在了中午十二點,來不及吃午飯,討論完手術方案後,呼吸內科副主任黃建寶帶領纖維支氣管鏡室醫護人員立刻趕往手術室,此次手術難度較大,以前完成的手術大多為瘢痕狹窄,環形狹窄,而這次狹窄的性質完全不一樣,對介入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家們術中通過雷射消融、鉗夾清理壞死物、球囊擴張狹窄處、冷凍等多種介入手段,歷經兩個半小時,成功的將小宇的狹窄氣道擴張了4mm,左右兩側囊腫明顯縮小,通氣功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目前,我院呼吸內科的氣管鏡下介入治療技術不斷發展,對氣道內腫瘤及氣道狹窄達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經過六年的探索創新,在呼吸疾病的診斷與介入治療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術體系。呼吸內科將持續不斷地努力提升自身醫療技術水平,用心去做好每一項工作,用愛去呵護每一位患者。

【來源:呼吸內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專家打「飛的」,為患兒打通狹窄氣道
    從被醫生宣判無法救治,到如今展露曙光,福建省兒童醫院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架設的「綠色通道」,讓小寒成為了首個在省內通過心肺聯合手術,打通狹窄氣道的患兒。陷困境原本以為女兒小寒的出生可以湊個「好」字,不曾想喜悅僅持續了半個月,小寒因為反覆肺炎,呼吸困難,不得不戴上呼吸機住進漳州當地醫院的ICU。
  • 氣管重度狹窄至呼吸困難 植入支架救命
    近日,市中心醫院鐵東院區用氣管支架植入方法成功救治了一名重度呼吸困難的危重患者。68歲的王女士近日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市中心醫院鐵東院區介入科收治了這名危重患者。CT檢查顯示,患者右主支氣管切除,左主支氣管起始部重度狹窄。該院介入科崔鉉默主任帶領醫療團隊經過嚴密細緻的討論,決定給患者進行DSA引導下支氣管支架置入手術。患者由於呼吸困難嚴重,基本不能平臥,因此對手術的要求非常高。在醫、護、技三方通力配合下,整個手術僅15分鐘便順利完成。
  • 氣道狹窄患者的圍術期麻醉管理
    氣道狹窄可造成呼吸困難、窒息,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其常見病因包括:氣道內新生物、氣道外腫瘤壓迫浸潤、氣道異物以及縱隔淋巴結轉移等由於手術部位的特殊性,該類患者圍術期氣道管理尤為重要。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腫瘤出血堵塞氣道、氣管破裂、氣管塌陷等危急症狀,麻醉醫師需嚴密關注呼吸道情況,做好充足的準備,維持有效的氧供及循環穩定。
  • 【探病尋醫】氣道狹窄怎麼辦?經支氣管鏡球囊擴張氣道成形術來幫忙!
    【探病尋醫】氣道狹窄怎麼辦?經支氣管鏡球囊擴張氣道成形術來幫忙!陳醫生查閱了劉女士的臨床資料並為其制定了介入計劃,在完善相關檢查及徵得患者本人、家屬的同意後,於11月5日在內鏡室為劉女士行「經支氣管鏡球囊擴張氣道成形術」。手術歷時僅1小時,術後劉女士並無明顯不適,在家人陪同下即可步行回病房。
  • 【醫院動態】多學科聯合解決良性氣管狹窄1例
    患者李先生,1年前因某種嚴重疾病進行氣管內插管手術,術後1年來,患者先後就診多家醫院呼吸內科,分別進行內鏡下氣管狹窄處瘢痕松解術、支架植入術和氣道壞死物清理術;每次內鏡下治療後,出現氣管中段狹窄(狹窄長度約為2釐米,狹窄等級為2級以上),並伴隨明顯的呼吸困難症狀。
  • 重慶仁品頭頸外科團隊再治療一例高難度重度喉氣管狹窄患者
    近日,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頭頸外科團隊再治療成功一例高難度重度喉氣管狹窄患者。據悉,該患者因三年前喉癌術後喉腔瘢痕狹窄,長期嗆咳、吞咽梗阻,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同時還患有肺氣腫、肺大泡,肝葉多發囊腫等疾病。患者輾轉市內多家醫院尋求治療,均未果。
  • 插管後氣管狹窄的危險因素及其處理
    另一方面,患者的意願、手術的創傷風險及併發症等情況也是外科手術需要考慮的因素。近年來隨著呼吸內鏡技術的迅速發展,多種、聯合的介入治療方法可供選擇。 1.球囊擴張:經支氣管鏡下球囊擴張術主要用於纖維瘢痕收縮後的狹窄,由於操作簡便、併發症少、可重複進行、效果良好,可作為插管後氣管狹窄的首選手段之一。
  • 90歲抗美援朝老兵患主動脈瓣重度狹窄,醫生為他換了「心門」
    昨天,14時30分左右,在北京安貞醫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手術,患有主動脈瓣重度狹窄的90歲抗美援朝老兵徐大爺被順利推出手術室。手術中,周玉傑、來永強和張純等幾位教授認真分析瓣膜植入後的位置和效果。這一次,醫院通過先進的微創介入手術——經股動脈主動脈瓣植入術,為老人生病的心臟換了一扇「門」。
  • 我院成功實施硬鏡下嚴重氣道狹窄支架置入術
    氣道阻塞命懸一線,急診介入立顯奇效本網訊【陳文、武明】近日,家住樊城56歲的張先生,因罹患食管癌,氣管通道被惡性腫瘤侵犯,出現咳嗽、氣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遂來到我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就診。考慮到患者曾做過食管癌根治術,並多次化療,身體狀況差,合併有骨轉移,不能進行外科手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陳俊文與其介入團隊經討論後決定為患者行氣管鏡介入治療,利用硬質氣管鏡+電子支氣管鏡操作,熱消融左主支氣管內腫瘤並置入一枚金屬覆膜掛碘125粒子支架,既開通了患者左側氣道解除了胸悶氣喘症狀,還可以通過粒子局部放療殺滅臨近的腫瘤細胞。
