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言先生樓面
最近刷到了一個抖音非常火的視頻,說:「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勤勤懇懇上班」
整篇比較長,大意就是買房比努力工作重要,引起了不少爭議。
但幾乎都是大實話,只是過於偏激。
勤勤懇懇上班沒錯,但只會勤勤懇懇上班那就錯了。
因為,房子和資本真的不是靠勤懇上班得來了!
很多年輕人,特別是一些非一線城市非大廠非創業團隊的年輕人,從小品學兼優,家裡條件其實也不差,稍微負負債動用一下父母親朋的能力,可能就能在自己身邊買套入門級的房子。
但不少人過於理想化,總覺得房價到頂了買房不著急,總想著好好工作吧,等以後有錢了再買,買一套好的買一套大的。
但其實,你回過頭來看,有多少人的收入增長速度趕上了房價的速度?
如果你這樣想,很有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
因為財富的積累和身價的升階,從來都不是靠加班,靠加薪。
一旦你把機會流失了,那就是一步步錯步步錯,你就算再怎麼加班,再怎麼拼命去工作,就像我前邊提到的,你非一線城市大公司非有可能拿齊全原始股的創業團隊,你的工資從5000漲到8000再漲到10000,就算每年都有三五千的漲幅,本質上不會對於你的財富升階有任何變化。
要知道,當你的收入提高,你的開支也在默默提高,二者相擁螺旋上升。
而你指望多賺一點錢,多存一點錢來湊首付,那純粹是理想化,純粹是沒有體驗到房地產的毒打。
當你省吃儉用把自己的存款提高時,你會發現或許大概率你的存款和首付之間的差距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你今年差10萬,可能明年也是差10萬,甚至有可能差20萬。
猛一看好像晚一點買也沒什麼,但你仔細算下來,你的貸款額和月供其實也在偷偷的上漲。
人的工作和學習能力幾乎都是線性的,所以你工作的正常收入,也大概率是線性的提高。
有時候考證考級,升職跳槽或許會帶來非線性的提高。
我們不討論他是否是小概率事件,單說那些數字的提高,並不能代表你的餘額,只能代表你短期的現金流。
但買房升值這個事兒,有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對於你的人生改變不亞於努力工作努力提高收入。
畢竟,收入減去支出才是自己實際到手的錢。
所以我們說重要的是做選擇,而不是埋頭兩眼一黑不懂思考的工作。
就如我開頭說的,「勤勤懇懇上班沒錯,但只會勤勤懇懇上班那就錯了」。
真正的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廂情願不加思考地往前跑,而是走一走要觀察一下,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路子,有沒有什麼可以助力的產物,有沒有什麼更合理的方案,你需要做的是核算投入和產出比。
比如說:你現在要去一個目的地,你不花錢跑過去也可以,但如果你借點錢買張車票以更短的時間去到達,到達之後通過節省的時間獲得其他機遇又或者勞動,不但賺回了車票錢,算下來可能還有更多其他的收穫,那何樂而不為呢?
買房這種事,回頭看都覺得過去買的人運氣好,因為當初便宜啊!
殊不知,別人在當初買房的時候一樣背負著壓力,一樣很難,畢竟當初的房價要對比當初的收入來看,而不是拿現在的收入去對比當初的房價。
當初那些早期買了房不如你的人,現在未必沒有你過得好,因為他的房子一旦買了,月供就固定住了,他的收入在提高你的收入也在提高,但他的月供是固定的,你的房租確是在不斷上漲的。更不用說一些職業是吃青春飯的!
而且你在當下以高了幾倍的價格買了房,月供也遠比那個早你買房的人高。
我不是來傳播負能量,傳播買房賺錢就比努力工作賺錢強的。
但是你要深刻的知道,買房買的好,就算工作不努力可能日子過的都比你好。
當然,更好的事自然是你工作既努力,又早早買房,做出了正確的投資選擇。
這樣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說完工作的事兒,再嘮叨幾句投資吧。
你永遠要記住,純粹靠勞動的回報率,是絕對不可能趕上資本的回報率。
槓桿和複利,這兩個詞只存在於投資圈,而不存在任何勞動圈。
特別是槓桿,我之前的稿件反覆提及到這個問題,只有槓桿才能讓你以非常少的金額撬動這麼大額的房產,只有槓桿的加成,才促使了整個房地產一直上漲,假如沒有槓桿,那炒房之風就會明顯被剎住。
但很顯然,雖然去槓桿是大勢,但正常人的槓桿,70%首貸的槓桿,不僅今年不會消失,明年不會消失,再過幾十年大概率也不會消失。
許許多多人可能也關注過基金和股票,今年的各大概念表現都很亮眼。
白酒更不用說,簡直是逆天。
像是老白乾這種股票短短幾個月就翻了三倍,茅臺更是差點站上1900的單價。
前幾天新能源概念股也來了一撥暴漲,連比亞迪都來了一次漲停。
除了股票比特幣又瘋長起來,最新的價格已經超過了24000元美金。
上半年進場炒股的人大多數都在今年賺到了錢,少數人後半年高位站了崗。
我不是來教唆鼓勵大家炒股的,也不是跑來給房地產站臺的。
我只是想表達說:資本永遠是靠資本來累積的。
所以,年輕人先買套房打個底吧。