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音:有一種童年叫「美影廠」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劉昊6月1日報導:「小蝌蚪你問我,我問你,我們的媽媽在哪裡?」「大眼睛、白肚皮、四條腿,她是我們的媽媽呀,怎麼她跟我們長得不一樣……」相信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都有那樣一副畫面,一群靈動的小蝌蚪,穿梭在魚塘水草間,尋找著自己的媽媽。1960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水墨動畫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而把這一嶄新的動畫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正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今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迎來建廠60周年。六一兒童節當天,美影老中青三代動畫工作者齊聚一堂,舉行「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繼往開來」座談會,共話美影廠的「前世今生」。活動現場,水墨動畫發明人之一、國家一級攝影師段孝萱口述還原了當年百轉千回的水墨動畫試製過程。
57年前水墨動畫誕生在上海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水墨動畫片」鼻祖特偉先生受命到上海籌建美術電影製片廠。他和當時的一群年輕人們首次接觸到蘇聯、日本、美國等國的動畫片後深感震撼。他們一心想著,卡通畢竟是一個外來的表現形式,中國的動畫片應該怎麼搞?走什麼路?如何將民族特色融入到藝術作品創作中,開創中國美術電影自己的發展之路是最重要的課題。
水墨畫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美術形式給了當時的這群年輕人無限的遐想。1959年,在技術革新運動中,他們首次提出水墨動畫試製項目。這一想法得到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的鼓勵和支持。他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大家情緒高漲立即行動起來,水墨畫面在銀幕上如何動起來?成為他們首先要面對的重大課題。這群年輕人需要創造一個全新的製作工藝賦予其生命,也就是動畫繪製技法與電影攝影技術、技巧高度結合的一套攝製工藝。他們先試了齊白石筆下的青蛙從荷葉上跳入水中的鏡頭,連夜拍攝、衝洗,用電吹風吹乾膠片即去放映間試映。看到小青蛙入水,大家別提有多興奮。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日夜奮戰,完成了青蛙、魚蝦、小雞等近50個鏡頭的水墨片段試驗,嚮往已久的水墨動畫終於有實力走上銀幕。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水墨動畫,它的拍攝成功引起各界轟動,它突破了當時國內外一般動畫影片的形式和攝製方法,在國際影壇上獨樹一幟。此後美影廠在不同時期又拍攝了《牧笛》《鹿鈴》等多部水墨動畫片。這群年輕人也伴隨著美影廠一起走向成熟。在新的實踐中他們更多地學習和體會到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理念、內涵,極大地幫助和豐富了創作。
《山水情》
「文革」中斷了水墨動畫片的創作近二十年,但復興水墨動畫片的想法從未放棄。1988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水墨動畫新片《山水情》。影片講述了老琴師在歸途中病倒,並在荒村野渡遇到漁家少年,漁家少年在幫助老琴師康復後,老琴師傳授琴技,並把古琴贈予少年,老琴師離開時,少年撫琴相送,兩人敘寫純潔師生之情的故事。《山水情》被公認為水墨動畫至今無人超越的典範,全片約 19 分鐘,沒有一句臺詞,它所表達出的意境,達到了古人所說的那句「此時無聲勝有聲」。影片在製作時巧用水墨化於紙的特點,並採取連續攝影的方法,突破了以往的逐格拍攝。畫家現場即興潑墨,攝影師現場拍攝,在影片的主題下創新「妄為」,極大地提高了影片的藝術渲染力。
回首往事,段孝萱不禁感慨,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美影人深深體會到,民族的即世界的。美影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勇於實踐的敬業精神,互相協助、不分你我的團隊精神仍然是需要堅持和發揚的。不管社會、物質、技術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對藝術的追求是需要信念支撐的。希望新一段美影人繼承傳統,繼續將水墨技藝發揚光大。
水墨動畫發明人之一、國家一級攝影師段孝萱
今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迎來建廠60周年。六一兒童節當天,美影老中青三代動畫工作者齊聚一堂,舉行「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繼往開來」座談會,共話美影廠的「前世今生」。
《斑羚飛渡》
《斑羚飛渡》期待續寫水墨動畫神話
距離《山水情》的拍攝完成至今已經過去了近30年。有人說,《山水情》是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也是中國動畫徹底商業化之前的最後一部藝術精品。水墨動畫藝術價值不可估量,但製作過程異常繁瑣。要在每一張畫面上進行分解、描繪、分層著色,然後在攝影臺上不斷重複固定拍攝,最後再編輯合成。一部水墨動畫片的耗時,至少相當於五部以上同樣長度的其他動畫片。耗費工期太長、投入資金巨大,面對今天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國水墨動畫究竟還能走多遠。
然而,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美影人一直都沒有放棄對水墨動畫的那份執著。隨著電腦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美影廠開發了新的計算機水墨動畫製作系統,改進和優化了製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進一步增強特技、技巧的表現力。利用電腦技術製作了多部短片,其中就包括當年上海申請承辦世博會的短片《風箏》、以及2010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水墨動畫片頭《和諧中國》。
近期,美影廠制定了今後五年的創作規劃,一改過去幾年過分依賴經典IP的傾向。五年內要完成這一系列有深度、有難度的動畫片。這其中,以水墨動畫電影為追求的新作《斑羚飛渡》就是其中的核心項目之一。《斑羚飛渡》源自沈石溪創作的小說,虛構描寫了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據了解,目前,在劇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斑羚飛渡》已見雛形。在藝術特性上,影片將在保持一定的寫意書畫意境的前提下,將現代中國畫中的多元呈現有機融入,尤其將把傳統的水墨與唯美的水彩、把二維與三位等等相融合。作品還特邀當代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為影片風格把關,其他多位藝術大家參與美術設計。影片也將在傳承優秀文化與藝術樣式的基礎上,特別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商業特性也在加大探索和深挖中。
今時今日的動畫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動畫強國早已將動畫發展為成熟的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動畫不單單是文化的傳播,更是帶動新技術發展經濟的重要媒介。而在國內,近年來不時被觀眾提起的「國漫復興」是否已經到來?上海美影廠原廠長、國家一級導演周克勤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60年來美影廠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但這已成為光榮的歷史,今天我們一切要從零始。」「不重複別人,不重複自己」、「不斷開拓創新」的美影精神是美影人畢生的追求。
周克勤說,美影廠目前已經集聚了一批有天賦、有能力的年輕導演,他們有強烈的拍戲願望,但由於各種原因,他們有的好多年沒有實踐的機會。未來美影廠將更大膽地使用年輕導演,給壓重擔之外,也為他們創造學習和提高的機會。美影廠有60年的深厚藝術底蘊,發揮老藝術家的傳幫帶作用,讓年輕導演邊學習邊實踐,培養和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導演隊伍,這是百年大計,也是美影廠能長久不衰出精品出力作的有力保證。多出精品力作,始終在國內動畫界保持領先地位,這不僅是美影廠的需要,也是上海電影事業的需要,更是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