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黃亞蘋 實習生 薛欣妤
炎炎夏日,一場「在長沙是跑滴滴好還是送外賣好」的爭論在網絡平臺上持續火爆……網約車、外賣、快遞等行業的發展,催生出不斷壯大的零工經濟市場,它們不僅折射出青年勞動者擇業觀之變,也讓部分面臨失業的工廠小哥有了更多擇業的機會,「我們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同等支出的前提下,跑滴滴、送外賣,到底哪個更好?8月初,三湘都市報記者就此採訪從業者、行業專家,還原網際網路零工經濟的真實畫像。
爭論:跑滴滴工資更高!送外賣風吹雨淋
日前,網友Bking526發布「全天制整日滴滴測試總結」。該網友於9點30分上線,工作時長14小時,當日行駛裡程359公裡,營業額504.19元,若扣除267元油耗、37元餐費、50元車損,當日純利潤僅150.19元。他指出,司機在保證全月無違章記錄、無司機投訴的情況下,月收入只有4500元。
總結一出,網友們紛紛炸開了鍋,認為「Bking526」的計算方式不合理。「網約車基本都是『買菜車』,每公裡油耗不超過5毛,如果是日系車,油耗會更低。在三個出行高峰以及節假日,網約車平臺都會給司機補貼。」網友「嚕啦啦」表示。
「送一單外賣基礎工資5元,惡劣天氣加一塊,好評再加一塊。如果每天能送30單,單價應該有6.5元。」一位自稱是外賣員對網友算帳,在保持每月無休、風雨無阻的情況下,在長沙月入8000沒有任何問題,「開滴滴需要購車成本,還要繳違章罰款。跑外賣只需要一臺電瓶車。」
「相較於送外賣,網約車司機好歹可以吹空調,也不用再受風吹雨淋,交通安全也更有保障。」嚕啦啦認為,無論是做何比較,都需要考慮工種對職業技能的要求和前期投入成本,否則就是耍流氓。
8月9日,記者通過百度搜索「在長沙是跑滴滴好還是送外賣好」,百度快照顯示第50頁仍然話題滿屏,「跑滴滴月掙1萬送外賣月掙7千,外賣比滴滴掙錢? 」「滴滴司機跳槽去送外賣,結果很意外! 」「跑滴滴和送外賣,哪一個是兼職最佳選擇,全方位對比評測告訴你答案! 」「開滴滴比送外賣賺錢?滴滴司機哭笑不得,錢都賺哪去了? 」
故事一:從工廠流水線「出逃」 月入過萬成單王
1995年,18歲的周偉華(化名)從耒陽市外出,沒有一技之長,剛進工廠時,他被派在生產線最前端,「把棉布按照版型將面料裁剪成衣服縫製樣式的裁片,機器操作,一不留神就會割傷手指。」
「早上七點半打卡,下午六點下班,除去吃飯、午休時間,一天工作10小時。」周偉華介紹,製衣廠裡的工種都需要長時間坐著,利用中午吃飯、上洗手間的間隙站一會,是他每天最期待的事。
2015年,周衛華毅然辭職回到長沙,在火車站附近一家餓了麼站點,做起了外賣小哥。「工作很簡單,就是騎個電動車串家走戶,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周偉華幹勁十足,不到一年就晉升為站點「送單王」,月收入最高時有1.2萬元。
由於職業的緣故,周偉華走路幾乎是跑步前進。記者陪同他到國儲電腦城附近一寫字樓送外賣,剛進入電梯,就熟練的通知顧客準備取餐,到達17樓後,他以百米衝刺般的速度將餐食放在顧客手中,在電梯門還未關時,一個側身進入電梯內,隨機拿起手機翻看下一個訂單的送餐位置。
如今,周偉華租住在一棟老式民房裡,狹窄的過道無法容納兩個人並排行走,下班後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家人視頻,「雖然吃住條件都沒以前好,但外賣是送一單賺一單,只要捨得跑,月入過萬不難。」
故事二:修車工成滴滴代駕 「想多點時間陪女兒」
8月8日晚7點,滴滴代駕司機李發泉蹲在長沙市竹塘西路上一家湘潭口味菜館門口,手指不停滑動著手機屏幕,「後臺可以看到附近9個代駕的位置,方便判斷區域單量。」
「剛開始做代駕是想貼補家用,一個月能賺個四五千。全職代駕,月收入有一萬多。」李發泉告訴記者,他每晚七點打開手機接單後臺,凌晨兩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收入高,但免不了風吹雨淋。如果是下雨天,褲腿能溼到小腿肚。」
李發泉介紹,平臺要求全職代駕每月至少有16天上線「聽單」,每完成一筆交易可得到6-12分積分,100積分可兌換一次「按次優先推單」獎勵,代駕將優先接到2公裡以內訂單,「今天中午賺了44塊,獎勵了12分。」
8點,在餐館門外等待近一小時的李發泉有點兒著急,「馬路上還停著這麼多汽車,這個地方肯定會出單的。」35攝氏度的地表溫度,李發泉站在人行道的草叢邊,汗水順著臉頰的紋路往下掉。
