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古代人寫情,親情、愛情、朋友之情,是寫的比較普遍,素材也比較多的。
在農業社會倫理下的人們,畢竟社會性會更明顯一些,一生當中少不了和其他人的交往,再加上儒家觀念的束縛,人們對於家庭很是重視,所以寫親情,寫友情的文學作品特別普遍。
愛情自然不必說,紅袖添香,有一個懂自己心事的美人,或者僅僅只是如花似玉的美人陪伴左右,是所有文人們求之不得的事情。譬如蘇軾之有朝雲,司馬相如之有卓文君,都是千古流傳的佳話。古代的悼亡詩也是愛情詩的一大類,抒發古人們對於逝去妻子的悼念。
然而,這三種不同的關係之間,也是可以相互組合的,比如蘇軾。
蘇軾父親為蘇洵,弟弟為蘇轍,三人都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中,可謂一家之盛世。蘇軾與弟弟年紀相差本不大,進入仕途的時間也相同,所以面對人生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相互照應著。
骨肉相連,讓他們成為兄弟;興趣相投,讓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
【臨其詩境】
前幾天已經講過了蘇軾在獄中寫給弟弟的第一首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第二首吧。
先來了解一下蘇軾被抓入獄中的背景,上篇文章只說到了文字構陷,並不詳細。當時是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任職地方官,對當時得勢且廣泛推行的新法措施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並且還將這種抱怨的情緒寫在了詩文之中,對新法造成的社會弊端以及靠攀附權貴上位的新貴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這樣大搖大擺的反對,自然會引起朝中小人的嫉恨,於是以「作為詩文訕謗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為名彈劾蘇軾,接著,很快蘇軾就被抓到了京城,入御史臺獄,御史臺中多烏鴉,因此這次震驚朝野的大案子又被稱為「烏臺詩案」。
蘇軾在獄期間,朝野內外結成了涇渭分明的兩黨,有人拼命保蘇軾,有人拼命要殺蘇軾,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已經退休的王安石,在朝時與蘇軾政見相左,這次也寫信給朝廷,說盛世不能殺才子。
在多方力保下,蘇軾才得以活著出來。
【經典原文】
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二宋代:蘇軾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條分縷析】
雖然當時蘇軾覺得自己命在旦夕,但是行為的邏輯還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句從寫景起筆,御史臺晚上很冷,霜氣凝重,夜色悽悽。風吹動了掛著的鈴鐺,月亮漸漸西沉。所見景色皆為悽清孤寒之景,則蘇軾之心境也可一窺而知。
第二句寫到了自己,用的比喻很有特色。自己夢中的心,依舊嚮往著監獄外邊的雲山環繞,綠水青山,可是從夢境中出來,自己的魂魄已將要入湯火之中,薄命就像一隻雞一樣不能自己控制。
由是生是死不由自己作主,蘇軾又聯想到了在外想念自己的家人們,可能,這就是最後的告別了吧。
想起兒子們眼中的光輝,以後一定是會有大出息的,不愧是我的後代。自己這麼多年一如既往的貧窮,沒有給自己的糟糠之妻穩定安逸的生活,真是愧對她啊。
由家人,蘇軾繼而聯想到了自己百年之後應該葬在何處,這其中也託付了蘇軾自己的志向所在。
這一生在紅塵間神遊,百年後應該歸根到哪裡呢?
桐鄉那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員既然葬在了桐鄉,我希望自己也能夠被葬在自己做過官的杭州吧。
當時的蘇軾還沒有以後「黃州惠州儋州」的豐富經歷,杭州應該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喜歡的地方了吧,畢竟在西湖、在寺中都留下了那麼多美好的回憶。
【顧無說】
這首詩中的蘇軾,和平時豪放豁達的蘇軾有很大的差距,面對必死的局面,蘇軾也將自己最柔軟、最脆弱的方面展示了出來。所以我們讀這首詩,也可以了解到一個更真實、更多元的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