  • 山大齊魯兒童醫院為患兒緊急開闢綠色手術通道
    普外科醫生通知,PICU患兒圖圖(化名)由於腸梗阻住院,現病情危急需要立即手術治療。此時,手術室擇期手術正在進行,所有手術房間均佔滿。手術室護士長畢茜得到消息後立即啟動應急程序,為患兒開啟綠色通道。護士長規劃找到最短時間能完成的手術,與眼科、耳鼻喉科的手術醫生溝通,在耳鼻喉科主任張子和的配合下,擇期手術為急症患兒讓路,準備好手術間,為患兒保駕護航。
  • 20歲少年氣管狹窄只留「一條縫」,上海專家巧裝支架還他暢快呼吸
    近日,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鏡中心主任孫加源帶領團隊,與麻醉科默契協作,完成了一項「極限挑戰」——為一位受腫瘤壓迫,導致氣管極度狹窄只剩「一條縫」的少年,施行了複雜的經支氣管鏡支架置入術,打通生命「主幹道」,為他進一步治療帶來希望。
  • 在媽媽肚子裡接受心臟手術!這個酷寶寶出生了,近8斤重!
    第一時間,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學科帶頭人孫錕教授、小兒心血管主任陳筍就開始為小寶寶做新生兒心臟超聲評估。經過評估,這個寶寶原本重度的主動脈狹窄經過宮內治療,已轉為輕到中度度主動脈狹窄。孫錕教授說:「他的治療效果好於預期,我們的宮內球囊擴張術將接近閉鎖的主動脈瓣成功打開,經過在母體內7周的生長,瓣口直徑增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可以讓足夠的血流順利通過。
  • 少女氣管狹窄多方求醫 醫生冒險手術令她重獲新生
    正常人呼吸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但是對於小美(化名)而言,呼吸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原因是,她的氣管極為狹窄,最窄的地方不足正常的一半,感覺出不了氣、說話時也要大喘,時常被憋的臉色暗紫。近日,小美在四川省腫瘤醫院完成了5個氣管環的切除手術,解除了困擾多年的「魔咒」。女孩留下氣管狹窄後遺症 出不了氣5年前,小美因重症肺炎長期插管,治療後疾病好轉,但落下了氣管狹窄的後遺症。
  • 8個醫療團隊接力救治,重度燒傷患者使用ECMO後成功脫險
    楚天都市報12月2日訊(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朱睿瑤 王莎莎 張曉衡) 因爆炸事故被重度燒傷,一度瀕臨生命絕境的48歲患者,一個月內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歷經多次搶救,並在ECMO輔助下緊急手術後,成功脫離生命危險。
  • 直擊黃岡丨ICU兩臺手術接力,展開「生命保衛戰」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辜鵬博 鄒晨瑩 黃岡報導 後期 張勁夫3月14日,在湖南支援黃岡醫療隊「湖南ICU」裡,醫療隊員們為患者吳某開展了一場「生命保衛戰」,ECMO和氣管支架兩臺手術先後進行。「新冠肺炎引起肺部病變,再加上氣管狹窄達到了80%,治療難度很大,萬一痰液堵住狹窄處,隨時可能發生窒息。」湖南支援黃岡醫療隊隊員、省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王露平介紹,52歲的吳某入院時呼吸已極度困難,患有新冠肺炎合併重度氣管狹窄。入院後曾發生過心跳驟停,如果不解決氣道狹窄這一根本問題,則會危及吳某的生命。
  • 超重婦科手術患者安全度過圍術期
    近日,湖南省腫瘤醫院麻醉手術中心迎來一位超重患者,來自永州東安縣的胡女士今年57歲,身高157釐米的她體重竟達246斤,BMI指數為48。多年肥胖的她年輕時就被診斷為高血壓,血壓最高時達到 230/120mmHg,同時合併有重度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伴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低血氧症等,胡女士幾乎夜夜入睡都不能平臥,嚴重影響了其生活質量。
  • 中日合作研製機器人為血管介入手術帶來新突破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呂秋平 曹霽陽)中日合作研製的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9日在北京和日本香川縣成功進行遠程臨床動物實驗,為該系統的進一步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介紹,該系統投入應用後,將大大降低血管介入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成功率。
  • 年近八旬教授通宵手術 為患兒爭取最佳手術時間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通訊員曾傑報導:2月8日早上8時剛過,年近8旬的骨科主任醫師任德勝教授才從手術室緩緩地走出來,從他略帶微笑的臉上,您可能看不出他剛剛通宵為一例左肱骨開放性多處骨折並神經肌肉損傷、左脛腓骨骨折患兒實施了近5個小時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