「7點到9點,代駕起步價35元一單,10點以後漲到55元。一天努力跑個四五單,流水有300多。」如今,李發泉的代駕半徑從竹塘西路輻射3公裡範圍內的五六家餐廳,延伸至株洲、湘潭等周邊城市,「現在女兒放暑假,做代駕白天就騰出了更多時間陪女兒。」
探因:高收入、時間自主調配成催化劑
在經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背景下,各界對中國勞動力市場「大變局」的討論甚囂塵上,一面是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工廠招工難度逐年增加;另一面是快遞、外賣、網約車等新興服務業釋放大量門檻較低的工作崗位,提供了更多擇業選擇。
滴滴司機陳先生告訴記者,他每天7點開機趕早高峰,一天出車12個小時,刨除油耗、車損、平臺抽傭、意外險等成本,每天純利潤在300元左右,「我們這個歲數,最多去守傳達室、當保安,累死累活才4000多。網約車對年齡沒那麼多限制,收入也更高。」
在記者的採訪中,多數外賣員表示,騎手是無底薪、計件制的計酬方式,時間上更加靈活。「當騎手很自由,想賺錢就拼命跑。」如今,周偉華捉摸著更加優化的配送路線,爭取提高工作效率。
新興職業的收入究竟如何?在線招聘網站職友集分析140份調研樣本後發現,長沙外賣騎手平均工資為每月7300元,較2018年增長8.4%;滴滴網約車司機月平均工資10530元,收入1—1.5萬元受訪者佔比為68.8%。然而,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均薪資則為3813.4元。
此外,外賣員、代駕司機、快遞員等生活性服務業職業門檻更低,也方便了產業工人「橫向轉移」。「以前去珠三角地區打工,是因為工資水平比內陸高出好幾倍。傳統製造業用人成本逐漸升高,工資差距不斷縮小,工人們更願意選擇一個舒適的、離家近的生活環境工作。」賽迪智庫產業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尹訓飛介紹。
數據:31%外賣員曾經是工廠工人
一輛電動車、一張健康證,能使用智能機導航……隨著本地生活服務的快速發展,大量送餐騎手崗位出現用工缺口,用人單位開出的「5000--8000起」薪資條件,以及工種自帶的低門檻、較高收入,正改變著中青年的擇業觀,如湖南這類勞力輸出大省,則開始出現返鄉就業的「雁歸效應」。
日益龐大的送餐隊伍來自哪裡?美團點評發布的《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顯示,美團騎手的上一份工作,有31%是去產能產業工人,16%是餐飲從業人員,從個體戶、小生意人轉業的外賣騎手佔比為13%。
此前,《2017年滴滴出行平臺就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2108萬人在滴滴平臺獲得收入,其中393萬人來自去產能行業。蘇寧發布的《2018快遞員群體洞察報告》,2018年物流全行業有超過300萬的快遞員。
尹訓飛介紹,網際網路新技術催生的生活性服務業,成為離開流水線的產業工人們重新就業的主力,尤其是在解決產能過剩行業工人再就業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連線觀察:
企業用工荒難題如何解?
一名在杭州四季青批發市場經營服裝檔口的老闆告訴記者,人才供需市場已發生轉變,「以前是『工廠挑工人』,現在是『工人挑工廠』。」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假設一名員工到手工資4500元,那麼企業提供的500元社保、350元食宿以及員工培訓成本,合計有1000元,而這些成本無法量化,「外賣小哥獲得的配送費,絕大部分由消費者直接支付,不對對平臺公司造成直接的人工壓力。」
面對員工出逃,企業該如何剖解用工荒難題?「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緊缺,學習能力更強的年輕人又不願意待在工廠。」有專家認為,要改變當前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加快現代職業教育培養,這能有效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現狀。
此外,一些大型企業也正在通過機器換人來應對招工難,企圖降低用人綜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